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对留守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支教模式的思考
——以宿迁市高校志愿队为例

2017-09-07 07:00袁俊杰潘祥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志愿队宿迁市支教

袁俊杰 杨 帆 潘祥磊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关于建立对留守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支教模式的思考
——以宿迁市高校志愿队为例

袁俊杰 杨 帆 潘祥磊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文件中强调对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状况、心理状况进行重点讨论研究,各高校纷纷成立志愿队进行对口支教。文章着重对高校志愿支教队针对支教活动所采取的支教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并以宿迁市高校支教队针对埠子镇留守儿童、中扬镇留守儿童所展开的支教作为研究对象,为对留守儿童的支教模式建言献策,从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支教模式。

留守儿童;大学生支教;支教模式;模式分类;模式特征

一、宿迁市留守儿童与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

(一)留守儿童情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平常孩子无异,无论是情商、智商或是行为处事,都与普通儿童相差无几,甚至略高。这类留守儿童乐观坚强、成熟懂事,懂得关心他人。第二类是心理有轻微障碍的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性格叛逆、行为孤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职责之中,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保护。

2004年教育部召开了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座谈会,率先扣响了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大门;紧接着2005年、2006年全国妇联和党中央分别召开了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和 “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状况、心理状况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并组织各大高校成立专家组、项目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在党中央的号召、宿迁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宿迁市各高校志愿队纷纷积极响应。根据调查宿迁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10万左右,农村留守儿童接近10万人。目前宿迁市寄宿留守儿童约有6.7万人,占在校留守儿童总数的76%。各个乡镇基本建立了 “留守儿童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关爱工程基地”等关爱留守儿童工程,使得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受益。

宿迁市埠子镇和中扬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表

(二)支教与大学生支教情况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大学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或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近年来,各大高校志愿队对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发展迅速,纷纷组建专门的支教团队,投身到当地的留守儿童支教活动中去。久而久之,各大团队都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支教模式,并根据此模式长期、稳定地开展支教活动。大学生支教大多以个人的理想追求、责任道义或者因为瞬间的震撼为基础[1],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留守儿童展现“美丽的世界”,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成长。

我们通过对宿迁市高校10余支志愿支教团队调查发现:49%的宿迁市高校志愿队采用“CE模式”开展支教活动,另有25%的支教团队则采用“AC模式”,还有15%的支教团队采用“1+1模式”。如下图。

1.“1+1模式”:以假期作业辅导为主,以音乐课、美术课、诗歌鉴赏课、体育课等艺术课为辅的支教模式。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15%的高校支教队首选采用“1+1模式”进行支教活动。在对采用该模式下的志愿队成员调查显示:63.2%的成员认为教育资源匮乏,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降,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严重,教育问题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展开支教活动的重中之重。假期作业的辅导是提高孩子们学习成绩的突破口,同时辅以孩子们感兴趣的艺术课,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故采用“1+1模式”。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85%的留守儿童认为此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满足课余生活的需求;82%的留守儿童直接表示期待下一次的支教团授课。也有73%的支教地教师和家长认为大学生授课形式新颖,内容充分,准备得当,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同时也有10.2%的支教地老师和家长担心大学生支教老师无法正确把握、洞悉留守儿童们的行为、心理问题,易在活动中造成额外的问题,也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升学需求。

2.“CE模式”:Cultural exchange,简称CE模式。旨在关注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约有15%的宿迁市高校志愿队采取“CE模式”开展支教活动。该种模式下的支教团成员认为宿迁市埠子镇和中扬镇留守儿童部分孩子心理需要疏导。由于亲情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为了帮助孩子们摆脱上述情况,加强孩子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故采用此模式。80%的支教地老师和家长表示,孩子们在和大学生老师上完课后,可以明显发现孩子们在一天天地改变,变得愿意与人交谈,也渐渐变得懂事了。

3.“AC模式”:Activities communication的缩写,完全以课外主题特色活动为主的支教模式。例:DIY风筝、航模实操活动、捏泥人活动……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约有25%的高校支教队采用“AC模式”开展支教活动。在对支教队成员的采访中他们表示,他们设置的主导课程源于留守儿童们想要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师生们共同构建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于政府、学校、支教地多方资源,共同探索得知。[2]76%的受访留守儿童表示十分愿意接触这些新鲜的东西,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该种模式受到了部分家长和老师的青睐,43.8%的老师和家长认为此种模式下的支教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看到、学到、玩到寻常接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心向,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15.7%的老师和家长明确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此种模式下的支教活动无法给孩子们带去意义,反而让孩子们更加贪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宿迁市高校支教队支教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支教的出发点偏离宗旨

在调查的12个宿迁市高校志愿队中,大多以大一、大二阶段的大学生为主。他们大多多才多艺、责任心强、有耐心、勇于创新、友好、易与支教地的留守儿童亲近。85%的受访留守儿童表示十分喜欢大学生支教团的授课,也同样期待下一次的授课。然而在对支教团成员调查其参与支教的目的数据分析中得知:55%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体验支教生活、充实实践经历,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组织部长下发的任务;仅有22%的受调查者表示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并愿意奉献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基于此种出发点,导致大学生支教的责任感降低、支教水平下降,对现有成熟模式下开展的支教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利于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二)支教队队员教学素养和经验不足

在对支教队队员的专业背景调查中,120份样本中,仅有9例样本显示出来自师范类本科学生。参与支教后,63.2%的支教地教师表示大学生授课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多样,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好。但也有18.6%的支教地教师表示,大学生讲课经验缺乏、内容单调、样式僵化、无法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认知发展规律,授课的内容不适应农村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3]非师范生因为缺乏专业的培训,往往对教学安排计划、备课准备、课堂上的双向互动无法正确合理拿捏,十分容易引起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等问题,导致课堂质量得不到保证,切实影响着现有模式下支教活动的开展。

