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是隐喻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典故翻译是跨文化认知活动,圣经典故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象,正确解读典故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是有效实现典故从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意象图式和文化内涵上转换的基础,该论文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以有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圣经典故为例,探讨圣经典故中文化意象的解读。
【关键词】典故 圣经 解读 隐喻 文化意象
一、引言
典故是隐喻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为“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等有来历出处的故事”,其中来自圣经的典故是英文中重要的一类典故,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象的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为具有一定来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富有鲜明文化意象,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象特征,传统隐喻观研究隐喻是从语言层面着手。Lakoff 和 Johnson 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他们在共同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为源域 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转换,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的实质是通過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典故作为隐喻的一种形式,概念隐喻理论对典故的翻译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往翻译理论,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我们假设把原语中典故的意象当作“源域”,把译文当作“目标域”,译文要能够“映现”原语典故的意象和内涵。
典故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形式,更是文化认知方式,圣经典故纷繁复杂,带有浓郁的文化意象色彩,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现象,圣经典故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典故的翻译要在不仅是在目的语中找出与其内涵一致的表达方式,还应力求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和意象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使源语的文化意象得到准确、有效的传递。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以《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中的实例翻译为例,从英汉典故的源域和目标域的对比着手,探讨典故中的文化意象的认知与解读。
二、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 Cultural image) 是一种富有文化特点的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能够在相同文化背景人们脑海中不言自明,产生自然联想,彼此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例如圣经典故 “New wine in old bottle”,字面翻译为旧瓶装新酒,意为“旧形式新内容”,形象地寓意为“穿新鞋,走老路”,东西方文化相通,易于理解,应用实例如:“Clothing new ideas in old form is in no way different form putting new wine in old bottle”,译文“新思想旧形式无异于把新酒装入旧瓶里。”由此可见,作为隐喻一种形式,典故的文化意象解读有共同之处。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和认知方式,更多典故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象,例如圣经典故,“at the eleventh hour”,意为“在最后的时刻”,应用实例如:“If any guest failed at the eleventh hour,Todd was asked to dine”,即“假若有客人最后的时刻还不能来,托德就请来凑数”。若按照字面翻译为“在十一点时”则风牛马不相及。
三、圣经典故中文化意象的解读
对文化意象进行准确解读是隐喻翻译成功的前提。以下将尝试从两个方面对典故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探讨。
1.源域和目标域意象/文字表达一致类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读。认知语言学的思想基础是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不同民族的典故表现出一定的文化重合性,构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英汉语言中存在源域和目标域意象和文字表达基本一致的典故。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同一典故具有相同的取象模式、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典故的文化意象重合。举例如下:
“The root of all evil”(万恶之源)、“Strike hands”(击掌定约/达成协议)、“Eat the fruit of onesown doings”(自食其果),以及“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典故,在英汉民族及文化中文化意象重合,这种共同的认知造就了相同的典故意象及内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易于被人们接受。譬如,Ah,my dear fellow,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啊,亲爱的朋友,爱财是万恶之源),又如例句:Every tradesman ought to consider three times before he Strike hands (每个商人跟陌生人达成协议之前,应当再三考虑),Dont trust him.He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别相信他,他是个披着羊皮的狼)。以上例子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文化意象方面的共性。
2.源域和目标域意象/文字表达不一致类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读。典故为来源于不同民族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富有鲜明的意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更多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许多冲突或不一致的典故。英汉中典故更多表现不同。源语中典故的文化意象与对应目的语中的文化意象具有不同或相反的内涵;文字的相同导致源语和目的语典故表现的典故尽管有些在字面上较为对应,但文化意象却大相径庭,例如“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若照字面理解为“骆驼穿过针眼”则无法接受,用下面例句说明:With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as difficult for us to hamess nature as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译文:没有科学和技术我们要想利用自然难如登天。从认知学角度去解读,根据意象,“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应该解读为“难如登天”。王佐良先生曾谈到,“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译者要驾御好两种语言,必须深刻正确的解读两种语言的文化,在翻译中不能简单地将两种语言中典故的字面意义对号入座,而无视不同的文化意象所表达的隐喻意义的差别。例如圣经典故“Lion in the way”,不能按字面译为“拦在路上的狮子”,按照汉语习惯应该译为“拦路虎”;“Apple of ones eye ”不能按字面译为“眼中苹果”,而应该译为“掌上明珠”,类似的圣经典故还有“Sheep that has no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endprint
(群龙无首),“Make bricks out of straw” 应该翻译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地),“Be at ones wits”(黔驴技穷)等。综上,典故翻译中应特别注意不同文化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对接,否则会造成文化意象的误读和误译。源域和目标域意象/文字表达不一致时,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认知理解,把原语中典故的意象当作“源域”,把译文当作“目标域”,译文要能够“映现”原语典故的意象和内涵。
典故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意象的正确解读极为重要,基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不同民族之间拥有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从而促成东西方语言中的典故有一定的一致性,体现在不同民族的典故文化意象重合,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但是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赋予绝大多数典故中隐喻的文化意象是有差异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应该避免单纯根据两种语言字面的“形似”去解读,其实文化意象并不相同。相反,字面上看似并无关联的典故,其文化意象有可能一致。因此,文化意象的正确解读是成功翻译典故的基础。把原语中典故的意象当作“源域”,把译文当作“目标域”,正确解读,通过恰当的翻译,使得译文能够“映现”原语典故的意象和内涵。
四、结语
圣经典故翻译是一个跨文化认知活动,文化意象的正确解读是成功翻译的前提。源语和目的语典故间存在文化意象/文字重合一致外,因为民族文化差异,典故文化意象/文字相异是常见的,冲突或者缺损亦不可忽视,典故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词等语言表层,典故文化意象的解读要从隐喻的文化认知根源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方能为源语典故的文化意象准确、有效地传递到目的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Delahunty,A.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llus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The Holy Bible[M]:King James Version,electronic ed.of the1769 edition of the 1611 Authorized Version: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Inc.,1995.
[3]Lakoff 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田雨三,胡君倩.圣經典故与用法实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邱银香.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有效传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135-137.
作者简介:叶珺霏(199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英文教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