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红芳,张晔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论三毛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计红芳,张晔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三毛散文中透露出的生态意识使她的散文有着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由于三毛特殊的流浪经历以及深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熏陶,她的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生态情怀,具体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崇尚、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
三毛散文;生态意识;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于精神生态、社会生态以及自然生态的研究日益深化。三毛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留下了许许多多极有价值的作品,并被亿万读者所喜爱。她的散文中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是她的散文至今被人铭记的重要原因。然而研究她的论文虽然数不胜数,但大多是对她作品主题、写作姿态以及艺术魅力的研究,极少有论文研究她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本论文就从生态意识视角切入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体会到她散文中的生态意识并由此获得一些启发。
(一)流浪经历
三毛的一生很多时间都在各处漂泊,她的足迹遍布西班牙、美国、哥斯达黎加等54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毛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因而,流浪在三毛的人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她在流浪中的所感所思,又通过她的散文表达出来。
三毛的流浪经历是她开阔眼界、获得人生感悟的重要途径。在她漫长的流浪生涯中,她亲眼目睹了世界万物的美丽,因此在她的笔下,万物万景都是如此动人。雄壮而安静的沙漠、景色如画的洪都拉斯,无一不体现出三毛对其深深的迷恋;在她的流浪生涯中,她亲身体验了异地风俗文化的奇妙,撒哈拉的婚俗、印第安人的服装与表演,在三毛的笔下都有迷人之处;在她的流浪生涯中,她也亲身感受到了各地人民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友善真诚的哥国居民,纯真质朴的印第安人,都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
她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世界万景,体验了各地风俗,那山水花草、异域风情刻在了她的心间。而她的情感不可避免地体现于她的散文之中,她不惜笔墨描写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异域文化的美,体现出浓浓的生态意识。
(二)宗教情怀
宗教对三毛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基督教和佛教。在三毛的散文中,她善于借用基督教以及佛教文本的资源,并将宗教情感渗透于全文。
1.基督教思想
三毛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三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三毛散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三毛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博爱是基督教学说的灵魂,在基督教中时时处处有体现,因此基督教又被称为爱的宗教。三毛的散文也无处不体现出爱,爱毋庸置疑是三毛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的爱包含方方面面。她对自然的爱、对异域文化习俗的爱、对人类的爱无一不是源自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第二,三毛深受基督教生态观的影响。在基督教思想中,人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两者具有同源性,地位相等。《义赛亚书》(40:6)提到:“一切生命都源于植物。”①这明显表露出人类与自然、与世界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三毛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三毛对自然是敬畏的,是赞美的,是热爱的,她把自然作为自己心灵的港湾,那是她的归宿。另外,基督教宣扬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创世纪》(33:13—14)中提到,以色列的先祖雅各对以扫说:“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牛羊也在乳养的时候,若是催赶一天,群畜都必死了。求我主在仆人前头走,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们的力量慢慢地前行。”从中可以看出,基督教把孩子们和牛羊,也就是把人类和动物看得同样重要,他们对动物同样心存怜悯,尊重、保护它们。而三毛也深受基督教这一观点的影响,在她的散文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她对动物特殊的关怀。可以说三毛的散文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基督教有着独特的作用。
2.佛教思想
如果说三毛对基督教的接纳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家庭环境,那对佛教就完全是属于自主的接受了。正因为这样,与她心灵相通的佛教自然能给她带来很深的影响。佛教主张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这一主张是佛教思想蕴含生态意识的一个体现,三毛将其铭记于心,并通过自己的文章把它完美地诠释出来。当然,三毛对佛教的这一主张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在她的笔下,除了人类本身,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极具灵性。这也使她能与世界万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更深刻感受到它们的美。佛教主张宽容,包容万物。三毛对佛教的这一思想更是身体力行。三毛能适应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能忍受一些并不是特别友善的邻居,能以赞赏的态度接受异域文化风俗,与她在潜移默化中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有很深的联系。
总之,宗教对三毛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三毛是以她的笔写她的心的作家,她在情感上受宗教的熏陶,便有意无意都从她的散文中体现出来,使她的散文充满博爱、宽容等等宗教情怀,透露出浓浓的生态意识。
(三)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影响了无数中国文人的创作,三毛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她质朴自然、幽默洒脱的文字里蕴含着对儒家、道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1.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影响了成千上万中国人,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三毛深受此种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究中庸,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这体现了一种平衡观,世界万物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才最科学,这就警示我们要维护这种平衡,无论是对待自然还是对待他人,都必须遵守这种平衡观,防止过激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破坏或者使人际关系失衡。三毛很好地在她的散文中体现了这一点,在《芳邻》中,对于沙漠中的邻居,“我”既不会表现得非常冷漠,当他们向“我”借一些物品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但同时“我”也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平日里并不与他们来往密切,而且当他们的要求过于无理时,“我”也会提出质疑或者拒绝他们的要求。
