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和科研成果

2017-09-08 07:55
化石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疆博物院哺乳动物

北疆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和科研成果

自1914年北疆博物院开始筹备起,以桑志华、德日进为代表的一批来自欧洲的研究者在中国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考察、采集和研究工作。到1937年,北疆博物院成为了收藏有化石、动植物、岩矿、民俗等各类藏品的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北方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并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主要得益于其在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领域的发现,但除此之外,动植物、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应被忽视。

桑志华创建北疆博物院的主要初衷,就是建立集搜集、保存和研究功能于一身的科学研究机构,通过综合性的资料考证和藏品研究来解决科学问题。为此,他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科研计划:在考察过程中尽可能地搜集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及历史、经济等各学科资料,以备研究之用;有计划地考察中国北方多条河流流域,并向北和向西延伸,采集各类藏品;将藏品整理、鉴定后保存于博物馆内;根据藏品和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出版刊物和发表学术论文;为欧洲的自然博物馆及其他科研机构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和标本。

博物院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配备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配有显微镜、解剖镜、切片机等处理、鉴定标本所需的设备。另有经纬仪、高程仪、罗盘、气压计等测量仪器,保证了考察过程中记录位置、地形、海拔等数据。图书室则集中收藏考察地区内的相关资料,专题文献的编目与藏品分类相对应,以便更好地为院内及合作的研究者提供所需资料。

为了保证全方位、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博物院聘请了各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进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分别介绍北疆博物院的几位主要研究人员及其科研成果。

桑志华(Emile Licent,1876-1952)法籍天主教神甫,博物学家、自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北疆博物院的创立者和管理者。

任职时间:1914-1938

桑志华在主持博物院的二十多年中组织了多次对以中国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自然科学考察,为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不光在考察中采集、发掘了大量标本(每件标本都有鉴定、采集地、生境等记录),还在野外工作笔记中科学详尽地记录了考察地的天气、地形、物候、观察到的动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乃至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等,并配以路线图、剖面图和大量的照片,为后人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记述考察的主要出版物为《黄河、白河及其它诸河流域十年考察报告(1914-1923)》和《黄河、白河流域十一年(1923-1933)考察报告》。

桑志华在早期考察中就发现了多个古动物区系化石、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重要地点,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桑志华更多具影响力的工作是在1923年与德日进组建“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后完成的。他们进行了多次合作考察,并发表了多篇在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研究领域极具价值的文章。

1922年,桑志华在萨拉乌苏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D.Black)鉴定为旧石器晚期人类的门齿。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件有可靠出土地点的人类化石。桑志华与德日进、步达生共同发表了《得自萨拉乌苏河的一颗被认为属于更新世的人类牙齿化石》。

1920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旧石器。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在宁夏水洞沟发掘出大量旧石器的精品和用火遗迹,等等。相关成果有与布尔(M.Boule)、步日耶(H.Breuil)、德日进合作的、论述桑志华及德日进新发现的《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等等。

发掘的新石器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出土地点分布于东北、内蒙和华北等地。出版物有《北疆博物院的新石器时代藏品》及与德日进合作发表的文章《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两种农具的描述》。

在地质学方面也开展了多次考察活动,如:1924-1926年对内蒙古东部和桑干河流域地层构造及化石分布的考察,1931年考察第四纪火山等,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法籍天主教神甫,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神学哲学家。

任职时间:1923-1929

德日进,法国科学院院士,是在世界学术界具很大影响力的学者。从1923年应桑志华之邀来到中国到1946年离开,德日进在中国的二十余年时间是他一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最为宝贵的时期。而他在北疆博物院做出的成就为之后的学术生涯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离开后也与博物院长期保持合作关系。

德日进和桑志华组建考察团后,共同进行了多次长达半年以上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并对桑志华之前发现的动物群化石和石器等进行了研究。以下是最重要的四个地点的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

