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云 田雨
摘要:
基于国内R&D视角,探讨了FDI与进口的技术溢出关联关系和整合的理论框架,利用我国吸收OECD国家相关数据,在对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测算的基础上,分析FDI技术溢出、进口技术溢出和我国R&D存量间因果关联效应,发现存在部分关联关系;并对FDI技术溢出与进口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国内R&D存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了整合分析,发现存在着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途径。
关键词:
FDI;进口;技术溢出;整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12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尽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显得尤为紧迫。诚然,要想提升技术水平,就必须增加自身的R&D投入。新增长理论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产生技术进步以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又来自于企业自身R&D活动的积累[1]。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国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取决于自身R&D投入,另一方面会受到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影响,其中FDI和国际贸易是两个重要途径。
FDI不仅是资本、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承工具,更是技术溢出的源泉,是被投资国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效益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通过进口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利用国内R&D、FDI和进口技术溢出三者的关联关系,更好地促进国外技术溢出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溢出和国内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梳理与理论框架
在国际技术溢出存在性研究方面。Branstetter等[2]对发达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当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很强时技术溢出效应才能发生,跨国企业才能对东道国提高技术效率产生影响。而部分学者如Sjoholm等[3]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溢出同样也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不论东道国是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国家或是经济情况落后的国家,海外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不会产生FDI和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此外,更有部分学者如Simeon、Djankov等[4]通过对捷克的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发现FDI和进口的技术溢出不仅不能促进当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当地企业的发展。
在上述学者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FDI与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之间的关联关系。部分学者认为FDI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某种彼此取代的关系,如果增加国际贸易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直接投资,然而部分学者对二者的纯替代关系表示质疑,认为国际贸易与FDI之间不是单纯的替代关系,因为在国际经济体中,有着很强的社会分工,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学者对这两种观点进行细分和补充,认为在跨国企业某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会因此发生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学者从二者增长的角度分析,发现FDI会随着贸易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在国外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贡献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基于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条途径的研究上。在进口技术溢出方面,方希桦、包群和赖明勇[5]以及李小平、朱钟棣[6]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R&D投入对我国TFP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FDI技术溢出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发散,尚未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潘文卿[7]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1995-2000年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指出FDI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也有学者如商建初[8]、黄菁[9]等的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
在国外技术溢出对我国TFP作用中国内R&D存量的中介调节效应方面。黄凌云[10]等研究表明,国外技术溢出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对中国的技术进步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即吸收国外技术溢出必须与一定的国内R&D水平相结合。后面有学者们研究发现我国TFP与进口技术溢出和国内R&D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11]。卢健[12]、杜兰英[13]等研究发现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等制度的不完善等限制因素,通过进口贸易促进本国TFP增长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探讨FDI技术溢出对我国TFP贡献中,国内R&D的间接作用的文章甚少。整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国外技术溢出作用于TFP的同时,国内R&D存量起到了桥梁和调节关系。但是尚未有学者从中介和调节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综上,一方面,大部分学者在探讨国际技术溢出时集中在单一技术溢出途径上,少量学者涉及了多条途径,也仅仅对不同途径下技术溢出对TFP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而对于两途径间的关联关系,部分学者提出替代说和补充说两种假设,但是缺乏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黄凌云[10]、卢健[12]等学者们进行经验分析得出国内R&D水平间接影响技术溢出对TFP的贡献,指出我国必须重视以本国R&D投入为中心的“能力因素”的建设,最终形成“因能力增强而取得更强能力”的良性机制,但是目前在這方面尚未形成一个整合的框架,实证分析国内R&D存量在不同途径技术溢出对TFP贡献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分析探讨,OECD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对于中国的国际投资和商品出口对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溢出效应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联关系?在FDI和进口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上国内研发存量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将国内R&D存量、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纳入一个整合的框架中,以国内研发存量为视角研究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的关联关系以及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通过国内研发存量这一中介和调节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整合作用机制。为更好地促进技术溢出和通过技术溢出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指导。根据以上的文献梳理和问题提出,形成了本文基于国内R&D视角下的基本理论框架图,如图1所示。
