王海珍
他让键盘里敲打出来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汉字,重又生出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的朝气,在网路中唤出越来越多的拥趸,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浦寅在得到APP上开设了“老浦说字”专栏,最新显示有一万七千余人订阅。用一个字的字源字理来评说时政和文艺热点,做到不牵强已不易,还入乎内出乎外,一个字里以古喻今,以形论道,经年数月坚持下来,非真武不足当之。浦寅让键盘里敲打出来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汉字,重又生出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的朝气,在网路中唤出越来越多的拥趸,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老浦说字”的专栏标准
“开始我琢磨教孩子识字,汉字的根源是非常有意思的,大部分家长也未必了解,通过这个栏目,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后来又琢磨讲中国文化,通过解读汉字增加历史知识。还想过解读姓氏,因为这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浦寅说。
在APP上,浦寅给自己专栏规定的标准是这样的:
1.每期一个汉字,这个汉字是怎样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发展演变过来的
2.汉字的演变对应了怎样是历史演变;
3.必须有故事,有人物,他们和汉字息息相关;
4.要落地,这个汉字和它演变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有什么联系;
5.有启发,了解了这个汉字,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
6.文末的“老浦曰”是個人相关的经历,是最个人化的汉字体验。
浦寅坚持解读汉字要“有用”。他在专栏中推介语中这样写道:它是帮助你打通今天的知识和中国文化源流的通道;它是社交场合破冰利器,找到对方名字里的一个字,就地拆解,能够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别人家的孩子可能识字很多,但不及咱们家孩子懂得汉字的原意,咱家孩子既不会写错别字,又能和同学炫耀,秒杀全班;汉字面前,你和孩子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和孩子一起听一起学,拉近你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这是稀有的亲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它是总结神器,PPT或文章结尾,解读一个汉字,生动有趣,画龙点睛;对汉字追根溯源,破除简化字对不同字的混淆,找到被割裂的汉字的源头,让表达更准确,思维更缜密。
他还特意标注了适宜人群:希望和孩子拉近距离、共同成长的人;希望变得更有趣味、有品位的人;希望获得一件社交破冰利器的人;希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
从汉字的童年出发
浦寅先生是汉字文化学者,曾担任过央视《艺术人生》总策划、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制片人等。近年来,浦寅潜心研究汉字,在自家书房解读汉字,纵论古今。后又与新华社手机电视台合作创办新闻评论栏目《老浦拆字》,每期用一个汉字评论热点新闻。
2014年,浦寅受联合国邀请,在为期两周的“联合国中文日·画说汉字”展出其创作的60幅象形文字作品,对不同类型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形象分析,系统展示汉字象形、会意及书法美学特征,该展览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共同主办。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理总干事穆勒说,语言多样性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自2010年联合国设立语言日以来,万国宫每年都举办语言日庆祝活动。当日中文日展览不仅展示了中文的演变过程,还真实凸显了中文的丰富特性。
随后,“天地人和——浦寅汉字作品展”在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展出。展出了在联合国总部展出的一百余件作品。浦寅善于将岩画、汉画像石、敦煌飞天舞女等经典造型与甲骨文、金文结合,生动地诠释汉字的本义。他还大胆运用了达·芬奇人体、古希腊雕塑形象等西方经典艺术造型与古老的汉字结合,并且使用尼采、仓央嘉措的诗句诠释汉字,让汉字的诠释具有世界性的高度。
在浦寅的汉字展览中,他使用的题材非常广泛,不光有中国古代的岩画、汉画像、敦煌飞天,还有尼采的诗、达芬奇的人体图。而浦寅的创意的诀窍就在于——在打破原有逻辑的时候,要建立起自己独有的新逻辑。就拿这幅达芬奇人体图来说,这是达芬奇的笔记,他观测到的完美人体比例,一个正面展开双臂的人形。而汉字的“大”就是这样一个人形,两者精神一致,中西方找到了共同语言。找到共同语言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人类在上升的哲学层面的时候是相通的。比如这个“我”字,甲骨文原意是一个仪仗用的兵器,以昭示自我的尊严,所以汉字“我”的本意是自尊。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中西方在对自我的认识上毫无二致。浦寅说,他没做汉字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交流,就是尽力找到这些共通的东西,让世界在最本源的层次理解中国文化。
