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波
【摘 要】在卓越新闻人才计划中,注重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从事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职业的综合能力,是新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实践平台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技能实训,落实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新闻计划;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3zjjh03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校媒、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新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jyxm0868)。
2013年,合肥学院新闻学专业获批省级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专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原则、四个结合”为圭臬,以“增强学生两个方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旨归,[1]构建符合本院实情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相衔接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能力输出为导向
合肥学院在办学上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而是将“任务模块”(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与“能力模块”(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交叉,坚持“通识课实用、学科基础课适用、技术基础课管用、专业课能用”,[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专业应用能力要求及能力要素确立
我们根据社会调研与网络大数据整理发现,新闻学专业就业面向九大岗位群:一是报纸期刊编辑、记者;二是广播电视主持、编导、记者;三是企业宣传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编辑、记者;四是网络主持、编辑、记者;五是网页设计、制作、美工;六是广告主管;七是广告文案;八是文化传播、创意、策划;九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企化。结合本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师资和实验室建设情况,确定了新闻学专业(网络新闻方向)的十大专业核心能力:一是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二是新闻专业基础能力;三是新闻采写能力;四是数字影像采集能力;五是数字编辑与制作能力;六是新闻评论能力;七是策划创意能力;八是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九是调查分析能力;十是人际沟通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与实现途径。
2、能力要素封装与专业模块构建
我们将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先封装组合成大的模块,再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与目标,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最后形成一个个“教学模块”。
3、形成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根据新闻学专业能力和支撑知识前后续关系的教学规律,将按专业能力构建所有模块,科学、合理地分配在合适的学期,构建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二)模块课程体系构建:重心倾向实践教学
在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中,重心倾向于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3]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课程进行加大、增补、压缩和拓展等动态模块化体系改造,主要表現在四个方面:
1、加大实验实训,实行“3+1”模式
根据延长实习时间、加大实训体量的内因和校外企业(媒体)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的外因,我们自2013年起,引入工科培养模式,开始施行“3+1”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即3年校内学校学习,1年企业(媒体)培养。前3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第4学年则在相关企业(媒体)顶岗实习。
2、增补与数字新媒体最新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模块
随着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在保留传统新闻教育核心课程外,增补设置了网络传播、平面设计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3Dmax设计、动画设计制作、视频非线形编辑技术、Photoshop设计等。
3、压缩理论课程
在新闻学理论课程设置上,我们打破传统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系统性的原则,克服理论教学学时远大于实践教学学时的弊端,对理论课程数量与学时作了压缩,追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知识适用”的目标。
4、拓展实践课程模块的比重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4]目前我们实行的“3+1”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占了总学分(学时)52.8%以上的比重,而且企业(媒体)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统一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使用
突破传统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练习法、探究法、基于问题学习法、互动法、自主学习等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媒体训练、媒体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融合创新,扎实提升学生的全媒体实践应用能力。
(二)以“项目驱动”的自主性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问题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新闻专业开放实验室,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有机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积极探索基于“项目驱动”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endprint
(三)构建复合型师资体系
最近几年,本专业通过“外引”、“内转”和“走出去”三种方式有效的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从而保障了模块化教学实施:一是“外引”。一方面聘请一批如合肥晚报、合肥电视台、万家热线等媒体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0余位客座教授、外聘教师前来讲座、授课;另一方面,根据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实现校媒人员“双聘双挂”,已有6位媒体的高层管理人才来本专业进行模块任务分解(每学期人均最低课时量不低于20)。二是“内转”。对所有专业教师通过外出培训或学习等方式转成能适应模块化实验教学的“双能型”教师。三是“走出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媒体、企业挂职或出国访学,本专业已有多位教师先后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进行了访学,多位教师赴媒体进行挂职锻炼。
(四)自主学习与第二课堂建设:“一社四团队”
借助本专业校企合作嵌入实验室“创意工厂”及中文系实验中心,搭建“一社四团队”:“一社”,即创想社;“四团队”主要包括:视音频制作团队、平面设计与制作团队、广告策划与创意团队、微传播与微营销团队。在此基础上借助企业项目、“校园零距离”、“合院新报”等几个实体项目,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建设。
(五)面向能力考核的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
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面向能力输出导向的转变,必然映射到课程考核结构调整和模式转变:增大对学生实践考核的比例,用以推动学生实践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我院特色,新闻学专业模块实行“N+2”考核模式:“N”为平时成绩(50%),包括“实验成绩(20%)+课程作业(10%)+自主学习(20%)”;“2”包括“期末考试(40%)+读书笔记(10%)”。
三、实践平台建设与全技能实训相融通
(一)三级实践平台架构
合肥学院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平台为三级架构:“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媒体基地实习”,让校内与校外、课堂与课外实践相衔接。
1、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
2009年8月至今,合肥学院新闻传播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已完成一至三期工程建设,总投入达500余万元,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基本架构了面向数字化全媒体融合实验平台体系:一是新闻演播厅;二是新闻摄影摄像实验室;三是平面设计制作实验室;四是数字视音频编辑实验室;五是新媒体与网络技术实验室;六是广告创意校企合作嵌入实验室“创意工厂”;七是新闻作品展厅。
2、校内实践平台
系部与院宣传部紧密合作,借助院新闻中心平台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合肥学院新闻中心包括记者团、广播台、《合肥学院报》、校园网、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峰会)以及中文系门户网站。利用院新闻中心平台,积极吸纳各个年级的新闻专业学生参与新闻实践,从而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省内独创的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峰会),曾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3、校外媒体(企业)基地实习平台
自新闻专业开办以来,合肥学院依托省会地域优势,建设并形成了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含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肥在线等)、合肥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报社、凤凰网安徽频道、合肥论坛、万家热线、安徽生活网、新安房产网、新方舟广告有限责任公司9家校外媒体(企业)实习基地,布局覆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各类媒体。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稳定运行,保障了学生大规模的实习,有效克服了因分散实习,效果难以控制的状况。
(二)产学研嵌入式实验室“创意工场”
我们与新方舟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建的嵌入式实验室,该平台旨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媒介产品的研发和孵化。2015年上半年,“创意工场”完成了二期人员招募等工作。围绕专业相关课程(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与传播)教学内容,在视频编辑制作和活动策划与执行上实现了突破。尝试性的完成了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合作选题。如为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宣传片改版提供策划案(文案)。
(三)实行九学期制
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实行九学期制,即在大二下与大三上之间增设了一个“专业认知实习”学期。认知实习设立初衷是“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实习。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后,他们会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思考。这样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在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5]我们近10年的实践证明,认知实习不仅必要而且有效,在职场认知和专业学习上让学生获益匪浅。
结语
合肥学院新闻学专业近年来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虽然还有许多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教师职业训练的评价体制、企业(媒体)实训与就业冲突等问题。从强调教师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从单一型课堂教学,转变为任务驱动、媒体实训;从侧重教学活动计划性,转变为侧重人才培养全过程,力图改变学生“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的局面。近年来,新闻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厅级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奖近50余次,其他类别200余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专项竞赛三等奖、中国(安徽)数字影像大赛优秀作品奖、安徽省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三等奖、安徽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全国“四体会”好新闻奖、安徽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记者等各级各类奖项十余项。
注释:
[1]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
[2]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9.
[3][5]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06):14.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1-10)[2017-3-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文系)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