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科教司、干部教育中心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聚焦财政改革,促进民生事业”研讨班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切莫把“民生支出”等同于民生财政,要从物本的财政转向人本的財政,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指导财政的实际工作,为人的生存与发展防范并化解公共风险。
刘尚希称,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再到“民生财政”,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的职能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防范并化解公共风险。建立民生财政需转换财政职能,从生产出发转为从消费出发,从效率出发转为从公平出发。财政体制机制的设计要着眼于服务动态的人,所有绩效要以民生来衡量,落到人身上,民生财政的目标就是使公共风险最小化。
刘尚希提出,建立民生财政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民生的改善不要陷入福利主义的陷阱;二是民生的改善不要陷入政府包办的误区,责任是要分担的;三是工具化的误区,即把民生当作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工具;四是片面化的误区,即把民生财政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