儒家文化又讲究仁爱,这无疑是三毛散文中最动人的情感了。三毛的作品之所以受亿万读者喜爱,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与她文中对人间真情的抒写与赞扬分不开。在三毛的散文中,“我”无疑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角色。在《悬壶济世》中,“我”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当地居民治病,教他们一些文化知识。在《娃娃新娘》中,“我”对十岁就要嫁人的姑卡产生由衷的怜悯之情。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在三毛的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道家文化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道家重要的思想,三毛的散文质朴平和,自然随性,充分地表达出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文化推崇“天人合一”,它把自然和人看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在三毛的散文中,人与自然无疑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三毛把自然看成是自己心灵的归宿,在自然中,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与安详,这正是三毛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
道家文化又推崇“顺应自然”,即尊重事物原有的面貌,遵循它们的客观规律。三毛对道家“顺应自然”的借鉴也在她的散文中体现出来。撒哈拉沙漠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但三毛对那样的地方却充满向往,在撒哈拉定居后,她作品中表现的不是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而是撒哈拉沙漠的美、撒哈拉居民的质朴以及在撒哈拉沙漠的趣事趣闻,三毛热爱原始状态下的撒哈拉沙漠,正是因为那里没有经过物质文明的熏陶,所有的一切都是质朴自然的,三毛在那里感受到的是淡泊宁静,是人本性的回归。
三毛对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的继承,使她的散文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
(一)崇尚自然万物
三毛自身对自然有着浓厚的感情,而她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对自然万物的崇尚倾注于她的散文之中。在《相思农庄》一文中,“我”一心想要构建一座农场,里面有可爱的动物、充足的粮食、和睦的家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美妙、和谐的生活就是三毛心中最理想的生活。三毛热爱这个给予她安全感、让她能沉静下来的自然,她歌颂美妙的自然万物,她赞扬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因此,她的散文总会体现出一种深沉的自然之爱,流露出满满的生态情怀。
1.美妙的自然万物
走遍万水千山,尝过人生百态的三毛对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她的散文中总洋溢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与依赖,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生态情怀。在三毛的散文中,我们时刻都能体会到她对自然风光的动人描写、对自然万物的由衷喜爱。在她的笔下,世界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都极具灵性,都值得被尊重、被善待。三毛笔下的“我”会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去栽培各种盆景;会被车站旁的鲜花占据视线,买上满满的一怀;会反对房东提出的杀死母羊的提议,这不光是对母羊的怜悯,更是担心因为母羊的去世而使刚出生的小羊无法生存……对于三毛而言,自然万物都是可爱的,迷人的,需要我们付出真心去对待。三毛以其深刻动人的描述,将自然的美,自然万物的灵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在她散文的字里行间都体会到对自然深深的迷恋,透露出强烈的生态意识。
(2)通讯产品及配件: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上网本、多媒体、软件、通讯硬件、声音通讯、数字通讯、图象通讯、移动通讯和广播通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通讯电缆和光缆等传输设备;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PDA)、计算机配件及部件、数码电子、数码相框、显示技术;主板及配件;声卡、显卡;手机配件、网络产品、外设及配件等。
在他人眼中穷困、荒芜、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眼中却有着动人的神韵。她不遗余力地描写出沙漠独特的、令人震撼的美。《收魂记》中写道:“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②三毛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这种令她震撼的自然之美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在无形之中勾勒出那一幅幅画面,深陷其中不得自拔。我们感受到了三毛笔下沙漠的震人心弦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三毛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写道:“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③那是热爱自然的三毛笔下的沙漠,荒芜的沙漠让她感受到的是雄壮,让她体会到的是安详,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三毛的内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前所未有的满足。三毛带着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在撒哈拉沙漠开启了她妙趣横生的沙漠之旅,并写下了一个个充满乐趣的迷人故事,让读者对撒哈拉沙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随三毛一起体验那多姿多彩的沙漠生活。
2.和谐的共处方式
