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宏
如今,“新课程”、“新课堂”、“合作学习”等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了引导者,甚至也是学生们的一个“合作伙伴”——在这些方面,教育工作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现在的新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充满着成长的气息。那么,在新课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怎样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以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力避“假大空”才是正途。
有人说学生的作文不是教好的,还有人说学生的作文不是改好的。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作文教学的灵魂不在于教师的讲述,也不在教师的批改,而在于学生自觉的写作实践与写作过程中因创造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发即不可收”的创造激情。有创造才有快乐,有快乐才能创造。作文的兴趣只能从作文中培养,作文的能力只能从作文中获得。因此,加强学生自由作文(一般叫课外练笔)的训练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自由作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
1.保证练笔数量,注重量的积累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在进行自由练笔的训练与指导时往往要采取因年级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的措施。但不管如何异,必须确保练笔的数量,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在练笔的的同时,也要兼顾阅读,注重精美文章的摘抄,让练笔与阅读如车之双轮,并驾齐驱,如鸟之双翼,比翼齐飞。初一起始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相对比较轻松,可适当加大训练力度,练笔每周两篇,摘抄两篇;初二阶段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可适当减低训练力度,练笔每周一篇,摘抄两周一篇;初三面临中考,应试压力大,可再次削减练笔数量,练笔每两周一篇,摘抄可不作要求。尽管练笔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只要“长流水不断线,一直写到中考前”,就能够“绳锯术断,水滴石穿”。
2.探索练笔内容,兼顾定向不定向
自由练笔的写作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定向,二是不定向,二者有机练合,让学生既能应节而舞,又能纵情狂舞,舞出个性,舞出风格。关于定向,有两层含义:一是年级定向,二是专题定向。先说年级定向,就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确定每个学年乃至每个学期的练笔内容。年级不同,练笔的侧重点也不同。
初一新生刚刚进入初中校门,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会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在对初中生活充滿憧憬的同时,又满怀初中、小学时期同学、老师、学习环境的怀念。练笔内容可侧重写对新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和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强调写出精彩的特写镜头;初二学生对环境已经熟悉,他们的视角转向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练笔内容可侧重于校园生活,去写书声琅琅的早读,写张弛有度的课堂,写舒展放松的课间,写人流如潮的放学,写活泼灵动的课外活动,写人声鼎沸的午间就餐,写专心致志的晚间自习,写海阔天空的睡前变奏。让他们从紧张中读出充实,从严肃中读出活泼;初三学生面临高考,学校、家庭给他们施加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到苦闷和彷徨,这时采用“我手写我口”“想说就说、想写就写”的课外练笔,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
所谓专题定向,就是在年级定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拟订的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课外练笔的写作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说到自由练笔的意义,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学生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三重压力,心理上压力大。课外练笔的情绪宦泄闸门的开启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心理大堤防汛抗洪的压力,适时地分流泻洪,使得过高的情感水位逐渐回落,学生的心理之河也就由原来的惊涛裂岸、汹涌澎湃逐渐变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从而起到很好的心理渲泄疏导作用。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可。所谓自我认可,是指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的能力和才干、确定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自己的目标、终身目的,以造就自己。而课外练笔在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能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