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职业指导所述论

2017-09-07 13:42陈磊谢长法曾艳
职教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

陈磊+谢长法+曾艳

摘 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重心西移,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随着重庆战略地位的提高,职业指导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以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建立和发展最为典型。重庆职业指导所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展职业介绍、难民就业指导、职业训练和升学就业指导等工作,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对完善指导工作体系,协调人事矛盾,促进就业及维护后方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职业指导所

作者简介:陈磊(1991-),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谢长法(1965-),男,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曾艳(1993-),女,湖北十堰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2-0087-06

我国近代职业指导事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始于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开展的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继清华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团体致力于倡导职业指导,探讨职业指导理论。为把职业指导理论付诸实践,推动职业指导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受上海职业指导所影响,南京、汉口等也陆续建立职业介绍所。为保障各地职业介绍所能够规范运行,国民政府实业部于1931年12年3日颁布了《职业介绍所暂行办法》[1],规定了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任务、介绍范围和类别等。而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于1935年8月7日颁布了《职业介绍法》[2],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介绍法令,标志着我国职业介绍活动有了真正的法律保障,职业指导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11月淞沪会战失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大后方成为实施职业指导的主要阵地。1938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西迁重庆,并先后在桂林、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成立职业指导所,担负职业指导之责,而在各职业指导所中,其办理成绩最卓著者,则首推重庆职业指导所。

一、重庆职业指导所的成立与组织

战争时期,职业指导和介绍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基本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随着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极力推广,重庆职业指导所得以建立并获得迅猛发展。

(一)筹办过程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一方面难民初到重庆,人生地疏,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长此以往必将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战时大量的工矿、公司、银行和事业单位等纷纷迁到重庆,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才,以促其发展,但事实上,这些企业却难以征得恰当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极力提倡建立职业指导所,以调剂人事矛盾、缓解社会压力。

为响应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号召,自1938年8月15日起,江恒源、张雪澄便联合重庆青年会的黄次咸、高毓嵩,商讨筹建重庆职业指导所的相关事宜。在前期筹备阶段,他们除编贴中等以上学校招生情况以备升学者抉择外,还调查重庆市工商业职工生活情况,为实施职业指导提供参考。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与调查,于1938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重庆职业指导所,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机构。由于它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重庆青年会共同筹建,故又名“中华职教社重庆青年会合设重庆职业指导所”,所址在重庆青年会。该所由重庆青年会提供办公房屋,并派一名职员驻守指导工作,其余费用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提供,至于后期费用,则由二者共同承担。

(二)组织机构

重庆职业指导所成立后,推选江恒源为所长,高毓嵩、喻兆明为副所长,另设干事数名。所长主持所务、代表本所对外负责,副所长协助所长处理具体所务,干事受正副所长指挥,分任所内事务和指导调查,委员会同正副所长各负专责,指导顾问则从教育界实业界的热心人士中聘请,并对所务负随时指示之责。重庆职业指导所设有总务处,由登记、文书、编辑、事务四股组成,其下设三个部门,分别为升学指导组、就业指导组和职业介绍组(见图1),并初步拟定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指导、服务指导、改业指导、职业训练、健康法律指导和编辑刊物等为其主要事业。此外,為更好发挥指导所职能,规定每月举行一次指导委员常会及服务指导谈话会,每季举办一次指导顾问会议,遇特殊情况开临时会议。

重庆职业指导所在拟定组织结构体系后,还制定了《重庆职业指导所章程》。章程对指导所的宗旨、办理业务、职员岗位安排及其职能、会期和经费来源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其强调重庆职业指导所要以“联络重庆教育实业机关、公私立各级学校,实行指导解决青年升学与就业问题,使青年求学就业各得发展个性、才能,适切社会需要为宗旨”[3]。重庆职业指导所章程的制定,不仅使职业指导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有利于推动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效率。

二、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工作与活动

重庆职业指导所建立之初,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未能大量开展活动。后来在社会各界及振济委员会的帮助下,开展的工作主要有:职业介绍、难民就业指导、职业训练和升学就业指导。其中在职业介绍和难民就业指导方面,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认可。