“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汉字就是画画。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岩画,那是早期人类对生活最早的表达,大多是动物、狩猎和祭祀舞蹈的场景,而这些内容世界各地都差不多,人类的童年想法是一样的。汉字只不过是把这些图画抽象为文字了,但还是画。比如牛字,早期岩画就是一头完整的牛,后来中国人简化成一个牛头,接近文字了,再简化,画个牛角,下面一小横代表牛耳,中间简单的一竖,牛头、牛身全有了,牛的形象符号化成为了文字,羊、猪、马都这路子,这样的文字由于脱胎于图画,所以人人都看得懂。你看这些字:日、月、山、水、虎、豹、狐、象、十二生肖,都直接是画,人人看得懂,不需要懂汉字,这叫看图识字。”浦寅说:“有一部分汉字是这样,我把这部分最形象的汉字挑出来展示,让大家一下子有了兴趣,玩着就把汉字学了。在对外交流中,这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外国人识读出来以后都很兴奋。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确是越来越抽象了,尤其是简化字,笔画更少,更抽象,如果死记硬背很难学。但是如果你了解汉字童年的样子,你就会发现每个汉字都包含大量信息,展示出人类早期的文化习俗和基本价值观,就变得好学了,一下就能记住。欧美人重逻辑,中国人更多凭感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个汉字就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说,从汉字的童年出发,就会爱上中华传统文化。”endprint
不变的是对汉字的情感
有了长期解读汉字的积淀。再去录制APP的音频资料似乎就容易很多。但是这些知识是稿子的基础,是地板,距离天花板还远着呢。在老浦说字专栏日常工作的微信群里,除去浦寅还有七八位得到员工。得到还专门为浦寅的专栏开发了识字卡片的功能,在APP里完成了甲骨文显示的适配。“我们一稿一稿地过,试图站在用户的角度,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用户最需要的。罗振宇举过翰林院的例子,他说用户现在比皇帝还牛,想吃饭几十种口味随时送来,想出行车马上停在你门口,司机还给你拉车门。而在吃饱喝足以后,皇上还得有个翰林院,满足一下精神需求。皇上本身是识字的,但你要让皇上发现字里面还有很多学问,既好玩儿,又有品。这些他以前不知道,你告诉他以后,他以后和人一见面,一通姓名,他马上可以从人家名字里挑出一个字解读,那是极其露脸的感觉。他说,我们来学习王阳明格竹子,把一个字格透,也许就有思路了。”浦寅说,“比如灾难的‘灾字,我的第一稿介绍了‘灾字的四种写法,有水灾、水火之灾、兵灾、火灾。能不能再深入一层,把‘灾留给我们民族的印记,对我們民族心理的影响写一写?他建议我把任不寐的《灾变论》找来看看。于是看书、查资料,搞清楚了,‘灾字之所以有这么多写法,就是因为灾多啊。中国历史频繁的灾难,使得我们今天的很多心理、文化的形成,都与灾有关。通过对汉字灾的解读,揭示了很多文化的来源,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实,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甚至对一些既有的观念,也有了颠覆性的思考。”
解读汉字的用处找到了。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汉字开辟的路径,直通中国文化的根源。这个视野一打开,前面就是一片应用的蓝海。比如解读头发的“髪”,为什么甲骨文头髪是人的面容旁边有一个“犬”,也就是狗;解读发展的“發”,为什么是一个人在助跑奋力投掷标枪;解读十二生肖,小老鼠为什么能排第一;牛如此憨厚,但为什么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厉害的时候要说“牛”!兔子为什么是中国文化阴柔之美的代表,地利人和真的能胜过天时?人字的结构是不是互相支撑?等等。解读汉字,就是给用户提供一把打开中国文化密码锁的钥匙。
浦寅认为,文字学很枯燥,但历史很有趣。汉字在不断演化,与之对应的历史文化也在变迁,能不能用汉字把历史用新的角度解读?于是他试着用“宋江貌不惊人,技不如人,为什么能成为好汉的头”来解读汉字“仁”;用“关云长战功一般却是第一战神”来解读“义”,用“诸葛亮的人生智慧”解读“智”,用“曹操雄才大略却逾越道德底线”来解读“我”,有了人物的依托,文字的解读妙趣横生。汉字是活的,历史、人物都是活的。
做到有用,有趣,浦寅还觉得不够,他还要做到接地气。“我录音反复过多次。原以为自己有很多作电视节目嘉宾的经历,也有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解字音频节目的经验,录音对我不是问题。但进到老浦说字的录音棚,还是全新的考验。”浦寅还要求自己:一是对象感,要完全脱稿,像对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不能出现读稿子的感觉。二是调整语言,对面坐着一位“90后”,给她讲,一旦发现她听不懂,就马上换个说法。确保在她不看稿子的情况下能够光凭音频就能听懂,如果看到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是成了。
有的专栏作者选择自己撰写稿件,音频交给转述师录制,浦寅则选择自己录制。为了保证听众收听的效果,得到为浦寅配备的专栏主编七七,每次都会和浦寅一起进录音棚,陪他录音。“这样我录出来是促膝谈心的感觉,每一个订阅用户在手机上听到的不是一个很远的人跟你讲课,而是我跟你谈谈这件事。”浦寅说。
浦寅无疑是对汉字有很深的情感,“汉字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很古老,历史比汉字要长得多,却都湮灭了,只有汉字仍在使用。这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汉字既有象形,还有会意,由部首构件组合,其中有逻辑关系,汉字很多,部首却不多,完全可以望文生义,再加上形声,与读音结合,就构成了字形、字音完美的结合。字母文字是基于语音系统的,按照发音拼写,所以确实方便,基本上会说话就会拼写,但是发音一变,文字的识读就变了,这也是很多古老文字湮灭的原因。中国这么大,口音这么多,如果仅靠发音就很难沟通。中国历史不是没有动荡,但每一次动荡都动摇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最重要的就是汉字一直保持着从童年长大的特性。”
责任编辑 华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