三毛对自然万物的崇尚不仅停留在对它们的赞美之上,她更是将自己的身心都融入自然之中,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三毛一生漂浮不定,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流浪者”,她的流浪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从自然中得到慰藉,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投身于原始纯净的自然之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三毛在远离现代文明、保留着最原始状态的撒哈拉沙漠寻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她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她耐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这片寂寥、荒芜的撒哈拉沙漠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热情。三毛的散文之中毫无意外地表现出了“我”对自然的崇拜,表达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与荷西在撒哈拉这片沙漠上过上了回归自然的生活,这里没有高科技的产品,没有丰富的物产。为了生活,“我”需要亲手抓羊挤奶,需要提起10公斤的淡水回到自己的小屋,需要自己点燃炉子……然而这种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沮丧,让“我”产生逃离沙漠的想法,纵然有时觉得辛苦,也不会想要放弃。这正是因为三毛热爱自然,她喜爱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着一个个本应令人心酸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却并不是沙漠生活的艰难,而是展现了一个更为鲜活、极具生命力的“三毛”形象。她展现了因生活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产生的生命热情。三毛笔下的主人公们同样有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她在散文《撒哈拉的故事》中写道:“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正常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④这片沙漠上的居民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这片沙漠,他们满足于这种状态,从未想过要通过破坏自然、破坏这片土地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安静、祥和却又充满生命力,这无疑是三毛渴望并推崇的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无疑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三毛对自然风光之美的极力渲染、对自然事物均具灵性的极力刻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极力推崇,正是源于她对自然深沉的爱,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崇尚。三毛对自然的这种情怀,使她的散文在有意无意间都体现出一股浓浓的生态意识。
(二)尊重异域文化习俗
对异域文化习俗的尊重是三毛散文体现浓厚生态意识的另一个方面。说起三毛,必然会谈到她的流浪生涯,而谈起她的流浪生涯,也就必然能联想到她的异国情怀。在三毛的散文中,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异国形象,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她以诙谐的笔调,描绘出各地的风土人情,表达出对异域文化习俗的强烈兴趣和热爱,而她对于异域文化的热爱,又表现在对异域人民的热爱上,她极力刻画、赞颂他们身上所展示的原始的人性之美。
1.对异域习俗的理解与热爱
三毛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也由衷地爱上了异域的一些文化习俗。三毛说:“这种对于异族文化的热爱,就是因为我跟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心灵上有了一种美丽与感动。”⑥她以轻快、诙谐的笔调描绘出异域的风土人情,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我”与荷西度过的带有撒哈拉风情的难忘婚礼;被比作“抹布”的墨西哥主食;打扮自有特色的印第安人……都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感动,让“我”由衷地爱上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2.对异域人民人性的赞美
三毛对于异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又表现在她对创造这些文化的异域人民的热爱上,她极力刻画出他们身上所带有的原始的人性之美。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三毛特别善于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在她那些描绘异域风情的散文中,她着重描写了异域人民的人性之美。在三毛的一系列散文中,那些沙漠居民淳朴善良、淡泊名利、看淡生死的人性之美都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三毛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但至少和平。更可贵的,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⑦这种原始的人性之美深深感动着三毛,让三毛发自内心地去赞美、歌颂他们。在《沙巴军曹》中,沙巴军曹和沙哈拉威人可谓是水火不容,但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沙巴军曹却为了沙哈拉威孩子的性命奋不顾身地扑向炸弹,永远地沉睡在撒哈拉这片让他又爱又恨的土地上。沙巴军曹的淳朴善良使他无法眼睁睁看着一群无辜的孩子丧命,即使是仇人的孩子,这种超越爱恨的人性之美在三毛的笔下熠熠生辉,使沙漠人民的善良天性跃然纸上。在《哭泣的骆驼》一文中,游击队首领巴西里和她的妻子沙伊达、他的弟弟鲁阿都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超越生死的人性之美更是让亿万读者为之感动。
除了这些超越爱恨、超越生死的大爱,三毛也同样善于把人性的光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而体现出来。在《哑奴》中,一个穷苦潦倒的奴隶,在三毛的笔下却充满可贵的品质,他辛勤善良,体恤妻儿,懂得感恩。在《这样的人生》中,免费打扫街道的瑞典老人,主动帮“我”整理菜园;纵然自己心爱的妻子去世依然积极乐观生活的右邻,都让三毛的散文中散发出浓郁的人性之美。
(三)关注人类生存价值
三毛散文中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与思考,是三毛散文为亿万读者所喜爱,至今打动读者心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她只愿描绘自身的真实见闻与表露自身的真情实感,造就了她独特的写作观。她对自己生存价值的不断追寻与探索,造就了她独特的生命观。
1.抒写自我的写作观
三毛倾向于“抒写自我”,所描绘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所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23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⑧的确,三毛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她的散文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的。她对撒哈拉沙漠充满憧憬与向往,她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她的梦想之地,将她的爱与宽容布满这片土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她将自己在撒哈拉这片土地上的日常点滴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撒哈拉的风土人情在三毛的笔下别有一番情趣,“我”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我”与邻居的相处趣事都在三毛的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三毛把在撒哈拉这片土地上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都表达出来,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渴望在自然的慰藉中抚平自己的伤痛,她游历世界各地,踏遍万水千山,留下了为万人传诵的《万水千山走遍》,三毛把自己历经的城市的面貌、习俗力求真实地呈现出来,把自己在游历世界各地中的感悟如实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随她在世界各地走了一遭,思她所思,想她所想。
