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芬
[摘 要]云南省乡村少數民族聚落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多年来也大力促进了省内乡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深度发展,当前该产业已经呈现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客观地讲,这主要是基于云南省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与经济市场开拓的转化过程,诸如日常工艺品、民族歌舞、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都逐渐向产业化方向转变,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村人民之于省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参与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形式,同时对省内乡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云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07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6-0-02
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其丰富的、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基础,强调对省内26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原始性、丰富性与厚重性的合理调配,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可提升整个云南省的人文魅力,所以,研究云南省乡村文化的发展意义与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大行其道,许多省内乡村区域也从中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从文化保护层面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保护云南省地方宝贵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是极为有利的,它能够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发展与传承过程,云南省也希望基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与拓展来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市场需求,借此机遇将省内多民族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促成更大的文化影响效应,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反馈。
基于政府方面的省内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也在力求开发与扶持。众所周知,云南省依然是当前全国经济的落后省份,其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依然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政府也希望结合基层文化单位,通过扶持项目与单位改制措施,刺激基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希望以此来提高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并在此过程中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改善乡村社区组织结构,做到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扶贫攻坚,也体现了其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最后,提高云南省乡村农民的文化素养,为省内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树立新形象。从这一点来看,云南省也在近些年积极响应国家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政府方面也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以此来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软硬件设施全面建设,例如“村村通”工程、“三下乡”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云南省政府希望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对省内乡村文化产业的逐渐优化,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科研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改善乡村村落环境,提升乡村文化水平。
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通过积极开发省内乡村多民族文化的深度内涵,并将其应用于三大产业的各行各业中,实现基于文化知识的经济有机促进。特别是在旅游产业方面,借助文化资源实现与旅游资源的二者结合,一方面可美化、建设云南省内人文、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旅游产业宣扬乡村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将少数民族精髓文化发扬光大,在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全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 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云南省应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发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一种省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强调对乡村文化产物的认识、实践与探究过程。同时相关人员要改变传统观念,将文化产业建设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宣传工具,转化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平民社会经济产物,转化为利于乡村农民发展的文化资本,并为其未来发展选择若干路径。
2.1 民族工艺品的开发路径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众多,它们都客观反映了云南省的农耕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省内特定环境中的多民族文化智慧相互匹配、相互适应。民族民间工艺品是服务于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物件,它是云南省多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它不但是生活器具,也是传递民族情感文化的重要道具,展现了云南多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相当宝贵。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云南省民族工艺品开发有从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产品转化的迹象,如,剑川县的狮河木雕,它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1996年,剑川县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中国木雕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其木雕风格独特,制作的产品也远销世界各国,是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目前,狮河木雕已经从传统的日常生活工艺转化为木雕产业,走上了“企业+农户”的综合性生产经营道路,重点突出了木雕工艺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就目前来看,整个剑川县已经拥有木雕工艺企业32家,甚至在外地还有70余个经营网点,从事狮河木雕专业化生产的剑川县人越来越多,甚至建立了剑川县狮河木雕工艺协会,实现了统一组织、原料采购管理、订单接收与品牌宣传建设。从狮河木雕的工艺特性来看,它也从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图案逐渐转变为更加复杂与形式多样的各类民族文化花纹图案。剑川木雕目前已经成为云南省内的一项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它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也真正找到了自身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改变了该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在农村的原始发展路径。
除狮河木雕之外,像石林阿着底村的刺绣、大理周城的扎染等也纷纷实现了从生活化到产业化的有效转化,他们的市场运营规模也在不断拓展扩大,随着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他们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实现了产业链有机延长的目的,让乡村文化产品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云南地方人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光明路径。
2.2 民族歌舞的开发路径
民族歌舞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它的传承与发扬也是省内文化建设的重点,甚至有些歌舞项目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云南省应该基于人们的意识,有机发展这些文化资源,强调歌舞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有机转化过程,并从转化过程中获得所希望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endprint
以峨山彝族自治县的花鼓舞为例,它在过去是一种丧葬白事时的带有祭祀性的歌舞表演活动,它的表演主要针对50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有丧事时,人们就会青睐花鼓队跳舞,为老人“喜丧”祭奠,凸显了人们对这种传统民俗规矩的尊重。在实际表演风格中,喜悦的情绪多于哀伤,人们希望高高兴兴地将老人送走,让老人不留遗憾。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特殊的花鼓舞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丰富了它的社会功能,为了确保花鼓舞不会受到其传统定位的局限,目前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丧葬这一功能,而是在各种节日庆典、乔迁新居、联欢、大型文艺活动中也能看到它的表演,可见,它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定式民俗活动、民族舞蹈逐渐转变为一种民族歌舞事业,人们强调通过它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人们选择了它喜庆的成分,让它发挥了更多的社会功能甚至是经济功能,并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得以发扬传承,成为云南歌舞产业体系中的一张“精品名片”。为此,云南省各地政府也在近年开始保护这一歌舞项目,為其民族习俗的特性进行升级,还专门出现了民族舞蹈学习培训班、花鼓舞协会等社会组织团体,以全面实现对花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2.3 传统文化古镇的开发路径
云南省内多传统文化古镇、民居,他们也是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在近20余年中,云南省已将多处传统文化古镇列为省级、国家级历史保护项目,并通过政府、社会企业招商引资,成立各种古镇旅游开发公司。在针对传统文化古镇的开发过程中,云南省当地所采用的是“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对某些岌岌可危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性保护开发,不但增加了其之于文化旅游的文娱功能,还向外人展示了当地古建筑的历史沉淀与悠久的文化魅力。如某旅游企业投资100万元,以恢复改造黑井古镇的古法制盐作坊,这一做法也提升了黑井镇每年的接待游客数量(每年30万人次),甚至出现了难以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供不应求现象,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
3 结 语
大力发展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从民族工艺品、歌舞、古镇建筑等多方面打造乡村传统文化精品,已成为当前云南省创新民族文化建设的必然路径。它从根本上改善了民族文化的产品特质,为他们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为云南省文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卿弯.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
[2]蒋晓娟.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3]李雪.城市周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昆明福保文化城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