(一)职业介绍

职业介绍是重庆职业指导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当时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成立之初,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庆职业指导所对职业介绍流程作了严格而科学的规定,秉持“人职匹配”的原则,不以事而迁就人,也不因人而迁就事。首先,在职业介绍前,求人者和求职者需填写相应的登记表,填写信息十分详细。其中求人登记表涉及委托机关名称、委托人姓名、地址和待遇等相关信息(见图2),求职表则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工作意愿和待遇等内容。其次,在求职过程中,全面了解求职者,指导所需要询问求职者各个方面的信息,如外表、举止、态度、言语、思想、身材等,并将谈话记录分栏登记成表,以便对求职者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性格特征。同时,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测验,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兴趣测验、品格测验、智识测验和技能测验等。最后,在充分掌握求职者和求人者的信息后,指导所开始正式介绍工作,并将介绍经过情形做详细记录,如约谈何人和介绍何人面洽等(见图3)。另外,指导所还颁布了《重庆职业指导所职业介绍简约》,共二十一条,主要规定了该所的性质、求职者和求人者需注意的问题、谈话时间及内容、职业介绍保证、职业介绍成功后的服务事宜等事项。

重庆职业指导所自成立以来,可谓门庭若市,来此登记者络绎不绝(见表1),尤其是前三个月,平均每日来此登记者多达五十余人。但由数据可知,求人者与求职者数量相差甚远,供求极不平衡,严重影响了职业介绍成功率。另外,求职者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来自中小学(见表2)。据统计,约有68.8%的求职者为中小学学历,而反观各单位委托指导所物色人才的情形,“其中工友、学徒、练习生、文书、会计、技术工人和女工等技能人才需要最多”[8]。由此可见,在战争时期,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亟需为战争服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中小学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无法适应特殊时期社会发展需要。

尽管职业介绍成功率不高,但重庆职业指导所始终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工作。尤其是重庆惨遭“五三”“五四”①大爆炸后,社会就业状况更加严峻,指导所办公室也被炸毁,为尽快恢复工作、服务社会,重庆职业指导所迁到张家花园继续开展工作,并设立登记站以协助开展职业介绍工作。先后设立了南温泉、小龙坎、张家花园、永川四处登记站,遗憾的是江津、北碚两处登记站因人力物力所限未能按计划实现。登记站的设立,扩大了职业指导所的力量及范围,推动了职业介绍工作的开展。

(二)难民就业指导

战争的持续,使难民日益增多,振济委员会深感责任重大,便委托重庆职业指导所代办难民事业,并为其提供部分经费补助。这样,重庆职业指导所挂上了“振济委员会委托代办难民职业介绍所”的牌子,聘任张雪澄担任总干事,秦振甫、毛达人等担任干事,于1938年6月正式开展工作。然而,介绍难民以职业并非易事,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难民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无一技之长,不易得业;其次,无论在公共机关或私家服务,难民须有铺保②才可就业,而难民们多来自战区,举目无亲,觅保不易。再次,难民基本是拖家带口,年轻力壮者就业,老弱幼小者不能相随俱去,无所依靠。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重庆职业指导所采取各种办法力求解决。首先,调查难民原有的职业和家庭情况。难民中有农事、工艺、商业、教育等方面经验者,均努力介绍与其原有经验相关的职业,最大化实现“人职匹配”原则,如“今拟从事园艺,使原来业农者,有所安顿;从事各种小工艺,使业工者,有工可做;工厂出品必须推销发行,有商业经验者,即可酌予使用”[9];没有农工商相关经验者,施以识字及补习教育,经过培训使其能读报记账、写简单信等,并推荐其从事简单工作。其次,成立职业互助保证协会,解决保证问题。针对难民无处觅得铺保而无法就业情况,重庆职业指导所积极募捐,并筹到10万元作为保证基金,于1939年10月1日成立“职业互助保证协会”,并组建基金保管委员会,制定基金使用办法。该协会以“互助”为基本原则,力求为失业难民求得职业提供保证。凡是需觅保之人,均可按照规定手续请求保证协会代为担保。再次,组织难民进行职业训练,学习简易的工艺及农事,短期内使难民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使其能更好地从事相应工作。此外,重庆职业指导所还亲自致函中国毛纺织厂和大渡口炼钢厂,积极介绍难童入厂培训,学习专门的技能。

