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啸
档案馆图书资料管理之我见
◎黄剑啸
图书资料工作做为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馆业务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档案馆轻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要加大收集力度,简化整理分类,在提高利用率上下功夫。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馆是党和国家设立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及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但是,档案馆要担当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任务,仅仅依靠档案是不够的,保存和收集散存在社会上的图书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规定:“档案馆要注意接收和收集与本馆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图书资料工作是档案馆工作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档案工作的必要补充,档案馆收藏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应该是档案馆的一项基本任务。
图书资料是指以文字、目录、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知识的作用。图书资料和档案都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存贮和传递信息,其本质都是信息。
图书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档案。档案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材料,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记录历史,以备日后查考,具有较强的依据和凭证作用。档案的内容不允许有半点加工的成分,因此档案的内容不专,可读性较差。档案通过编研等形式加工形成图书资料后,则具有专题性,可读性强的特点。通过阅读图书资料,人们更能有效地了解档案,了解历史。因此档案编研工作一直是档案管理八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司马迁利用档案编出了历史巨著《史记》,广大的社会大众正是通过阅读这篇巨著来了解历史的记载,还原历史的昨天;又如《毛泽东选集》就是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的文件、重要讲话、书信等档案汇编而成。通过这些图书资料,我们见证了国家和领袖的发展成长历程,生动的了解历史的记录。
图书资料的编研过程有助于改进档案管理水平。被列为编写图书资料选题范围的档案,必须尽可能收集全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过程。通过考证史实,核实史料,挑选出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的档案文件,并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加工制作,才能产生图书资料。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是档案管理八项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利用来考核档案管理工作成效,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档案管理的好坏,关键是看档案利用方不方便。图书资料的编研过程有利于暴露档案工作各环节的管理漏洞,能大大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图书资料能丰富档案馆馆藏。图书资料的产生过程也是档案的形成过程。图书资料在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手稿、修改稿及定稿等大量的文稿,在图书资料形成后,连同产生的图书资料就转化为该单位的档案。
图书资料是提高档案馆地位的有效措施。档案工作如果仅仅关注收集、整理、保管,那么,人们心目中只能留有“史料保管库”的印象。如果从档案部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图书资料,使社会各界借此获得史料信息,则档案部门的影响必将扩大,地位将随之提高。提高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宣传档案基础知识,图书资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
档案馆工作普遍存在重档案轻资料的现象,图书资料工作长期处于从属、附带的地位,大部分档案馆工作人员认为:档案馆就是管档案,用专门的人、财、物去搞资料工作,是不务“正业”。
图书资料收集方式单一,仅仅是在接收到期档案时附带收集图书资料,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馆藏图书资料良莠不分,普遍存在相近内容重复收藏,重要期刊残缺不齐的状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追求反映本地区特色、与档案相关内容的精品。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档案馆现代化管理的新理念。图书资料工作在档案馆的整体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要把档案、图书资料统一管理,分门别类,各显特色。档案馆的领导要重视、支持图书资料工作,要把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纳入档案馆目标管理,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库房建设、设备购置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促进图书资料工作走上正轨。
拓宽来源,丰富馆藏图书资料。
加强编研,以自供的方式丰富馆藏图书资料。及时掌握社会大众的利用需求,根据馆藏特点,依据已有的馆藏资源,编研出体现档案馆特色的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等图书资料,打造档案馆独有品牌。
广泛收集,多渠道获取图书资料。一是档案馆在接收机关到期档案的同时,接收该单位编制的资料;二是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在接收公开现行文件的同时,接收《国务院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等重要文件汇编材料;三是与业务往来单位交换编研成果,互通有无,共享资料;四是向社会机构购买期刊等必要的图书;五是向社会个人有价征集私人珍藏的名人手札,家谱族谱等材料;六是以寄存的方法获取个人珍藏资料的仿真、复印件。
突出重点,优化馆藏图书资料的资源建设。收集与本馆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不必包罗万象,重点要放在与本馆馆藏档案有关的图书资料方面,包括与本地区风俗民情、名优特产、名胜古迹、重大事件有关的史料,如反映本地历史风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各种史、志、指南、概览、大事记,历史沿革,专题文件汇编、名人回忆录等图书资料。它们是在对实际情况或档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篡出来的,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内容集中,可信度高的特点,起着档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地方重要的综合性杂志、报纸、机构内部刊物、地图等出版物,私人家谱、回忆录、名人书稿、个人日记、笔记等也可作为征集重点。
简化分类,突显档案馆藏书的特点。档案馆馆藏图书资料重点放在与本馆馆藏档案有关的内容,图书资料分类应该突显档案馆的特点,不宜沿用中国图书分类法来分类整理。笔者建议按图书资料的来源、性质、内容设六个大类,大类下按需可分设二级类目,每一类目里流水编制顺序号,如A-1,D1-1。六个大类编号序列如下:
A编研类资料;B 档案业务资料;C图书; D 特种资料;E期刊杂志;F报纸。其中,特种资料、期刊、报纸下设二级类目,分别为:
D特种资料-D1地图;D2画册;D3光盘;D4
E期刊杂志-E1广西档案;E2新华文摘;E3
F报纸-F1中国档案报;F2南宁晚报;F3南宁日报;F4
优化服务,提高馆藏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加大宣传力度,让档案馆走出去。通过举办陈列、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来了解档案馆,了解到档案馆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得到哪些信息等。从而逐步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档案馆资源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利用率。
提高素质,提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档案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图书资料管理及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会与不同的利用者打交道,进而提高服务的业务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利用服务工作。
加强管理,及时整理编目,确保信息内容准确无误。档案馆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征集到的图书资料进行鉴定整理,及时编目,及时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以便快捷方便地找到需要的资料。否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征集到手的图书资料就说不清来龙去脉了,就等同于废纸一堆,对捐赠人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建立完善的利用反馈体系。通过建立利用者联系反馈单、建立意见薄、设立投诉电话等方式来完善提升服务质量。例如:某一利用者到档案馆申请利用图书资料,若档案馆没有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以留下利用者的联系方式,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的图书资料进馆,之后与利用者联系,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必然为档案馆赢得社会大众的“口碑”。
(作者单位:南宁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处)
整理沿用
分类整理。然而档案馆馆藏图书侧重于与档案相关的资料,因此造成某些类别的图书极少甚至空缺,如宗教,军事等;某些类别的图书繁多甚至爆棚,极不利库房的上架保管。又因为档案馆工作人员对中国图书分类法掌握不够精准,造成了两种问题局面:一是在同一个档案馆同一种期刊分别划归不同的类别;二是在综合档案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后,把《国务院公报》等文件汇编划入图书资料以外的范畴,另起炉灶分类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