(三)对留守儿童群体认知不明确

根据对高校志愿队成员调查数据可知:26.5%的成员非常了解留守儿童,67.5%表示大概了解,甚至有6%的支教队队员并不了解“留守儿童”指代的是哪一类儿童,就随同支教队参与支教活动。另外,在调查留守儿童所面临或遇到的最大困难问题时,31.2%的支教队成员认为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40%的成员认为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落后,12.6%的成员认为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16.8%的成员则认为周围人的嘲笑和疏远是孩子们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该种现象表明支教队中队员对留守儿童或留守儿童的情况认知差异化明显。不同的思想认知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反映在现有的支教模式中则表现出各自的模式认识不准确、定位不精确、执行不明确,容易在支教活动中对孩子产生错误引导或使孩子产生挫败感。

(四)对留守儿童群体需求理解不到位

在对留守儿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调查中,17.5%选择文化辅导课;36%的孩子表示学校无法提供音乐、舞蹈等课程,希望大学生老师多教一些才艺课;23.2%的孩子则希望多开展一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课外活动课;另有23.3%的孩子则认为无论大学生老师上什么课,都可以接受,都会积极参与。然而在对支教队所采用的现有支教模式调查中,我们发现:49%的支教队专以文化辅导为主的支教模式,25%的支教队采用单纯的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支教,仅有15%的支教队采用以文化辅导为主、艺术课为辅的支教模式。支教队所采用的模式与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出入较大,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守儿童们的文化需求,极易导致支教课堂参与度不高、支教质量下降,对现有的支教模式提出了挑战。

(五)支教模式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缺乏实地考察分析和客观判断,绝大多数支教团成员凭借新闻或社会上他人口中的留守儿童信息,自我整合,得到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或认知,并将其模式化,从而加以运用投身到对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中去。这是缺乏实用性的,活动的展开也过于形式化。

模式固化,缺乏创新。92%的支教团成员表示,会始终坚持原有的模式,在现有的支教模式上仅作些许改变,以适应不同时段的留守儿童。这些改变十分有限,仅区别于支教的内容,不会改变形式,即不改变固有模式。这严重导致了模式缺乏创新性,无法适应时代的改变与留守儿童不同特征的改变,阻碍了支教活动的开展,也限制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

三、解决宿迁市高校支教队支教模式问题的对策

(一)增设笔试、面试环节,提高对高校支教队队员的选拔条件

任何组织也好,企业也罢,要想顺利发展下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增强对人才的吸纳标准对支教活动的开展、模式的发展都有极为重大意义。在对队员的选拔时,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了解新成员的基本情况、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性格特征等,遴选出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人员,保证队伍的先进性。同时,各高校志愿队可以和各高校的师范类学生建立对口支教帮扶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人员的专业性。

(二)建立对人员的培训机制,提高高校支教队队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

建立对人员的培训机制,加强对支教队队员在授课技巧、心理辅导、防护和安全措施、乡土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使大学生在对模式的制定和选择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支教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对支教队员的培训一方面满足了各高校志愿队支教活动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活动中所采取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4]

(三)建立志愿支教团队队员考核机制,提高队员积极性

适当地建立考核机制可以加强队伍自身的建设,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更有效地开展各项支教活动工作,更好地服务留守儿童,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队伍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队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队伍成员的整体素质,促使支教工作朝着制度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队伍在当地的影响,有利于模式的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三方考核制度,加强模式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支教工作的合理性、实用性、和谐性

现在的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现有的支教团队大多根据现有的模式套路,走一遍程序,继而草草收场。建立对模式的三方考核制度,通过对支教队队员、留守儿童、支教地负责人或老师对现有模式的反馈,根据你事前拟定的标准,进行考核。过度超过标准范围或与标准指标相差太大的,可考虑更换模式;在合理范围之内的,可在现有模式上升级更新。这样既可以对支教团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也可以对支教工作的实际效果与价值进行系统的考核[5];同时也可以得知现有模式运行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保持支教活动的和谐性,体现出支教活动的根本价值。

(五)走模式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坚守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对支教活动的教学内容创新,以便符合留守儿童们的文化需求;教学技巧创新,以便有利于留守儿童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教学方式创新,以便提高教学课堂的创新。同时,我们也要对现有支教模式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出既适应留守儿童自身素质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留守儿童适应社会需要的模式,因材施教,合理搭配多种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留守儿童的发展,保证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推进,支教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高校志愿队对留守儿童支教模式分为三大类,即“AC模式”“CE模式”“1+1模式”,每一种模式均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力,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宿迁市高校志愿队或其他高校志愿队在为留守儿童支教选取模式思考之余,积极推陈出新,认真总结、归纳、反馈该模式行为下的利与弊,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投身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中,也更好地促进该项志愿活动可以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下去。

[1]骆雅婧.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4).

[2]张幸.海南二分院回访帮教助力涉罪少年重返校园[J].方圆,2016,(20).

[3]汪拥.用爱的大手拉他们一把——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司法局积极做好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J].人民调解,2016,(11).

[4]林高德.福建柘荣县楮坪乡“三项工程”提升留守群体幸福指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11).

[5]王莹.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商,2013,(12).

G521

A

1671-2862(2017)03-0083-05

2017-01-26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宿迁学院校级项目“大学生对留守儿童支教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宿迁市高校支教队为例”(课题编号:2016XSJ010)的研究成果。

袁俊杰,男,江苏苏州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杨帆,女,黑龙江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员工福利;潘祥磊,男,江苏连云港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志愿队宿迁市支教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金华市高校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LinkerS文化志愿队为例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春风化雨,畅享文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