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兵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无论是在通史研究领域还是专题史研究领域都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近来,李文主编的社会史“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一书,既体现出研究者扎实的社会史研究基础,又对社会史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凸显出著者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旨趣。
[关键词]中国当代史 社会史 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危机”现象和学术发展需要的双重背景下应运复兴。就当时“史学危机”的整个特点来看,旧有的史学研究的理念、方法、模式等与变动中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落差,那么研究者在史学研究中会有一种迷失和失落的感觉。现实的社会变动要求在学术研究(包括历史研究)中通过理论的层面予以回应和反馈。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诸如在中国当代社会史的通史研究方面,到目前就有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5卷)》、朱汉国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49—2000)》等。但就其整体研究而言,国内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不过,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文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简明“通史”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这是近五年来史学界又一部中国当代社会的“通史”著述,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价值。下面笔者对该书作一简要的评析。
一、体现出扎实的学术史研究基础
在学术研究中,首先对相关学术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考察,紧跟和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现行相关专题等研究,打好基础,无疑是确保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具体到这部著作而言,主要体现为该书的作者们相继发表的一批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论文,成为完成这部书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诸如,关于专题类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李文的《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等;有关学科建设问题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李文的《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以及姚力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等;有关学术史研究述评的论文,主要有李文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专题研讨会综述》等。
二、关于社会史研究理论问题的阐释
这里的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问题,是指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属性、理论和方法、历史主线和分期等问题的阐释。作者在该书的绪言部分,作了详细的交代和阐述。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属性,李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首先是社会史,属于中国现代社会史或当代社会史的范畴。尽管在新中国微观社会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贯通下来的、较为全面的宏观社会史研究成果仍不多见,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正在构建中,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一书目前尚属初步尝试。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完全可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李文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当代社会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新分支学科,要以丰富和充实现有的中国当代史研究为宗旨。为此必须以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有成果为基础,以中国当代史揭示的复杂面向为背景,以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借鉴。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主线和分期,李文指出,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这个阶段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2012年以前新中国60余年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大致可以分六个阶段加以讨论,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之前是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第二个阶段;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1982年是第三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个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是第六个阶段。所以,新中国60余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中国当代社会建设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民生进步和发展趋向的走势值得重点关注。笔者认为,该书对于社会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和阐释,不仅是深入考察当代社会史研究进展的重要性环节,也是深入推进其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三、凸显了著者的社会史研究旨趣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具体“写法”,国内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治学中共党史的张静如关于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观点,主要是提倡一种“通史”研究。他曾指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部分,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研究社会,必须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等。总之,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物质和精神生活诸方面。所以研究社会史,也就是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之史的演化和变迁。”[1]
而治学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朱汉国却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应当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专史”。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内容的着重点应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因此,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当代社会变迁及其规律為目标。且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的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并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2]。
总的来看,李文所主张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是另外一种“专史”说。他认为,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个“大社会”,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中的“社会”与这个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内容大致相当,所以是个“小社会”。因而,需要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来构建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因而,李文主编的这部简明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通史”著作,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史研究框架,并粗略地勾勒出了6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基本脉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研究方法和框架设计上除了国史、党史研究的现有基础以外,还广泛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成果。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领域,不仅因为是正在行进的历史,而且也并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研究范式。而李文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所开创出来的一种较新的著述探索,丰富和拓展了当代社会史的通史研究。另外,以社会史研究深化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增强了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历史厚度与理论视野,既要能够深刻揭示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过程的发展规律,也要展现中共与当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
[2]朱汉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J].史学集刊,2012.
责任编辑/陈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