重庆职业指导所不仅为难民介绍职业,还设立“难民收容所”,作为难民栖息之地。重庆惨遭“五三”、“五四”大轰炸后,由于局势紧张,很多房屋、工厂等被炸毁,无数难民流离失所。因此,重庆职业指导所接受“重庆市空发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的委托,代办两所难民收容所,共收容难民230余人[10]。不仅如此,重庆职业指导所还在难民收容所内实施补习教育,对有一技之长者,当即介绍适当的职业;对有意愿经商者,指导所为其贷款,辅助其成功。

(三)职业训练

重庆职业指导所在职业介绍过程中,深感求职者无一技之长,难以介绍就业。为此,指导所采取多种措施,对求职者进行职业训练,使其掌握相关职业技能。

第一,开办工友训练班。重庆职业指导所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专门擬定了文书和会计等几种训练计划。但后来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以及社会形势的变化,工友训练班仅仅办了两期。每期训练时间为两星期,每天上课两小时。工友训练班要求十分严格,在训练之前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国文、常识、口试和体检四项;在训练的过程中,常分批约谈,个别测试,精心指导;在训练结束后,再进行总体测验,主要考国文、常识、口试三科。工友训练班虽然开办时间很短,但效果显著,使几十个受训者都获得了职业,并且他们的工作都得到了雇佣者的好评。

第二,组织难民进行小工业技术训练,学习简易的工艺及农事。针对难民无一技之长,就业难的问题,指导所拟定纺纱、织毛巾、织袜、制革、造纸、文具、肥皂、园艺、家畜、刺绣等十种小工业计划。训练场地,一般设在乡村,学习场所即为生产机关,教室与工厂二者合一,并注重引导难民从做上教,从做上学,教学合一,手脑并用。除此,还对难民施以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服务道德和公民责任,关心国内国际政治大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难民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并没有完全实现。

第三,创办造纸厂,提供培训和训练基地。1939年4月,振济委员会拨款12000元,由重庆职业指导所组织创办造纸厂,先后在永川县近郊杨家山和铁厂沟两处设厂,并取名“永川振济造纸厂”,聘请穆藕初为董事,黄炎培、黄伯度等为理事,江恒源、张雪澄等为经理。1939年7月正式出纸,以制造新闻纸为主,书写纸为副,第一年产量达一千吨。该厂一方面积极组织生产,一方面加紧对员工的培训和训练,尤其注重手工造纸技术的改进和训练。造纸厂的建立不仅为职业训练提供了基地,而且为广大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获得生存技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庆市流浪街头的难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职业指导所开展的职业训练,是应社会发展之需而设立的,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职业训练,求职者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增强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升学就业指导

重庆职业指导所成立两年后,因社会之需,逐步实施升学就业指导。关于升学就业指导,主要包含择业指导、服务指导、进修指导等业务。在战时陪都的重庆,青年失学失业者与日俱增,升学就业指导愈发重要、日益迫切。鉴于此,重庆职业指导所特别重视指导青年升学与就业。

第一,调查、搜集全国各大中学及专门学校概况,编辑并出版《升学指导》一书,作为寒暑假升学指导的重要参考材料。重庆职业指导所广泛收集各所学校招生简章及学校概况,其中专门调查了位于沙坪坝石门坎上的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和巴县北碚的私立兼善中学等(见图4),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人事、编制、学科概况、设备概况、下期招生、毕业生出路等。在此基础上,重庆职业指导所编辑《升学指导》一书,并于1940年出版,其中不仅收有“升学的意义和标准”、“升学前应有的准备”和“投考时应有的准备”等文字,而且还介绍了25所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17所公私立职业学校以及15所公私立中学的概况。

第二,协助重庆各级学校举办升学就业指导演讲。重庆职业指导所负责聘请教育界实业界领袖分赴各校演讲,其中聘请杨卫玉、孙起孟、柳健行等九人为演讲员,讲题由各学校指定或指导所代定,演讲内容主要涵盖升学指导、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各种职业状况等。极富感染力的升学就业指导演讲,不仅能使青年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自身觉悟,还有助于青年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此外,重庆职业指导所还将升学就业指导演讲落实到实践层面,如在巴蜀小学和巴蜀中学等学校开设升学指导演讲课程等。