1)在甘肃庆阳发现的有40多个种的上新世三趾马化石群,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的新纪元。1922年来中国之前,德日进就此发表了《在中国西部蓬蒂期红土动物中的动物群》一文。后又发表《关于中国和蒙古第三纪哺乳动物的描述》,并与桑志华合作发表《关于晋南、豫北第三纪上部与第四纪层系的观测报告》和多篇关于鄂尔多斯地区地质地层的文章。

2)在河北桑干河畔的泥河湾中发现的早更新世丰富的化石动物群,延续地层年代较长,填补了第三纪和第四纪之间过渡阶段的关键空白。德日进对这批化石进行研究后,发表了《关于桑干河动物区系的古生物学笔记》及《三门系》两篇文章,并和皮韦托(J.Piveteau)合作发表《泥河湾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了40多个种。

3)在内蒙萨拉乌苏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群(其中有完整的披毛犀和野驴骨架),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之一。在《关于晋南、豫北第三纪上部与第四纪层系的观测报告》及《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有相关内容的论述。

4)在山西榆社发现了一批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德日进对此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在中国北部连接第三纪与第四纪的过渡地层》、《在中国北方现代动物区系(哺乳类)地理分布的某些新资料》、《关于大陆哺乳动物区系缓慢进化的观察》等多篇文章。

另外,他还总结性地撰写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和北疆博物院的业绩》。

除此之外,古生物方面的其他著作有《海拉尔地区地层露头上的中生代鱼类》,与桑志华合作的多篇鄂尔多斯地区地质观察报告;古人类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国和蒙古的人类》、《“何处和怎样寻找中国最古老的人类?”——北疆博物院的业绩》、《中国的早期人类》等;地质学方面的文章有《达赉诺尔地区的地质学研究》、《天津近代海床与地下淡水的蕴藏》、《中国北部古生代晚期的喷发岩》、《中国北方晚生代火山连续喷发的自然现象》、《关于围场附近的地质》等;另外还有《关于中国生物地理学的一些观察报告》、《中国北部的牛亚科化石》等其他文章。

亨利•塞尔(柴联抱)(Henri Serre,1880-1931)法籍天主教神甫,植物学家。

任职时间:1920-1921,1928-1931

塞尔1915年调任北京后,开始采集和研究北京北部及西部山区的植物。1920年被正式派到北疆博物院,从事高等植物的采集和标本整理工作。他依据分类系统将标本按目归类,并确认科和属,很多鉴定到种,并制定目录,列出了标本统计清单。其中一部分标本和图集被送到巴黎博物馆,由汉岱•玛泽娣(韩马吉,H.Handel-Mazzetti)研究后发表新种。

1929年,塞尔和桑志华一同在宣化以东杨家坪地区调查和采集高山植物,1930年全面搜集了杨家坪地区的动植物标本,采集植物标本800种。1931年11月在采集标本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塞尔不幸遇难。

司义斯(G.Seys)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甫,鸟类学家。

任职时间:1921,1927,1932,1934

负责研究和整理鸟类标本,鉴定出412个种和亚种,与桑志华合作发表《北疆博物院的鸟类藏品》及《北疆博物院1928-1933年补充鸟类藏品目录》,另发表《热河鸟类的观察笔记(1911-1932年)》。

金道宣(R.Gaudissart)法籍天主教神甫,北疆博物院的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起在博物院负责植物标本管理,编制了系统的藏品目录。

杜歇诺(J.Duchaine)法籍鞘翅目专家。

任职时间:1928-1929

对鞘翅目昆虫进行了分类研究,完成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鉴定科属,许多鉴定到了种。雷蒙(A.Reymond)根据其中的标本发表文章《古北区芫菁属(Méloë)一个新种的描述》。

