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姜 丽
(1.2.梧州学院 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梧州骑楼柱廊空间研究
于 洋1,姜 丽2
(1.2.梧州学院 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文章通过对梧州骑楼柱廊空间进行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对梧州骑楼柱廊空间的概念、柱廊空间性质(特征)以及柱廊空间功能等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梧州骑楼柱廊空间的系统性研究,以期对梧州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参考价值。
骑楼;柱廊;空间
1897年英法为平衡势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续议缅甸条约付款》,将梧州开辟为通商口岸,随着梧州内河通商港口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同时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土地的用地矛盾。1924年,梧州商埠局根据李济深的城市改造计划开始拆除城墙;1927年,梧州市工务局参照广州制定设计与建造章程进行骑楼街区的建设[1]。
骑楼是我国近代东南沿海城镇空间的一种以商住功能为主的建筑形式,从产权属性而言,主要以私人产权为主;从空间属性而言,主要以柱廊形成一种连续的线性空间以及成为联系街道与建筑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
柱廊空间由底基面、顶基面、侧界面和由柱体形成的端界面围合、限定而成的可供人类正常活动的线性过渡空间[2]。梧州骑楼主要有沿街道一侧形成的柱廊空间以及沿街道两侧形成的柱廊空间两种形式(如图1、图2所示)。
平面图1 剖面图1 轴测图1
平面图2 剖面图2 轴测图2
柱廊空间作为一种线性空间一方面指柱廊空间形态的线性,柱廊空间形态的线性主要是指柱廊空间的长度(L)大于宽度(B),具有线性延伸趋势的空间形态,其中长宽比越大,空间的线性延伸趋势越强,线性特征越明显(如图3所示)。另一方面指柱廊空间内基本活动模式的线性,柱廊空间内基本活动模式的线性主要是指人在柱廊空间内的行为活动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活动模式(如图4所示)。其中柱廊空间内基本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纵向方向上以步行为主,同时包括遮阳、避雨、交谈等其他活动类型;横向方向上主要包括购物、人际交往、居住等活动类型。
图3 柱廊空间形态的线性(L>B) 图4 柱廊空间内基本活动的线性
柱廊空间作为外部街道空间(公共性、开放性、动态性)与内部店铺空间(私密性、封闭性、静态性)之间的过渡与转换空间(1),介于外部与内部、公共与私密、动态与静态空间的过渡,具有半公共半私密性的空间属性。
柱廊空间不仅形成外部街道空间与内部店铺空间之间的连续性,同时缓解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直接接触,为人们的行为、心理提供了转换与过渡(如图5、图6所示)。
图5 空间的过渡图例 图6 空间的过渡关系图例
柱廊空间做为一种内涵丰富的线性容器,在空间形态上是由三个界面形成的围合空间;在物质功能层面,柱廊空间具有交通与功能联系的重要属性;从精神文化层面而言,柱廊不仅仅是一个三维的物理空间,更蕴含了城市的时代发展背景、地域环境、社会制度、行为活动等历史信息,是市民休憩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空间,因此柱廊是一个空间与社会的复合体。
2.1柱廊的物理空间层面分析
骑楼柱廊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人化产物,是融合地域社会、人文、地理等地缘文化特征以及西方建筑文化特征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
骑楼柱廊面宽与骑楼立面中段建筑宽度一致,骑楼建筑中人行道路地面平整宽度多为3米,可以保证单向或对向两股行人的行走不受阻碍与干扰。同时柱廊内的人行道路根据地势而蜿蜒曲折使得行人的步行富于变化与趣味。柱廊高度通常在5米以下,保证了底层空间的开敞性。柱廊立柱多采用砖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柱子断面约0.5×0.5-0.8×0.8米之间,立柱下方大多设有方形柱础0.6×0.6-1×1米,高度在0.9米以下。柱廊内宜人的物理环境以及近人的空间尺度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等感觉器官,赋予人们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空间体验形式。
梧州骑楼柱廊形式有梁柱式与拱券式两种形式,多采用的是两柱单开间形式以及三柱两开间的梁柱式柱廊。拱券式柱廊较少运用,仅出现于大南路35号、小南路55号。梁柱式柱廊主要由立柱(由柱头、柱身与柱础三部分组成)、横梁、檐口线脚与额枋线脚组成,其中立柱早期以砌砖为主要材料,表面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裸露青砖或红砖,保留砖材原始质朴的特质,历经岁月洗礼成为骑楼建筑历时发展的见证者与诉说者。
(2)表面覆以外墙涂料,不仅在颜色上有多种选择,可增加立柱的装饰性;同时可以保证立柱的防水防晒能力,延长立柱的使用寿命。
(3)施以传统的水刷石工艺,使立柱具有天然质感,水刷石饰面使立柱坚固耐久;同时以分隔条对立柱表面进行艺术化处理,形成连续的韵律感。
现代立柱多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表面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表面覆以外墙釉面砖与马赛克,二者不仅色彩鲜艳具有丰富的装饰效果,同时具有防火、抗水、耐腐蚀的特点增加立柱的坚固耐用性。在外墙铺贴形式上如桂北路36号立柱间横梁采用五五勾丁铺贴形式,立柱采用齐丁铺贴形式。
(2)表面覆以通体外墙砖,砖体表面粗糙,仿天然石材纹理与质感;同时砖体具有吸水率低、耐酸碱等特点,使立柱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在外墙铺贴形式上如桂江路56号立柱采用二八铺贴形式。
(3)表面覆以石材,石材具有吸水率小、抗风化能力强、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辅以机械化的表面处理增加立柱的装饰性。
立柱作为柱廊的主要支撑结构,既具有物质功能性又具有艺术审美性。如居仁路51号、53号立柱均采用西方古典柱式的形式,51号运用混合式柱头造型,53号运用爱奥尼克式柱头造型,柱头的处理上二者均采用简化了的柱头造型,同时柱头已脱离解决柱式与结构之间的功能性而演变为附加性(2)的装饰元素。其次二者在柱身的处理上摈弃了古典柱式关于柱身比例、形状、线脚、凹槽等细节的处理,仅保留了古典柱式的形似采用平面化、抽象化的处理方式(如下页图7所示)。
图7 混合式柱式与爱奥尼克柱式图例
