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要】目的 统计长春市2016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现和报告情况,描述急性心梗、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事件发生的重点人群,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确定重点人群和防控策略。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市急性心梗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1,男性发病以51~90岁人群为主,女性发病以61~90岁人群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我市脑卒中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1,男性发病以51~90岁人群为主,女性发病以61~90岁人群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我市心脏性猝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男性发病以51-90岁人群为主,女性发病以61~95岁人群为主,职业离退休人员、农民和工人为主。结论 急性心梗和脑卒中防控的重点人群为51岁以上男性和61岁以上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职业人群需要调整作息,劳逸结合,减少工作压力,多锻炼,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少心脏性猝死事件。秋冬季节需要加强对急性心梗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降低急性心梗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9..02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逐年提高,给居民健康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已经占到因慢性病致死的60%以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为发病急促,病死率高,危害尤其严重,常常给患者家庭带来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描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现状,分析发病特点,确定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宣教、早期筛查和早期管理,对于落实三级预防体系,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长春市位于东北三省中间地带,是典型的北方城市,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分析我市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特点,制定干预措施,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的2016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数据,包括急性心梗、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共计15461例。
1.2 数据采集方法
登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查找现住地址为长春市、事件发生时间在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急性心梗、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事件,导出并转换为EXCEL格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性心梗
2016年,共报告我市急性心梗病例8294例,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113岁,其中男性5016例、女性3278例,男女性别比为1.5:1。男性发病集中在51~90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83.3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3.11%,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工人。1季度发病数最高,占总发病数的32.26%。女性发病集中在61~90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78.1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2.20%,其次为离退休人员。1季度发病数最高,占总发病数的34.39%。6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3.4: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死亡数的60.86%,其次为工人。4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病比为3.7: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死亡数的65.09%。
2.2 脑卒中
2016年,共报告我市脑卒中病例6942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103岁,其中男性4325例、女性2617例,男女性别比为1.7:1。男性发病集中在51~90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86.7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7.75%,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工人。女性发病集中在61~90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79.3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4.63%,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工人。6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3.3: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死亡数的53.65%,其次为工人。4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病比为5.7: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死亡数的46.75%。
2.3 心脏性猝死
2016年,共报告我市心脏性猝死病例225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98岁,其中男性150例、女性75例,男女性别比为2:1。男性发病集中在51~90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79.3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农民和工人为主,占全部发病总数的58.70%。女性发病集中在61~95岁人群,占全部发病总数的82.67%;职业以离退休人员、农民和工人为主,占全部发病总数的61.76%。6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5.3:1,职业以农民、工人和职员为主,占死亡总数的41.86%。40岁以下死亡人群中,男女性病比为5.5:1,职业以工人、企业管理者和职员为主,占死亡数的46.15%。
3 讨 论
(1)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且60岁以下男性因病死亡数明显多于女性。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是由于多种慢性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而发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吸烟、不健康饮酒、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生活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在男性中更为普遍,发病情况也更为严重。男性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及死亡的重点人群。
(2)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集中趋势。急性心梗、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病年龄,男性均集中在51-90岁;女性集中在61-90岁(心脏性猝死集中在61~95岁)。女性发病高峰平均比男性推迟10年。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的比例高于女性,男性承担的社区责任比女性大有关[1]。51~90岁男性和61~95岁女性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的高危人群。
(3)急性心梗和脑卒中事件,发病职业多为农民,说明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慢性病危险因素较多。结合我市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我市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低,高盐饮食普遍存在,农民为防控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的重点人群。心脏性猝死事件发生的职业人群主要为离退休人员、农民和工人。40岁以下心脏性猝死人群中,职业以工人、企业管理者和职员为主,且都为男性。现有研究显示,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包括饮酒、饱餐、情绪激动、惊恐及过度劳累等[2],低年龄心脏性猝死者,死亡原因可能与醉酒、情绪激动、生活不规律和过度劳累有关[3]。
(4)急性心梗发病多集中在1季度,与1季度我市冬季气温偏低和春节期间作息紊乱有关。秋冬季节,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导致急性心梗发生。对于急性心梗的高危人群如吸烟人群、高血压患者和血脂异常者,需要加强健康教育,降低急性心梗发生风险。
4 结 论
(1)急性心梗和脑卒中防控的重点人群为51岁以上男性和61岁以上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
(2)职业人群需要调整好工作与生活作息,劳逸结合,减少工作压力和其他应激源刺激,多锻炼,控制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少心脏性猝死事件。
(3)秋冬季节需要加强对急性心梗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降低急性心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 叶,宋佳贤,朱 建,等.104例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2,31(4):397-399.
[2] 胡冬根.某社区532例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967-969.
[3] 戴秀华,赵宝春.唐山市市区1704例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83-84.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