罗学宾(Pierre Leroy,1900-1992)法籍天主教神甫,生物学家。在桑志华回国后担任北疆博物院的管理者。

任职时间:1930-1931,1938-1946

罗学宾为巴黎博物馆《海洋动物志》的主编之一,来北疆博物院工作后,使博物院的海洋动物研究和《海洋动物志》联系了起来。他于1930、1931年两次和桑志华一起考察山东滨海的动物区系,搜集了大量标本。罗学宾还单独考察了烟台、威海卫和辽东半岛的海滨。1942年,罗学宾在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举行公开学术讲演会上做了题为“深海之生物”的报告,介绍了19世纪中叶以后海洋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罗学宾根据对滨海动物的考察研究成果,撰写了北方地区甲壳纲动物和渤海湾浮游生物的相关文章。富韦尔(Pierre Fauvel)依据罗学宾等采集的标本,发表了两篇关于多毛纲动物的文章。

另外,罗学宾还撰写了《蒙古和中国西北部的沙蜥考察报告》,并与德日进合作发表了《中国哺乳类化石的完整文献目录:分析,制表,注释及索引》。

汤道平(Maurice Trassaert)法籍天主教神甫,昆虫学家,矿物学家,古生物学家。

任职时间:1933-1945

金道宣(R.Gaudissart) 法国天主教神甫

原为天津工商大学的矿物学教授,来博物院后主要负责膜翅目研究。

1933年,随桑志华在晋中和晋北考察动植物区系,在海拔2千多米的高原山区采集高山植物。1934年,在山西南部榆社地区发掘哺乳动物化石。1935年继续前一年的工作,考察了两座海拔2千米以上的高山。与桑志华合作出版《山西中部上新世湖相沉积》。

1937-1938年,德日进和汤道平合作先后发表了《山西东南部的长鼻类》等三篇关于榆社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的文章。

汤道平(Maurice Trassaert),法籍天主教神甫、昆虫学家、矿物学家及古生物学家,于1933年至1945年陪同桑志华野外考察并承担膜翅目昆虫标本的研究工作

柯兹洛夫(M. I.Kozlow),俄国博物学家。1930年在北疆博物院从事植物学研究

巴甫洛夫(P. Pavlov)(左一),俄籍博物学家,1930年至1935年在北疆博物院作为研究助理,负责鳞翅目昆虫及两栖爬行动物标本的研究及整理工作

1928年,德日进与桑志华、布尔、步日耶共同撰写的《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在法国出版

其他研究人员

1 9 3 0年,三位俄籍博物学家柯兹洛夫(M.I.Kozlov),巴甫洛夫(P.Pavlov)和雅各布列夫(B.Jakovleff)来到博物院做研究助理,主要负责动植物标本的研究和整理。1931,柯兹洛夫和巴甫洛夫前往哈尔滨附近采集动植物标本和化石。

柯兹洛夫负责植物腊叶标本的整理。出版了《中国北部、满洲里、蒙古的栎树研究》,以及野黍属、毛茛科和远志科的研究成果。

巴甫洛夫负责昆虫鳞翅目和两栖爬行动物的标本研究。昆虫方面整理出版了《天蛾亚科(鳞翅目)》;两栖爬行类的研究成果有北疆博物院两栖动物、蜥蜴类和蛇类藏品名录,以及中国北部的龟蛇类和两栖类研究资料。

雅各甫列夫承担鱼类、哺乳类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北疆博物院的鱼类藏品,哺乳动物藏品的出版物包括啮齿类、有蹄类、猫科、犬科、熊科和鼬科,等等。

俄籍学生斯特莱尔科夫(M.V.Strelkov)于1930-1932年来博物院工作,负责英文翻译和鳞翅目研究,出版了《凤蛾科(鳞翅目)》和《北疆博物院的水腊蛾科藏品》。

北疆博物院研究人员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实现了桑志华最初设定的目标,形成的丰厚学术积淀是百年北疆历久弥新的基石。博物院的许多出版物和发表的文章已经成为世界古生物学和动植物学的经典文献,至今仍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期科学研究的重要记录。

猜你喜欢
北疆博物院哺乳动物
博物院寻兔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2 从最早的哺乳动物到人类
哺乳动物大时代
哺乳动物家族会
北疆纪行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