梧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时数1835.9小时,降水量1485.0毫米,气候等物理因素(光、温度、声音)是影响骑楼以及柱廊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光与温度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能量来源,是一切生命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筑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空间是建筑的实质,光是空间中一切活动存在与进行的先决条件,光在柱廊空间由于挑檐与廊柱的因素,在时间与季节的更替变化下,光的强度亦随之改变,因此柱廊空间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有变化的动态造型,在外部街道空间与内部店铺空间之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光影变化的灰空间,形成了光在外部空间(亮)——柱廊空间(灰)——内部空间(暗)的层次变化。
外部炎热的空气经由柱廊空间(梧州骑楼柱廊空间的进深多为3米,可有效阻挡外部炎热的空气)进入内部空间,由于内部空间层高高、进深大,同时屋内设有天井,利于形成内部空间温度的微循环,形成温度在外部空间(高)——柱廊空间(中)——内部空间(低)的层次变化,亦形成了人对外部空间(热)——柱廊空间(凉爽)——内部空间(温适)感受的变化。
从物理方面而言,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表现为一种客观声音;从心理方面而言,是指物理波动现象所引起的听觉感受,表现为一种主观声音。外部街道空间的声音经过骑楼柱廊空间发生反射、散射、衍射进入内部空间后,声音的强度发生外部空间(强烈)——柱廊空间(适中)——内部空间(安静)的过渡变化,亦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满足要求的声环境(如表1所示)。
物理环境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间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因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的不同,创造了具有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的地方建筑。
表1 物理环境的过渡
空间部位物理量 外部空间柱廊空间内部空间光的层次变化亮灰暗温度的变化高中低声音的变化强烈适中安静
2.2柱廊的心理空间层面分析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3)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4)
英国地理学家艾普顿在其著作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中基于人类在狩猎时代选择居住地点时的原始生存本能提出的“瞭望——庇护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提供庇护的场所,并且这个庇护场所能够拥有较好的视线以便观察。
柱廊空间作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过渡空间位于建筑的边缘,为人们进行驻足停留以及为人们观察街道及店铺内发生的事件等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柱廊空间较之街道等公共空间给予人们背部以良好庇护使人们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周宗宪先生在《建筑之中介空间》一书中指出:“人类复杂之心绪是无法以单纯的二分原则来归类;多样而复杂的空间环境,提供人们在功能与形态上并非严格界定或清楚限制的一些区域,因而当建筑空间呈现了内、外之间,有程度性差异的层次形态时,在每一不同程度中,人们均会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并且将有充分的机会,仔细地选择他们所需程度的位置,满足心理行为各种不同的状况。”(5)。
鉴于此,人们在外部空间中主要是一种公共取向,心理特征为外向性;在柱廊空间中呈现出半公共半私密的取向,心理特征为亦内亦外;在内部空间中主要是一种私密取向,呈现出内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图8所示)。
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具有不同的空间取向与心理特征,这种空间取向与心理特征的转换消解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为人们提供了满足人体感知觉与态度情感、心理与行为需求的场所空间。
图8 心理过渡关系图例
2.3柱廊的社会空间层面分析
柱廊空间作为一种容器,在物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复合型(综合(6))功能配置方面为空间中各种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柱廊空间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交通是其重要的属性。1912年民国政府期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其中规定[3]:
第十四条: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至檐前滴水,须接以水槽、水筒,引入透水明渠,不得另设檐篷,致碍行人,而伤堤路。
第十五条:凡在马路建造铺屋者,由门前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骑楼两旁不得用板壁、竹等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以利交通是骑楼底层柱廊空间的基本出发点,同时规定为了保证行人的通行便利,预留宽八尺的通道以及不得另设檐篷、通道内不得用板壁、竹等阻碍行人,不得在通道内摆卖等都是为了保证骑楼柱廊空间内形成连续流畅的行人步行空间。
区别以机动交通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主干道,柱廊空间为行人提供了安全、慢速、人车分流的步行交通方式。这种慢速交通方式塑造了一种慢行空间体验形式,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柱廊空间环境与行为刺激等经过知觉个体心理组织后所形成的空间感、尺度感与色彩感等主观认知。其次个体在空间中的体验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感知,同时也是利用个体的身体与运动不断地参与空间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制动,因此空间的体验不仅限于三维静止的感知,同时也涉及与时间相结合的四维动态认知。