第三,拟编《职业考试》一书,以适应职业界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征用人才。重庆职业指导所,深感青年无专门书籍以应付各种职业考试,为适应青年所需,编有《职业考试》一书,为青年求职提供参考,其内容拟包括职业指导之意义、各业之概况、职业修养、考试试题与答案等。此外,1941年,重庆职业指导所又以“职业指导丛书”名义编印多期《升学与就业》不定期刊,涵盖“各级学校升学指导论文”、“读书经验谈”和“各级学校概况表”等内容[11],进一步丰富升学与就业指导参考材料。

在开展升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重慶职业指导所还举办了读书、法律、服务、健康指导,以帮助社会青年解决各种就业问题,辅助青年适应抗战环境。而且为了更好的达到指导效果,还专门聘请了声誉卓著者为本所的指导导师,如读书指导导师江恒源、服务导师杨卫玉、法律导师徐炳章和健康导师何穆等以备社会各界青年男女随时提问。

三、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历史作用

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建立,正是顺应战时重庆地区社会发展之需,在人力物力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艰难地开展工作。从1938年成立到1945年抗战结束,重庆职业指导所竭尽全力,办出了自己特色,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对促进就业、维护后方稳定和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秉持“人职匹配”原则,完善工作体系

重庆职业指导所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性的机构,拥有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专门的指导人员、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的任务分工、完备的组织章程以及科学的指导方法。它并非盲目地帮助求职者找工作,而是秉持“人职匹配”原则,基于系统的分析、科学的流程,为求职者介绍工作。在求职者填写求职登记表之前,工作人员一般会对其进行职业询问,询问内容涉及言谈、举止、思想、态度等。而且还要对求职者的性格、特点、经历、求职原因、家庭环境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在充分了解求职者之后,才努力为其介绍职业,向工作单位写介绍信,以推荐求职者。这一系统的组织机构不仅使职业指导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完善了重庆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促进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

(二)协调人事矛盾,充实抗战力量

重庆职业指导所作为求职者和职业界之间的媒介,协调了二者间“人事不恰调”的矛盾,改变了“有人无事,有事无人”的状态。一方面,重庆职业指导所通过职业介绍和技能训练,使部分求职者获得了适当职位,从事社会生产,特别是造纸厂的创办,直接为失业青年和难民提供职业训练和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这对抗战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这些参加职业训练的失业者,慢慢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尤其是战区迁入重庆的文教机关和企业工厂,急需招揽人才以促进其发展。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工作,不仅很好地调剂了人事矛盾,而且使这些企业和工厂因谋得适当人才而提高工作效率。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从而为抗战提供所需物资,充实抗战力量,为社会、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促进就业,维护后方社会稳定

重庆职业指导所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人数。尤其在抗战特殊时期,社会青年失学失业现象十分严重、入川难民源源不绝,社会秩序混乱。重庆职业指导所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为失学失业青年和外籍难民介绍工作,并且无偿对其培训,使其获得自立谋生的能力和技能。通过重庆职业指导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众多青年得以就业而不再赋闲在家,无数难民掌握职业技能而不再依靠政府救济,不仅促进了就业,而且减轻了政府和振济委员会的经济负担。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扰乱社会安定的因素,维系了后方的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重庆职业指导所是战争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界前辈们汗水的结晶,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职业介绍、难民就业指导、职业训练和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抗战时期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注释:

①“五三”“五四”大爆炸:1939年春,日寇对重庆狂轰滥炸。5月3日、4日,日寇飞机空前猖狂地进行“地毯式”大轰炸,敌机七批六十三架,投弹二百九十二枚,炸伤二千二百八十七人,炸死三千九百九十一人,毁房四千八百七十一幢,山城沦为火海,中心区街道尽成废墟,尸陈街市,血肉横飞。

②铺保:也称担保,旧时称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实业部编.法规:职业介绍所暂行办法[J].实业公报,1931(48):35-37.

[2]立法院编.法规:职业介绍法[J].立法院公报,1935(73):135-142.

[3]程贻举.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17-218.

[5][7][8]国内劳工消息.重庆职业指导所一年来工作之回顾[J].国际劳工通讯,1940(2):123.

[6]重庆职业指导所五年来工作概况[N].新华日报,1943-5-6(3).

[9]重庆职业指导所.筹办难民职业训练计划大纲[J].国讯,1939(195):9-10.

[10]张雪澄.一年来重庆职业指导所[N].新华日报,1939-10-15(4).

[11]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80.

责任编辑 宋庆梅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重庆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