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背景下理工科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教改模式研究

2017-09-06 02:29尹兴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9期

摘 要:大类培养背景下,国内不少理工类高校的人文通识课尚且不具备规模,尤其是美育类课程的开设不够规范。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改革创新美育课教学方式与内容,推动学生接受“美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开拓美学思维,能够结合具体自己的专业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展美育选修课的的“受众群体”,让美育真正渗透到理工科院校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位学生个体。

关键词:大类培养 理工科高校 美育类素质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32-02

学界对大类培养、教育类素质选修课机制的教改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包括:(1)大类培养模式实施情况的研究,认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合理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优化专业内容。[1](2)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改研究。不少研究者提出,人文素质选修课使学生开拓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调节了校园文化生活。“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尤其是职业技能大赛为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2](3)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万国彤提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应当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必读书制度、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制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构成。”[3](4)高校公共人文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沟引宁认为,“公共选修课是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公共素质选修课,学校教务部门、任课教师、选课学生三者均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教好、选好每门‘通识类素质选修课。通过‘教‘学‘管三方协调与努力,以确保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4]

1 理工科高校“美育类人文素质选修课”问题探究

传统理工科高校“美育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改研究往往着力于“通识教育”这一表层理念,并未真正落实美学和美育的真正概念——“形而上学”地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内在美学真理。教育者不能简单将“美育类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科知识,而需要让其主体学习与客观存在融为一体,在审美过程中感悟美所带来的自由、生气和协调,找寻统摄各独立个体的美的理念。现阶段理工科高校“美育类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美育类素质选修课”,但整体存在门类不多、学时不够的问题。偏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观念、政治价值观,而对于作为美育素质重要内涵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情操修养等方面关照不足,未能构建起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開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保证每个学生美育选修课程不低于2个学分。”(国办发[2015]71号)要达到上述指导意见的要求,国内众多高校无论在教学大纲制定、师资配备上显然都存在严重不足。

1.2 “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矛盾

美学类课程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无论美术、音乐、建筑还是影视,诸多学科均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专业技能。对于缺乏人文素养、匮乏美学专业知识背景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传播接受效果的低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选课的兴趣。事实上,“美育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育应该明确“通识教育”的根本。因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5]从这一点来说,有必要平衡美学类素质选修课的“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矛盾。用最质朴、最简单、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来普及美育,引领学生既清楚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性美”,又深刻体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实现理念和形象的完美结合。

2 理工科“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教育对策研究

2.1 加强“美育类素质选修课”的建设,以“感化”为目标

理工科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的建设应该围绕构建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来完成。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而言,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在音乐、美术、影视等学科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美育由感动至“感化”,在建设“美育类素质选修课”的过程中,要摒弃功利性的观点,培养学生内心的和谐。因为,“德育须从美育上做起。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美育怡情养性,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是从根本上做起。惟有这种修养的结果,善与美才能一致。”[6]

2.2 提倡多渠道、多形式建设“通识美育类素质选修课”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该避免把专业性过强的课程作为通识美育类选修课。依据上述国家关于高校美育教育的指导意见,美育教育聚焦“通识类课程”,致力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本校特点的美育课程体系。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美育类素质选修

课”。为了有效建立美育课程地方资源库,需要集成各种有利于学生美育素质培养的图书、美术作品、音像资料等实物,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应当积极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美育空间、开发地方美育课程资源,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交流与合作。在和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的过程中,争取免费或优惠向学校学生开放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美育基地。

3 理工科“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创新方法思索

国内理工科“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缺少师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选修课程时比较盲目,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这导致学生对于个人美学素养是否真正有所提升并不在乎,学习过程中充满矛盾和困惑。因此,理工科高校应该扩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育范畴,以丰富多彩、饶有兴趣的课程激发学生的美育创造性、引导其开拓美育素养。

根据不同学校美育类教师资源与学生需求,可以将“高校美育类素质选修课”定位为六大知识领域(音乐、造型艺术、平面艺术、数字影视、建筑艺术、文学艺术),以此增加“美育类素质选修课”的涵盖范围。六大知识领域中的每个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实际师资情况进行开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美育类人文素质选修课中提升美育修养,规定学生在六大艺术板块中,最少选修一至两门课程。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对应的六门“美育类素质选修课”。各个模板可以与时俱进地增设相應美育类课程,并且所选课程不计数量,充分给予学生多种选择的权利。

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级理工科高校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美育活动形式,因地制宜组建学生艺术社团、艺术俱乐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美育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也绝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不应该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中。”[7]由此看来,美育素质教育应该以普及为主要功能,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素质测评内容,[8]最终达到提升综合美育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福英.“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之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6期,第16页.

[2] 沈琳,徐文峰.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途径的探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3期,第19页.

[3] 万国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第24页.

[4] 沟引宁.浅析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3期.

[5]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6]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7] 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1页.

[8] 参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国办发([2015 ]71号).

作者简介:尹兴(1975-),男,汉族,四川西昌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广播影视文艺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