空间体验是主体经验与客体共存双重属性的有机结合,从审美视角而言,空间体验既是一种对于场所的回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理性认识;既是一种空间审美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一种对空间意义与场所精神的升华(7)。
需要说明的是骑楼为私人产权,但骑楼柱廊内的人行通道却规划为公共设施,政府在骑楼建设方面通过运用公权力与法令法规进行强制实施[4],对原属于私人产权范围内的人行通道没有设置补偿措施,尽管在政策方面规定如“所有小贩贩卖及铺屋货物均不准放在已筑成之人行路”,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出现诸多将内部商业空间向外延伸至人行路的情形。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柱廊除作为基本通行的功能之外,还有其他的衍生功能。一方面在商业功能上,柱廊空间的梁柱结构有效地扩大内部店铺空间,将内部店铺展示空间延伸至廊下,为行人提供便利的、多元化的商业选择,增加了商机。另一方面在公共功能上,柱廊空间作为一种公共空间,除了提供交通功能、商业功能之外,可以为居民、行人提供共享的过渡空间,作为居民、行人休闲、饮茶、聊天、娱乐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如图9所示)。
图9 柱廊内商业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
骑楼柱廊空间作为一种以近人尺度为参照系的空间类型,以及所具有的复合型功能配置属性为主体间平等、双向或多向以及非强制性的交往和语言互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条件和社会化的语义环境,使其成为融合不同人群与类型活动的共享空间。
在城市现代化转型的今天,骑楼建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压力,骑楼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分析骑楼以及骑楼柱廊空间存在的合理性,理解柱廊空间特有的价值并且探索在城市化转型发展的今天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以期实现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生活内涵的理性平衡与结构整合。
[注释]
(1)过渡空间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实体在彼此邻接时,产生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区域,是空间范围内对立矛盾冲突与相互调和的焦点,它同时孕育着多种可能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又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其内涵上讲是空间上的过渡,是一个相对的空间范围;从外延上进行分析,过渡空间则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包容性区域,融入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的场所。
(2)姜娓娓在《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一书中从装饰和建筑本体的关系角度,将建筑装饰分为本体性装饰与附加性装饰两类,其中本体性装饰是对建筑本体(结构、构造等)进行修饰、与功能和材料有关的装饰;而附加性装饰是指附加于建筑本体之外,为了增加美感并传达意义却没有实用功能的装饰。
(3)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边缘定义为边缘边界是线型要素,它是两种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也可以互相渗透,同时将区域之间区分开来也可能是接缝,沿线的两个区域相互关联,衔接在一起。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8.
(5)孙全文,周宗宪. 建筑之中介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6)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认为“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重要的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7)李稚田.第三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1]李百浩,李季.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与广西近代城市建设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17.
[2]翁翊暄.廊的空间设计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0.
[4]朱育兆.梧州骑楼[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49.
(责任编辑:高 坚)
Study on the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Yu Yang1,Jiang Li2
(1.2.School of Jewellery and Art Desig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research of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the features and the functions of colonnade space, which leads to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olonnade space of the arcade of Wuzhou. Eventu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cade architecture of Wuzhou.
Arcade, Colonnade, Space
2017-04-2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60121);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431);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YB2014370);梧州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项目(2014C008)
J59
A
1673-8535(2017)03-0060-07
于洋(1982-),男,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姜丽(1982-),女,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