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疆博物院到天津自然博物馆
1938年底桑志华回国后,北疆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就此停顿下来。1939年6月,日军封锁英、法租界,北疆博物院仅有几位工友和一位神甫留下负责看守门户,其他人员都转移至北京(当时称北平)。
1949年,北疆博物院的南楼清空后借给工商学院(法国教会大学)使用,北楼一层、二层借给工商附中(法国教会中学)做学生宿舍,博物院仅留下陈列室和三楼标本库房,由盖斯杰神甫(Alber Ghesquieses)看守。
1949年天津解放后,法籍留守神甫盖斯杰故意与中国学生发生摩擦,借暑假放假之机,强行断水断电,并监禁前来交涉的学生和教师。盖斯杰的种种行为触犯了中国法律,最终受到拘役15天的处罚。事后不久,盖斯杰回到了法国。
1951年2月,教会委派任职于私立津沽大学(即工商学院,1948年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的法籍教授明兴礼神甫(P.Jean Monsterleet)兼任北疆博物院主任。此时,北疆博物院暂时成为私立津沽大学的附属博物馆。
1951年,在“三反”运动中,私立津沽大学更名为“国立津沽大学”,教会退出并由政府接管,明兴礼随即回国。
1951年,学校委派地理学教授董绍良担任主任职务,接管北疆博物院。9月26日,举行接收典礼,黄松龄部长主持仪式,黄敬市长到场祝贺。此时,北疆博物院全部工作人员只有四人,经济还未独立,标本、财产尚未清点。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天津工学院、北洋大学和津沽大学工科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商科与南开大学合并,取消了国立津沽大学的建制,而其所代管的北疆博物院由天津市文化局接收。
1952年6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成“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6月20日,召开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科学馆今后任务和组织编制。8月16日,正式启用“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印章。南开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萧采瑜任馆长,黑延昌任办公室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自此,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正式诞生,并开始了它漫长、曲折而又光辉的奋斗历程。
科学馆的方针、任务及发展方向,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讨过程后而逐渐明确。对此,黑延昌同志曾提出五个建馆方案。1952年,市文化局提出:以原北疆博物院为基础,向自然博物馆方向发展。
1953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成立了“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李霁野教授担任,委员有刘再生、萧采瑜、黑延昌等,后聘请萧采瑜兼任馆长,调黑延昌担任办公室主任。天津市文化局还拨款购买了洛阳道、南海路一所楼房,用作津沽附中学生宿舍,作为交换收回了北疆博物院北楼一层和二层。此后,整个北楼由人民科学馆统一规划和使用。同年12月,完成北疆博物院藏品的清点造册后,办理了正式移交手续。那时北疆博物院仅有三名工作人员。
当时,本馆对自身方针任务是这样阐述的:面向工农兵普及科学知识,结合生产,贯彻爱国主义教育,鼓动生产热情,逐步向自然博物馆发展。
1954年,办公室主任黑延昌赴苏联考察之后,通过学习苏联地质博物馆、中央自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旅大资源馆、周口店陈列馆的经验,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反复讨论研究自然博物馆的方针任务,1954年提出《在前北疆博物院基础上设立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初步意见》。意见指出:以“北疆”的物质基础论,所藏标本多偏重于动植物和古生物方面,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设立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馆,将需要长期地补充大量新的东西,在目前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稍具规模的科学馆的筹备工作,有许多困难,根据“北疆”原有物力和天津人民科学馆的人力,应该就已有条件加以充实,改为自然历史博物馆较为合适。
1956年5月,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提出:“博物馆既是‘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的主要收藏室’和‘自然标本藏室’,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机关’。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组织陈列,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1956年10月3日拟制的《天津市自然博物馆远景规划》提出:“目前我国的自然博物馆为数不多,而且工作范围也不相同。在我国博物馆系统内,共藏有自然标本四十万件,天津人民科学馆馆藏二十万件,而且这些资料多系产于华北一带的动、植物及化石标本,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博物馆后,我们认为它的工作范围应该以生物科学及有关自然发展史的科学为限,不受地域的限制,其任务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有关的标本及文献资料,并组织陈列、编制藏品目录、图录及其他出版物,以对广大人民进行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并服务于可持续研究工作。”