二、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指除资金、土地、劳动力以外由技术变化引起的产出的增长,它包含两层含义:效率增加和技能提高,一国TFP的增长得益于国内研发资本积累和本地对海外技术溢出的吸收[14]。根据CD生产函数与Solow经济增长模型,借鉴孙晓华[15]的模型,由于本文重点考虑FDI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TFP的影响,暂且将产业之间发生的技术外溢等因素不予考虑。基于2000—2012年间对23个OECD国的制造业的统计,研究FDI以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对我国TFP的影响,模型如下:
ln TFPt=c+γ1ln RDdt+γ2ln Sf-Tt+
γ3ln Sf-FDIt+εt(1)
其中,RDdt为我国的制造业的研发资本积累值,Sf-Tt为进口贸易途径下的技术溢出,Sf-FDIt为FDI途径下的技术溢出,c为常数项,εt为误差项,γ1、γ2、γ3为各变量前系数,表示各个解释变量对TFP的影响。
(二)变量与数据
1.被解释变量TFP。TFP可采用ATFP参数法进行测算,借鉴生产函数变量表现形式,假设某行业生产人口比例为L,有形资源为K,无形的知识为I,则产出Y可表示为:
Y=ALαKβIγ(2)
TFP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数值上等于去除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后产出增长的余值,即总产量与要素投入量之比:
TFP=YLαKβ=AIγ(3)
α、β、γ是生产函数中系数,一般认为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α、β可以由模型(3)式采用OLS法估算得出,得出α=0.87,β=0.13,再α和β值代入式(3)即可得到2000-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
2.解释变量国内R&D存量。RDdt表示t时期我国R&D资本存量;初始年份2000年各国研发存量数据来自于郭庆宾和方齐云[16],2000年以及以后的国内R&D支出来源于OECD网站,2001-2012年的研发存量数据依据永续盘存法来计算。计算公式如4所示:
St=(1-δ)St-1+Rt(4)
St为t年国家的R&D资本存量;Rt为t年R&D支出;δ为折旧率,假设为12%。
3.解释变量FDI技术溢出。鉴于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占到全国研发投入的65%以上,因此将我国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中国制造业接受海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国际技术研发的外流量,从而得出2000年到2012年的我国这一产业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海外研发技术溢出,借鉴CH[17]和LP[18]提出的模型方法,我国在制造行业中所得到的外国技术溢出通过以下模型进行估算:
Sf-FDIit=βf∑i≠jSd-FDIjt,βf=λjtkjt(5)
βf为国外R&D技术外溢系数;Sf-FDIit为t时期我国在制造行业中接受海外直接投资吸收的技术外溢;λjt为t时期海外国家对我国制造行业的直接投资;k为t时期我国的制造行业的固定资本;Sd-FDIjt为t时期各东道国j制造业的国内研发支出之和(本文选取了23个OECD的国家进行考察,数据来源于OECD网站及国家统计局网站,选取2000-2012年各投资国制造产业的国内研发支出之和、2000-2012各年中国接受海外直接投资的分布情况、我国的制造产业等固定资本等数据进行计算)。
4.解释变量进口技术溢出。国际贸易作为技术研发外溢的一个主要途径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Coe开始建立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模型,并在其模型中提出一种测算由国际贸易途径外溢的研发资本存量的方法,简称CH法[11]。其后,Lichtenberg和Potterie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另外一种测量海外研发资本外溢的模型,从而修正了CH模型中的设定偏差[12],其表现形式为:
Sf-Tit=∑Sd-TjtYjtTjt(6)
其中,Sf-Tit表示t时期海外通过对制造产业的出口的途径所流出的自身的研发资本存量;Sd-Tjt表示在t时期j国R&D资本存量;Yjt为t时期j国的GDP;Tjt为t时期i国从j国进口总额。选择23个OECD的国家进行考察,2000—2012年各国的制造业进口数据来OECD网站上关于制造业的统计,每个国家的GDP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分析的实际结果如表1所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上升,来自OECD国家的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大于来自OECD国家进口对中国的技术溢出,两者逐年上升较快,说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研发资本存量基数较大,逐年上升,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基础。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ADF平稳性检验
对样本回归之前,为了保证样本回归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对样本数据可靠性(ADF单位根检验)进行检验。在单位根检验中,有认为单位根存在的第一假设和认為单位根不存在的备择假设,若结果都在备择选项范围内,则说明拒绝了第一假设,意味着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序列是平稳的,检验结果见表2。
所研究的统计变量TFP的检验值为-1.92,而平稳检验所对应的临界值为-1.6,因此除了此变量所取的样本数据不平稳以外,其它均大于相应的DW临界值,Sf-Tt、Sf-FDIt、RDdt、Sf-Tt序列皆非平稳,因此将各变量取对数,在三类所有的显著水平下,各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临界值皆大于检验统计量值,因此表明2000~2012年取对数后的序列是平稳序列。
(二)协整检验
在协整检验中,Johanson检验是对各个变量相互间的稳定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模型在1%的水平下显著,结果表明中国的TFP与进口途径与海外投资途径所流出的技术研发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详见表3。
回归结果分析:1.由回归结果可知,RDdt前系数为-0.275,意味着国内技术研发的积累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于国内R&D积累与TFP影响为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国内的高科技行业步入调整期、行业竞争加剧、生产效率下降以及行业本身使用R&D资本的投入结构不恰当、使用效率不高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制度有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本和技术的约束,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领域,对实施先进技术赶超的工业企业或研发部门进行鼓励和保护,导致了国内要素配置效率下降,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因为研发成果的转化率或使用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也就没有表现出其直接作用于生产效率的改进和经济增长。因而整体上我国的研发资本对我国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还不是很好。
