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的人口自由迁移现象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关键词:人口流动;中国特色;发展趋势
1 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当代中国出现的人口流动大潮,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市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一)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
在提及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首先我们关注的则是在全国究竟有多少流动人口,据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1]。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
(二)中国人口流动的流向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己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2]。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显示出这些地区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重心己经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显著增强,显然与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中国人口流动的构成
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与国际上较为常见的流動人口年龄模式不同的是,中国流动人口大部分不带子女,因而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极低,进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过去30年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另外,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相比2013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四)中国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关于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分析其中的变化,一方面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称,2013年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在外流动时间为4.36年,2015年相应数据则为4.40年。分析称,就流动时间而言,流动人口依旧保持着流动的稳定性,同时因2013年与2015年的数据相差甚微,或可说明流动人口群体也在持续进行着内部成员的更替,不断有新的人口加入流动、现有的流动人口结束流动。另一方面,主要从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分析其生活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4598元,相比2013年、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34.0%和19.0%。雇员平均月收入为4031元,较2013年的3133元有明显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人口流出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较为明显。《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分析称,有成员外出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8414元,比无人外出家庭高4998元。
2 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的人口自由迁移现象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也日益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工为人口流动的主体
农民工(农村户籍人口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中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体,农民工家庭成员及城市居民的人口流动现象增加,由此促进的城市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流动人口的扩展及大规模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方式。
(二)传统户籍制度制约流动人口的权益
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彰显了传统户籍制度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的矛盾。此矛盾使流动人口处于非常不利地位,一方面,传统户籍制度仍然将中国人划分为城市人与农村人两个群体,户籍身份仍然是一个人享受包括经济权益与政治权益等基本权益的依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要求有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以便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传统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冲突,造成了流动人口与当地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相冲突,进而导致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相当严重。
(三)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地域性
即一个地区的人口多会流向本地城镇或相邻地区发达的城镇(比如贵州农民工多向广东江浙一带流动),形成一个地区的人口接团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
(四)人口流动性别结构失衡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中,男性(特别是中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出卖的是廉价的体力,致使以体力见长的男性流动人口在外地的生存适应能力强于女性,女性则多是有联姻、升学等方式流入城市,所占比例较小。
(五)人口流动呈现出流动性强的特点
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流动性强,缺乏归属感等特点,绝大多数农民工经常处于居无定所、工作与生活变动快速的状态,工作、收入与生活稳定性差,是一个生活风险很高的社会群体,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或者当地社会,但又不愿轻易放弃,飘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的特殊社会群体。
3 中国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
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近20年的人口迁移流动,预计中国人口流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缩小规模。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由于青年人的持续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不过随着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可能在流动特征方面会与以往有所不同。
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定居或就地成为城市居民。尽管在国家的规划和政策带动下,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并不能改变多年形成的区域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并未改变,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依然远超中西部。而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也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更多人是为了见世面、学技术或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更关注的是发展前途和提高技能,而非主要为了挣钱养家。
尽管很多地区近几年连续增加农民工的工资,但工资收入并不是这些青年流动者考虑的唯一因素。除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外,城市中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是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条件;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城市,也成为相当多年轻流动父母选择在城市中居留的原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对优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于高素质流动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人口变化也会影响未来人口流动走向。在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较为集中的地区,年轻人可能会首先选择距离较近的城市就业,或在父母需要时迁回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因而减少跨省流动、增加省内流动。从对流动人口的需求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己经人口众多,但仍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己经老化,而且随着共和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老化速度还会更快。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地区的生育率长期走低、没有明显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日益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因此,当地无法有效补充年轻人,老年人的迁出也基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年轻劳动力虽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但却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方法。
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審视最近20年的人口流动形势,虽然人口流动特征和流动人口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人口流动的区域模式和总体特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预计未来也不会有显著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流动主要由经济和人口因素所决定,也受到地形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或相对的稳定性,如沿海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都是可以预见并基本不可能改变的。即使有各地政府不同政策的努力,无论是控制、推动还是引导,人口流动的大格局将不会发生突变。
注释
[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2]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1]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
[2]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
[3]顾朝林,蔡建明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
[4]胡英.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5]叶裕民等.中国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与城市化[R].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研究报告,2003:3.
[6]程海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5,(1):
作者简介
王蓉(1993-),女,陕西渭南,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