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桃源梦“

2017-09-07 07:41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桃源第一书记贫困户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桃源”,都向往舒适安闲、富足丰盈、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如今有一群特殊的群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下沉,服务农村,助力脱贫。这个群体叫第一书记,他们为百姓创造美丽的“桃源”而躬身践行。

去年12月份,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张海珍被派驻到箕城镇马家庄村,当起了“村官”。刚接到驻村任务时,他是有点胆怯的,长期在机关工作,现在一下子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一切工作要从“零”开始,压力山大啊!“放大胆子,甩开膀子好好干吧,有什么困难,我们就是你的娘家人。”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郭晓红的话给了他扎根农村的勇气。

马家庄村是移民新村,刚入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有序的红砖瓦房,但是这样的村子却是一个披着美丽外衣的“空壳”。全村55户145口人,人均土地仅1亩有余,几乎全靠外出打临工糊口度日,村集体经济为零。脱贫的路太漫长、太艰巨,如何让移民后的百姓尽快脱贫,尽快拥有自己真正的“桃源”,成了第一书记张海珍一入村就思考的问题。

“马家庄村邻城而居,地理条件优越,该村脱贫致富的瓶颈在哪儿?村民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我该干什么、怎么帮。”在张海珍的驻村日记里,他这么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要行动起来!”他默默地将自己“沉”入基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的职责所在、情感所系、组织所托,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动人风采。

真帮扶 暖人心

干群关系 如一家

“从今往后,我就是马家庄第146个人。”张海珍用这句朴实的话作为他的驻村宣言。从此他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努力消除与群众的“距离”感。他利用吃饭、休息的时间与村民拉家常,努力融入他们的圈子,想方设法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当他了解到村里的“空巢”家庭居多,孩子上学、打工,儿女成家另过,均不常回家,家里连张寄托思念的照片都没有时。他积极联系县摄影家协会,利用春节全家团聚的机会,给村里人照全家福。“这样至少可以弥补‘空巢家庭的思念吧。”张海珍如是说。春节期间他又发动统战部支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等过节食物。今年通过排查摸底,给村里符合条件的8户困难家庭争取到社会兜底,特别是贫困户周友忠,由于儿子犯法被收监,老人孤苦无依,张海珍经常和他聊天,提醒他注意柴火隐患,要吃新鲜食物等等,嘘寒问暖,随时掌握他的困难,随时准备帮忙。他告诉老人,政府不会不管他,也让他转告儿子安心服刑,争取早日回家。高润江老人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没有被列为贫困户,张海珍知道后,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为老人成功争取了低保,解决了老人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村民有困难,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今年雨季将至,他又惦记着村口的排水渠年久失修,排水不畅,存在安全隐患,经多方联系,现已开工修缮。村里人都高兴地说“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

真开导 抢良机

放下顾虑 争脱贫

一个人的想法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张海珍了解到马家庄人之所以不富裕,思想在关键。有的人说现在的政策这么好,政府给贫困户带来各种优惠,当贫困户远比脱贫要好。如此匪夷所思,却又见怪不怪。要想富,必须先打通百姓的思想通道,让他们从“要我富”的被动脱贫变成“我要富”的主动脱贫。怎么办?要疏导。他反复给村民宣传党的政策,他说“照顾困难户是党温暖的体现,但不是终身照顾,党的目的是要培养困难户自主致富的能力。我们要抓住机遇,现在咱比赛,想法子出去找活干,找钱挣,看谁家先脱贫先致富。”在他的鼓励下,村里出现了一股打工热潮,贫困户陈爱忠的妻子利用孩子放暑假时间,也出去打起了临工。

他还带领部分村民赴晋城考察参观学习,组织村干部及贫困户参加政府及有关单位组织的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等各类产业培训班,聘请山西龙梅集团技术人员就红柴胡种植对20余户村民进行集训。通过与富裕村对比,通过多次参观考察学习逐渐刺激了村民们想富要富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发展新产业的勇气和信心。村民们纷纷对他说“你有文化,你帮我们想法子、找路子,我们愿意跟着你一起致富!”“好,你心甘情愿跟我走,我千方百计带你富!”张海珍激动地想,

真干事 干实事

千方百计促发展

要怎么富,张海珍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认为农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管好自己的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想法子把我们的土地变成‘金土地。”马家庄移民后,旧村大量坡地一度荒芜,与其杂草丛生,不如开荒种山,发展产业经济,为村民种出一处“桃源”。在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郭晓红的大力支持下,他说干就干,为了给村集体节约开资,他多方打听,向专家请教学习。白天和各参建单位在工地考察、测量,晚上在村委会写可研、做规划,硬是给村集体省下了申报项目所需的前期费用。从申报整地项目资金到勘测、设计、预算、投标,一路下来他俨然成了一名工程师,说起整个工程头头是道。经过近一个月的工程建设,111亩梯田终于建成了。看着那层层平整的梯田,他异常激动,就像看到自己新出生的孩儿一样。如今111亩土地都种上了连翘、土豆,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这满山满眼的绿,记载了他半年来的多少艰辛付出!看那个头戴草帽,挽着裤腿,日夜奔波在村里和工地的农村人,就是他。他的确做到了,他真的为马家庄人开辟出了一处造福当代、福泽后世的“桃源”。这片土地成了他日夜的牵挂,每天他都会上山看看,出苗率多少了,什么时候该锄草了,天又旱了,老天该下雨了吧,甚至他还会设想照这样的长势到秋天能收多少土豆,连翘能长成什么样。前几天的一场大雨,把地里冲刷了好几个口子,还淹了大片土豆,他顾不上心疼,满身泥土带着村民完成了排水渠道抢修。

他还发动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外出就业,鼓励办理贷资入企,组织产业培训,实现部分土地流转,达成屋顶光伏项目初步意向、改善了村容村貌等等。他自觉下沉、扎根农村,他日夜奔波、甘于奉献。在他的努力下,马家庄贫困户户户都落实了脱贫措施。看着马家庄发生的巨大变化,百姓们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仅用半年时间,为我们做了我们一辈子都没想过的事情!”

搞党建 立规矩

凝心聚力奔小康

村支两委是村民的魂,是村民的主心骨,但是村委会形同一个“空房子”,马家庄村党支部缺乏凝聚力,阵地建设迫在眉睫。他迅速筹措资金,完成村支两委阵地建设,现在村委会各种软硬件齐备,为两委及党员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是党员,是第一书记,有责任带着马家庄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我们党的威信。”现在已实现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党员学习实现常态化。他还为村民宣传各种惠民政策、精准扶贫政策,使村民致富有目标,发展有奔头。

第一书记的工作事无巨细,从家庭矛盾到整村发展建设,从精准数据测算到整治村容村貌,他几乎样样参与。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与村民打成一片,融在一起,用他爱人的话说“他干第一书记干上瘾了,越干越有劲,都快找不到家的方向了。”但是马家庄的路他闭着眼睛就能找到,马家庄的人他扳着指头都能数出,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老张”,他已经成了马家庄村人民心中的依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好口碑。”张海珍从群众眼里的陌生人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努力为村民打造一个真正富足美丽的“桃源”,其路漫漫,任重道远,他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桃源第一书记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陶情偶寄
花都春行
驻村第一书记
罗圹增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