之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陶孟和代表在1957年视察工作报告《关于天津人民科学馆发展方向的意见》中指出:“中央文化部一向想办一个自然博物馆,就是因为缺少标本等等而办不起来。现在这里有极好的标本不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可惜之至。我建议天津市筹建一个自然博物馆,用现有的资料做基础,慢慢地扩大收藏发展成为一个大的自然博物馆。天津市拥有这批好东西就是掌握着建立一个自然博物馆最好的条件,全国独一无二的好的条件。并希望天津市人民政府重视科学馆所有的这批资料。”
1957年3月25日,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向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提出了《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确定方针任务和变更馆名的意见》。1957年6月11日,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执行。自此,天津人民科学馆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在批复意见中指出:“该馆所收藏的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石及化石标本,是该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考虑该馆性质和方针任务的根据。为此,它应是以生物科学和自然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机关,是普及生物知识和有关自然发展史的科学知识的文化教育机关;也是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室。它的工作范围不应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该馆的任务是:搜集、研究、鉴定和保存有关生物科学及自然发展史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组织陈列,向广大人民进行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并向其他有关科学研究机关和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研究的资料。根据以上确定的性质、方针任务和工作方向,该馆应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同时撤销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至此,本馆的性质和方针任务初步确定,各项工作遵循此方针和原则,逐步建立了本馆的章程和秩序。
196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先生到本馆鉴定标本,在座谈会上谈及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如何建设时,他说:“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不要模仿人家,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旧有的基础。不能脱离这个单搞一套,否则就费力不讨好。对于德日进、桑志华搞的基础我们应重视。天津自然博物馆不一定搞生物和旧石器时代考古,但应把这些东西保存好。如何搞陈列,我认为应该利用旧北疆博物院的基础,增加新的成分,利用我们的眼光,贯穿进化观点和教育人民的思想内容。古生物可以搞演化馆,介绍一种动物是怎么来的,由低级到高级。动物、植物也可以各搞一个,动物、植物牵扯到经济问题,除了表现进化观点以外,还要贯穿和人民生活有关的。裴文中先生的这次讲话既讲了原则又提出了办法,对我馆以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952年,遵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天津市人民科学馆开始接收原“北疆博物院”的工作。12月1日,造出标本清册,办理完毕移交手续。据当时统计,有化石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五件,动物标本十四万五千三百一十一件,植物标本六万一千六百五十九件,另有图书一万五千七百五十二册。标本具体情况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整理。
在整理中,天津市人民科学馆采取十分严谨的态度,对零编断减的文字记载,都妥善收藏好。还规定了标本与标签不能分离,一切标本原封不动,这些措施对这批标本的保护,乃至后来的整理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家在博物院各处找到了一些有关标本的科学记载,找到了一些账目,分门别类地保管起来。标本虽经过点数,但仍是原封未动,主要是便于将来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整理。
50年代的展厅
70年代的展室大门外景
70年代的恐龙展
由于当时缺乏专业人员,天津市人民科学馆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动物标本室、昆虫研究室、植物研究室的专家林镛、杨钟健、郑作新、寿振黄、陈世骧等来馆了解标本的状况。他们返京后写了专题报告,对日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53年,天津市人民科学馆开始了较细致的藏品整理工作,对原有的标本号逐个查对订正,写出卡片,作出草账,然后按分类系统排架。1953年,整理了全部脊椎动物标本共五千七百六十五件,整理方法基本上依据上述原则,经过查对名称、分类、编号、书写卡片、登帐、排架等工作程序,基本实现可以随时提取任何一件标本的藏品这一整理目标。
1954年,提出整理高等植物标本两万号的计划,要求做出较科学的目录,并能随时提取任何一件标本;要学会查对文献的方法,争取专家的指导,随查对随登帐;要先分大类,按科分出,然后逐步查对,编号登记。这是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最初的整理标本的方法,虽不完善,但它保证了二十余万件标本免于混乱之灾,而且构成了目前整理标本的方法的基础。
1956年,文化部《关于博物馆事业十二年远景规划》中要求:一九五八年以前各博物馆彻底完成清理藏品工作,在此基础上,同时完成对有研究参考价值的藏品的分类编目工作。五年内做到妥善保管,取用方便,库无积压,随到随编。
