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心为绿绮 时时有清音

2017-09-08 04:17王亮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箫声鸟声虫鸣

王亮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想起多年前大家熟知的一则广告文案:“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如果我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始社会,当黑夜降临,世间万物都隐匿在一片深沉的夜色中时,能让我们的先民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恐怕就只有声音了。所以我们也就能够十分理解东坡居士夜半乘兴泛舟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慨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清风明月如果只有画面而缺少了声音,清雅自在之韵也会大打折扣了吧。像张潮这样一位极具风雅之心的才子,在面对万籁之时,又怎会无动于衷呢?所以才有了如下的机言妙语。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

我认为《幽梦影》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将中华文化中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之间紧密的关系进行了凝练的高度概括。很多时候一种声音或许只有在那个独特的情境中才表现出其回味无穷的魅力。我们可能说不出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是作为文化基因融入血脉中了,所以那种情境才会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杜甫在《绝句》中写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和景明,令人欣喜。万物萌发,寂寞一个冬天的眼睛在感受春日的繽纷的同时,那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也开始衔泥筑巢了,沙窝里的鸳鸯在享受着春光的温暖惬意地休憩。只是画面想想便觉温馨且极富生机,偏偏耳朵也不甘寂寞,将鸟声尽收耳中。春听鸟声,听的是生机。

时入盛夏,再也没有午睡惬意的了,如果有蝉不断鸣叫,本是特别烦躁的一件事。好在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一句,让人的思绪可以随蝉鸣飘入深林,绕树三匝,悠悠不断。心,仿佛也吹入了林间清风,竟清凉了许多。

秋风萧飒,木叶尽落。人的心难免也生出几多感叹,那一阵阵的虫鸣就会应景地响起,替人把内心的感慨与愁索唱出来。所以欧阳修在《虫鸣》中才会说:“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时节忽已换,壮心空自惊。”秋虫鸣叫伴着户内夜织的机杼声,奏出的是一曲岁月更替的悲歌。纵使多么壮怀激烈,也很难不在岁时更替中空自伤怀。

当一袭银装席卷天地,冬天轰轰烈烈地开拔而来。万物萧条,雪阻路难。世界仿佛在一个夜晚之后迅速地寂静下来。但是在善感的人耳中,冬天尤可听雪。

想象一下那“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刘禹锡)该让很多人想念亲朋良友了吧?如果能在温暖的室内一边守在红泥小火炉旁,细呷着绿蚁新醅酒,一边看着晚来天欲雪,悠然地道出那句“能饮一杯无”,该是多么自在怡然啊!

可以让人品味的声音何止四时天籁?一昼一夜间,人为的声响也有百般意趣。

《唐语林》中留下的诗人李远的这首残诗“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道出了多少文人雅士精神上的最高追求。功名利禄再高高得过青山吗?只消三杯酒入肠,再高的山又能怎样呢?漫漫长日百无聊赖,只消一局对弈,百转千回间,或许早已是烂柯之年。白昼间但能敲得数子,世间的争斗与计较,怎么还能惊扰内心的青山呢?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勾描的声色画面则更妙:“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究竟是棋如人生?还是人生本就是局棋?究竟是竹林掩映了人影,还是人本就是竹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或许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写得太过妙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果不是这首诗,二十四桥这个桥名是无论如何也与风月沾不上边的。一切的一切只因为,那夜的月光很好,桥就在那里,月就在桥上,记忆中的、想象中的、飘渺中的、心中的箫声就那么响起了。王冕对箫声更是偏爱,在《竹斋集》中连着写了好多首关于箫的诗。与杜牧想起友人不同,他想到的是另一个更为超脱的世界——仙界。“五云缥缈隔蓬莱,仙子吹箫月下回。”(《竹斋集五》) “骑鹤归来城郭是,月明箫管起谁家?” (《竹斋集十二》)把情思寄托仙界,也算是向往悠然自得的雅致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张潮自幼就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他的精神是被这样的文化滋养成熟的,所以对声音的审美才拿捏得那样精准到位。声音,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去听才是最佳的。所以他在后面紧接着说只有把这些声音都听过了,“方不虚此生耳”。当然,他也有讨厌的声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概括起来就是“不和谐”。如果听到这些声音,他恨恨地说:“真不若耳聋也。”真是讨厌到了极点。

诸君何不斫心为琴,捻万籁为弦,让心灵的每一次跃动,都抚奏出最美的乐音。endprint

猜你喜欢
箫声鸟声虫鸣
清晨,我们走在林子里
On the Road
七种鸟声
吹箫引凤
纸上的爱情
虫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