而三毛在她的散文中塑造的“我”又不仅仅是现实中的我,散文中的“我”,永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能为荷西下厨,做出各种美味的中国料理;会怜悯弱小,由衷地同情他们的处境;会治病育人,把先进的物品和思想传递给沙漠人民……这个集美好品质于一身,极富生命热情的“我”是三毛将自己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力求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三毛这种“抒写自我”的写作观,以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为关注和描写的重点,让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笔,同时又将自己的形象在散文中突出与强化,凸显自己的存在价值,体现了她对自己、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探索与关注。
2.超脱生死的生命观
三毛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的生存价值,并力求让自己的生存价值最大化,而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以生命的长短来衡量的,正是因为三毛终极一生都关注自己、关注人类的存在价值,因此当她经历过荷西的去世以及身体长时间的病痛之后,深受宗教思想感染的三毛对自己在现世的存在价值产生了迷芒,渴望在另一个世界更好地展现其存在价值,她把死亡作为她另一种人生的起点。虽然三毛最终选择走向死亡的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她散文中所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一种表现状态、以平常心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对于塑造正确的生命观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唤醒生态忧患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类越来越有优越感,有的甚至把享受物质生活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自然遭破坏、道德丧失、人性堕落等问题屡见不鲜。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三毛在其散文中极力刻画了自然界的景物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美,这对于唤醒人类保护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唤醒人类进行道德建设、体验人情之美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毛在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把自然看成是放置自己灵魂的港湾,赋予自然万物以灵性,不遗余力地描绘出自然万物的灵动与美妙,体现出浓郁的生态美。在三毛散文的熏陶下,读者仿佛能进入三毛精心勾勒出的自然世界中,那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那令人震撼的沙漠之美,都让人觉得满足,让人心生感动。对比现在的自然环境,脏乱的河流、呛人的废气、成堆的垃圾,必定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而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觉醒,不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而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从破坏环境的现代人身上抓起,改变他们的精神生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在三毛的笔下,人与自然完全能够和谐共处,并且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才会真正得以体现。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检讨,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我们可以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前提下利用自然,但绝不能破坏自然。只有人们的精神生态得到良好的发展,自然生态遭破坏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对三毛散文生态意识的研究,可以唤醒我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社会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二)张扬理想的生命形态
三毛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是极其淳朴、自然的,尤其是她笔下的沙漠居民,体现着最为原始的生命形态。他们顺从本心,率性而为。在《芳邻》中,三毛刻画了一系列沙漠居民的形象,总是向“我”借东西的邻居小孩,借不到东西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自尊”的拉布母亲,有着独特判断是非标准的姑卡……三毛以诙谐生动的笔调刻画出这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让读者读到这些故事时产生的并非是对这些行为以及做出这些行为之人的指责,而是对这些率真、自然天性的沙漠居民的善意取笑。这里的居民虽然有些野蛮、愚昧,但他们是极其纯真、自然的,他们一生都生活在原始的沙漠土地之上,未受过现代教育的他们保留了最为纯真自然的生命形态。而三毛无疑是十分赞扬这种纯真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她笔下的这些沙漠人民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看淡生死,成为了这片养育他们的,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土地的一部分。虽然这种生命形态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肯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正如三毛所认为的那样,倘若每一个人都以这种生命形态存在,世界是不会进步的,但至少会很和平。我们应该汲取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初心,保留自己的本性。
对三毛散文生态意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对理想的生命形态的追求:不忘初心,崇尚自然,追求自由。
三毛是文学史上的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笔叙述生动的故事、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真挚的情感。每个读过三毛作品的读者都被她的真情实感所感动,走入她描绘的故事中,欣赏她爱的景物、体验她的喜怒哀乐。三毛散文中表现的对自然的崇尚、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体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启发。
注释:
①王诺:《〈圣经〉的人与自然观及其批判》,《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5页。
②⑥三毛:《哭泣的骆驼》,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4页,第3页。
⑦三毛:《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⑧樊洛平:《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91页。
⑨郭震:《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⑩三毛:《倾城》,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4.004
2017-02-28
许红芳(1972— ),女,教授。
A
1673-0887(2017)04-0019-07
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