以天津市人民科学馆当时的藏品数量和工作人员的水平条件,要达到这一要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发挥了最大的潜力,边学习,边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使标本整理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和成效。1956年,天津市人民科学馆完成了十余万件昆虫及其他标本的草帐。对于其中已定名的标本,作出分科目录,成为可供专家研究的资料。未定名者也进行了编号登记。为了防止标本的混乱,在整理时,无名的不加名,原号、原记载及原来存放地点,在原则上不变更,暂时另作新号、新账。
1958年4月15日,市文化局制定了天津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自然博物馆保管工作办法,规定了藏品的入藏、编目、提取、流转、注销和统计办法,使得保管工作开始有章可循。
199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的“海贝含珠”新馆,位于天津市马场道206号
1958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耗时三个月,整理了标本二十一万件,建立了总账、库房卡、分类卡及标本卡,基本上做到了保管妥善、取用方便。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家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有的同志由每天整理二三百件跃进到整理一千多件。在方法上采取了歇人不歇账的方法,日夜轮班,每天公布当天的数字,并做出第二天的进度指标。就这样,保证了按十二年规划的要求,完成了藏品的初步整理工作。当然,如此快的速度之下,难免有错误出现,也不可能完全达到要求的科学水平,但是起码初步地摸清馆藏,实现了账、物、卡相符。这些同志的奋斗精神和做出的贡献也将载入博物馆的史册。
1962年,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清点库外标本,对馆藏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核查:藏品总数有28万件,其中接收原北疆博物院藏品23万件,新采集标本5万件。
为不断提高藏品整理工作水平,1963年,邀请裴文中先生来馆鉴定标本,并讲授“怎样进行藏品分级”。裴文中先生讲:研究古生物的,最先发现的泥河湾三门马,他当时发现三门马这个新种时用了几个标本,其中一个保存很好的是正模式标本,其他几个是副模式标本,发表材料时绘了图,照了像,也有测量记录,定为新种的这些模式标本都应称作一级。
“海贝含珠”馆龙台
“海贝含珠”馆植物园
“海贝含珠”馆序厅
“海贝含珠”馆水生生物厅
1964年9月15日,萧采瑜馆长在本馆座谈会上作了关于标本鉴选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模式与级不一定相同,模式是科学上的问题,一二级是保管制度的问题,这两者又有联系,也有区别。一个“新种”是根据“正模”这个标本描述的,因此这个标本就宝贵,就有价值。一级和二级是保管问题,这与科学性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是非常稀有,不为“模式”,如古生物的二号剑齿虎头骨,从科学上看不是个“新种”,也就是三级品,但因为这个种在我国比较稀少,可以定为一级。裴文中先生和肖采瑜馆长关于标本定级标准和方法的讲话,对当时的标本鉴定、整理和定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馆保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解决了当时藏品整理分级工作上的认识模糊和无章可循的混乱情况。
“天鹅展翅”馆古哺乳动物厅
“天鹅展翅”馆昆虫厅
“天鹅展翅”馆古爬行动物厅
“天鹅展翅”馆哺乳动物厅
通过前一时期藏品整理的工作实践,1965年,我馆制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藏品的接收、登记、编目、提取、注销、统计等管理手续和办法。同时,制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关于藏品分级登帐手续和账册卡片的格式》,规定了藏品分级的标准,藏品卡片及账册的格式。库房管理制度中,我们坚持工作人员进出库房登记的制度、标本进出库制度、标本提取和注销制度、标本库及钥匙封存制度、标本分级管理制度。坚持标本入库前消毒的办法。
截至1993年,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已达38万件。
1998年,天津自然博物馆马场道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翻开了天津自然博物馆新的一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大好政策下,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天津自然博物馆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也不管是国外展览还是国内展览,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博物馆的其他业务,如藏品收集、宣传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天津自然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走进社区、科普活动、科普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活动,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传播了科学的理念,充分履行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2013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迁建至天津的“城市地标”文化中心,并于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天津自然博物馆再次迎来了一次新的飞跃。在生态文明高度受重视的今天,天津自然博物馆将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无可比拟的优势,向公众传播和普及生态知识和理念,继续践行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责。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文化中心,天津自然博物馆像天鹅一样展翅高飞,迎接新的挑战与希望,为把天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市的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