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云龙
念好棚室经济致富经
文/马云龙
刘丽萍是友谊农场第七管理区一站一名女职工。1997年她开始种植棚室蔬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她已从当年一个小棚菜种植户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温室2栋,冷棚22栋,年收入七八万元的棚室经济大户。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从小就看到了父亲为了养活这个家而付出的艰辛,同时她也学到了踏实苦干、坚韧不拔的精神。1997年,她结婚后,她和丈夫种植了两垧地,又养了几头猪,到年底,实现了“双亏”,这对她这个本不富裕的家,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她看到几家邻居种植蔬菜大棚,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她便拿定了主意,把点子打在了棚室蔬菜种植上,通过自己的奋斗,开辟家庭经济增长点。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一致赞同,1998年,她和丈夫借钱买回了两栋大棚,并盖起了一栋温室大棚,在棚里栽上了黄瓜、柿子等蔬菜,到年底一算帐,纯挣了8000多元。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拉开了发展棚室蔬菜业的序幕,也使她正式走上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致富之路。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断扩大种植规模,2000年她贷款买了三栋大棚,2008年又买了五栋大棚,滚雪球一样有了十栋大棚,年收入也由当初的7、8千元提高到了3、4万元。这期间,可以说她历尽了千辛万苦,饱尝了酸甜苦辣,即有失败的悲伤,又有成功的喜悦,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她成功了。2010年,她所住的小七队由于整体拆迁,正赶上管理区为解决拆迁户居住问题,在一站新建了蔬菜园区,她在园区购买了大棚,把家搬到了一站。如今,她共拥有暖棚 2栋,冷棚20栋,固定资产达6万多元,初步形成了规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不假,在开始种植的几年时间中,她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由于技术上的生疏,结出的黄瓜,不是歪歪扭扭,就是有疤瘌疖子,品质不行,到市场上一摆,顾客们尽是摇头,产品更是卖不上好价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那几年里她一直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近年来,她后购买了《棚室蔬菜栽培技术》《初春棚室蔬菜苗期管理》、等书籍、光盘,自费订阅了《科技报》等报刊杂志,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术。并托从外地买回来一些本地买不到的棚室蔬菜种植、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光盘,边看、边学、边实践。二是参加农场、管理区的有关培训,学习棚室蔬菜种植、管理新技术。学习中,用理论联系实际,把掌握的技术实用到育苗、移栽、防治病虫害等、温湿度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经常到其他棚室种植大户家了解生产情况,交流生产经验,当场请教学习。在和其他种植户交流过程中,她结合自己在种植纯在的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她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艰辛努力,依靠种植种植棚室蔬菜走上了致富路。但她认为,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帮助管理区更多的职工群众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她把自己多年来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的棚室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当做示范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资本,无偿的帮助其他人。管理区职工王唯波包种了2栋蔬菜大棚,他在蔬菜种植和管理方面没有经验,就主动来到她家求助,她把多年总结的经验和技术手把手地交他,把种植蔬菜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知识向他传授,并在各个关键环节,亲自到他家大棚里给他详细的讲解、示范。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王唯波家一年仅大棚一项就纯收入 1.6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邻近王唯波家的种植户赵海顺种植棚室蔬菜的年头少,头几年经常因为防治病虫害不到位而造成作物减产,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她在检查自己大棚作物的同时也会到他们棚内检查一次,发现成虫与虫卵及时通知他们,进行预防。减免了虫害造成的损失,几年来,赵海顺等几家种植户无一家因病虫害造成减产影响收入的。
这几年刘丽萍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后,她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