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棵松树拯救文艺青年

2017-09-08 20:19简爱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苏洵恩师欧阳修

简爱

他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然而,他一生颠沛流离,尽管仕途几乎从未得志,但无论是被发配荒原还是牢狱受刑,他从没叫过一声苦,总是以平静豁達视惨淡为粪土。这个人就是苏轼。

其实,苏轼并非神,之所以能遇事不惊不悲不泣,还得从他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劫”说起。

青少年时期,苏轼生命里的重要人物纷纷黯然离世。首先是非常疼爱他的姐姐,紧接着是影响了他人生价值观的母亲。不久,苏轼又失去了他人生的导师、文学的支持者——他的父亲苏洵。一年后,他深爱的妻子王弗也撒手人寰。

命运似乎要试试这个年轻人抗击打的能力到底有多强。曾经意气风发的苏轼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他觉得,人无非一生一死,来去孑然一身,经历生命无非是经受苦难。因此苏轼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天守在坟前以泪洗面,伤心欲绝。

苏轼名义上的第一任恩师,也是时任京试主考官的欧阳修,听闻后非常担忧。怎样才能让自己才华横溢大有前途的学生从悲痛中醒悟呢?欧阳修深知对于苏轼已经不能用真诚的文字或物质的安慰去使他回心转意。

就在欧阳修在花园踱步时,迎面而来的男仆撞到了他。男仆夹在臂弯的松针刺破了欧阳修的手臂,吓得立刻跪地求饶。欧阳修却把玩着松针,逐渐由脸色铁青变成眉头舒展。他急匆匆回到书房,然后奋笔疾书给苏轼写了一封信,一个长远的拯救计划在他脑海中形成。

写完信,欧阳修让人买来数千棵松树苗,一并千里迢迢快马加鞭地交给苏轼。苏轼拆开恩师的信笺,只看到寥寥数语:“为师悲痛无不及轼,然不能代尔守孝,唯送千株,烦尔代植,予亡灵舒适,告慰安息。”

万念俱灰的苏轼被老师点醒:生不能尽孝尽责,逝也要让他们有个安静优雅的环境。于是,他开始挖土植树。欧阳修得知苏轼不再呆若木鸡,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有了好的开端,自此,他源源不断地送去树苗。

时光荏苒,转眼次年。苏轼植下的万棵松苗也一片新绿,不经意望去,他的心突然敞亮了一下,似乎看到新绿里亲人们的欣慰笑容。这些绿叶给了苏轼新的生机,他暂时忘却了对生死的疑虑,更加夜以继日地种树。

然而,入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他倾心植下的松树烧得面目全非。苏轼手捧残枝,心情再次跌入低谷,他觉得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就在他绝食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欧阳修的书信再次呈现在他面前。

原来,这场大火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欧阳修找人故意放的。他在信中以松树为例,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欧阳修说,世间万物皆有生有灭,草木无情却依然懂得在逆境中求得一线生机,如若不信,去看一看亲手种下的树苗,枝头的嫩芽儿并没有气馁,还在顽强地与横祸抗衡。这些树木有朝一日参天,必将被人砍伐,或做家具器械或为柴火发光发热,它们没有在意将来的去向。它们带给人们的不是自己的苦乐,而是奉献。正如你的父亲苏洵,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影响着人们。尽管经历坎坷,但依然笑对人生,因为他早已明白这个道理: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必须顶天立地无愧于生命。

苏轼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树旁,手握薄薄的信笺,明白了恩师的一番苦心,顿然醒悟,羞愧难当。

从此,苏轼大彻大悟。他想努力完成生命过程的精彩,至于结果,还是留与后人评说吧。丁忧期间,他继续植树造林;回到京城,又重新捡起文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造福一方百姓;不管被贬还是被人诬陷入狱,都豁达面对……

欧阳修前前后后提供了三万棵松树苗给自己心爱的学生,让苏轼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使他走出了人生最低迷的时段,拯救了一个大有前途的文艺青年,造就了一代文豪。

(编辑:王冠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洵恩师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苏洵发愤读书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欧阳修快马追字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苏老泉大器晚成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