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与视野挂钩了

2017-09-07 13:35伍永宜
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风度场合气场

伍永宜

气质是高尚思想沉淀出来的气场(蓄于内),风度则是以这个思想为中心流淌出的行为(形于外),一个懂礼貌有风度的人其“行之以礼”的视角绝对是全面性的。

“气质蓄于内而风度形于外”是29年前我在台湾接受一个访问时对气质与风度所下的诠释。29年后的今天,我想借由这句话来解析我们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做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国人。人际关系建立的核心是情感的联系,而表象的呈现只是个媒介。如果只是一味的谈如何穿着打扮,如何把礼仪规则逗用到位,而忽略了人际关系建立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联系,那也不一定能造就出风度典雅的国际范儿!因为唯有真心诚意地想与众人为善并悉心学习对方的礼仪与文化价值,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进退有据的境界。

在大陆,前来向我学习形象提升课程的企业家们基本上都具有国际的经验,他们都是很认真的来上课,上起课来也是之乎者也的,看起来甚是融会贯通!但是日后的表现却又各具其趣…,究其因是每个人在“行之以礼”的视角/视野上各有差异。

视野的差距,到底会造成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以下两则故事,就是“视角/视野不同”的真实写照。

故事一:一位企业家学生带着公司员工去泰国芭堤雅风景区旅游,在景点餐厅用餐的时候,因为在上楼的时候看见已经有其他的国外旅客在用餐,立即考虑到自己带着一陈的员工,在吃饭的时候难免说话的声音会大声了些,可能会打搅到楼上其他的旅客吃饭,所以决定放弃有好风景的楼上,而改在楼下用餐。这个行为让当地的导游与该景点餐厅的老板对我这位学生赞不绝口,当然也因此对我们中国人刮目相看了。

这是一个“气质是高尚思想沉淀出来的气场(蓄于内),风度则是以这个思想为中心流淌出的行为(形于外)”的例子。点评:追求真、善、美,能为他人著想,并能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就是一种高尚的思想。

故事二:一位学生在我有意的安排下受邀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社交活动。但是他在这个社交活动中几乎不与人互动,尽管我尽量的帮他介绍认识在场的宾客,也很有心的帮忙他搭了几个话题,但话题很快的在他手上就中断了…。事后我问他,你主动要求参加国际性社交活动,为什么到了社交场合却不交流、不运用你的社交礼仪呢?他诧异的看着我说:我很注意礼仪的细节呀…。当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打招呼甚至交谈呢?他告诉我:“因为我觉得我跟这些人以后应该不会再见面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交流呀…”。(不出所料的,我事后听到了很多人这么说:那天某人带来的一位中国人很没有礼貌!从头到尾就只跟中国人说话,都没有跟我们打招呼…)

点评:懂得礼仪的规则、并在自己认为有需要的时候得体的使用出来,并不等于就是一个懂礼貌、有风度的人。一个懂礼貌有风度的人其“行之以礼”的视角绝对应该是全面性的。

其实在实际教练和与中国大陆学员互动的过程中,故事二的例子重复地出现了多次。正因为如此,更加深了我的意念:要把正确的想法和知识带到中国大陆,让大家知道:学习国际礼仪绝对不只是学习如何使用餐具;想成为一位社交名流也绝对不只是学会如何穿衣打扮或者懂得舉止规矩就能成就的。一位懂得国际礼仪的人士一定要有国际观,才能把国际礼仪的知识运用到位。一位社交名流一定是在做人处事及进退应对上面面俱到的人,除了自己的仪表风度让人赞赏,自己对他人的关怀更会令人印象深刻。

永宜心得:

以下有几点建议可以帮助读者在风度展现上加分:

不论在任何场合,如果能够用心留意别人的需要,自然就能聚集好的人脉、强而和善的气场;人也会有善目的气质,而好的风度也会自然呈现在行为举止之间。

纵使中国文化教导人要含蓄,但参加国际性的场合,记得一定先要向主人打招呼,再者是主要的客人,接着是找适当的机会,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打个招呼,并简短地交谈几句。

如何与陌生人打招呼?我建议:首先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并伸出手来准备握手(如果你是男士,对方是女士,必须要等到对方先伸手,你才可以握手),接着告知对方你是谁的客人,并询问他是否认识带你来这场合的人,如果对方认识,那就太好了!你们就有共同的话题了;如果对方不认识带你来的人,就问他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来到这个场合,如此也能展开一个比较自然的话题。

在一般社交场合中,谈话时有三忌一要的原则要遵守:忌讳交浅言深,忌讳谈论宗教、种族或政治的问题,忌讳谈私人问题(不论是自己或是别人的);要注意与自己交谈的对象,是否有机会说到他自己有兴趣的话题。

在平日的社交场合中就尽量练习与应用学来的礼仪知识,这样将来在面对大的场合或者国际场合就能自然地、自信地展现出美好的风度。加油!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度场合气场
气场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黄金时代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
不同的场合
于丹: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