2.Sf-Tt的系数为0.185,表明通过进口贸易这一途径的国际技术溢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结果与方希桦[5]等、李小平和朱钟棣[6]的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进口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竞争机制可能是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进口的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性能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3.Sf-FDIt的系数为-0.166,意味着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Coe和Helpman以1972-1990年间21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得出国内和国外技术积累与国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性,之所以得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数据年份不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经营环境越来越熟悉,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不断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更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方式经营,降低了技术溢出的效应;然而,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印证了锦芳、徐军的研究,这一结果可能由于受到技术转让投资、技术先进性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因而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有限;另外,如果发达国家把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项目通过FDI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那么这些项目必然不会正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一步来说,分析研发存量、FDI的技术溢出和进口的技术溢出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于RDdt、Sf-Tt与Sf-FDIt在一阶时都平稳,因此能够直接对其两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分析:1.由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当滞后期数k=1时,拒绝原假设“Sf-T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f-FDIt”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分别为0.001 5,且拒绝原假设“Sf-FDI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f-Tt”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976 5,因此可以判断,进口渠道下的技术溢出Sf-Tt是外商直接投资渠道下的技术溢出Sf-FDIt的原因,但外商直接投资渠道下的技術溢出Sf-FDIt不是进口渠道下的技术溢出Sf-Tt的原因。进口技术溢出作为FDI技术溢出的原因,可以通过与各国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进口贸易,加大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增加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吸引外资,促进进口技术的溢出间接促进FDI技术溢出,从而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
2.RDdt是外商直接投资渠道下的技术溢出Sf-FDIt的原因,而Sf-FDIt不是RDdt的原因,此外,RDdt同进口渠道下的技术溢出Sf-Tt不存在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进口、FDI技术溢出与国内R&D积累存在部分关联关系,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R&D投入的加大,其模仿和模仿创新能力都会显著提高,这将更好地吸收国际技术溢出,又会使国家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国内研发水平,因此可能会加大研发的投入,以更好地追赶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实证结果显示,三者仅存在部分关联关系可能是因为数据年份还有所欠缺,或者由于R&D投入的时滞性和积累性导致某些关联关系难以检验。
(四)中介效应检验
关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RDdt是否中介于Sf-FDIt对于TFP的贡献,RDdt是否中介于Sf-Tt对于TFP的贡献,我们采用Sobel检验中介效应以验证其是否存在。
1.国内研发资本存量RDdt是否中介于Sf-FDIt对于TFP的贡献。
RDdt=0.048 538+0.937 739Sf-FDIt(标准误差为0.065 741)
TFP=0.272 358+0.919 549RDdt(标准误差为0.240 121)
根据两个标准误差进行Sobel检验,统计Z值为3.698 533 72(sig Two=0.000 216 85<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国内研发资本存量RDdt是否中介于Sf-Tt对于TFP的贡献。
RDdt=0.038 250+0.965 880Sf-Tt(标准误差为0.040 765)
TFP=0.272 358+0.919 549RDdt(标准误差为0.240 121)
Sobel检验统计Z值为3.780 454 91(sig Two=0.000 156 54<0.05),结果表明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检验结果分析:检验发现国内研发存量对于外资溢出和进口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存在着明显的中介效应,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研发存量的提高,可以增强我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从而间接贡献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通过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自主研发水平是提升外资溢出和进口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环节。
(五)调节效应检验
进一步来说,在中介效应检验的基础上,对于研发存量对外资溢出和进口溢出是否存在调节效应,检验调节效应的存在通常采用乘积项的形式进行回归,为此,我们构造了交互调节效应的回归模型如下:
TFP=α0+β1RDdt×Sf-FDIt+β2RDdt×Sf-Tt+
β3Sf-FDIt×Sf-Tt+β4RDdt×Sf-FDIt×Sf-Tt
回归之前,对RDdt、Sf-FDIt、Sf-Tt以及TFP进行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如下:
TFP=0.25-1.67RDdt×Sf-FDIt+
2.09RDdt×Sf-Tt+3.44Sf-FDIt×Sf-Tt-
3.37RDdt×Sf-FDIt×Sf-Tt
检验结果分析:通过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国内研发存量对FDI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产生了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研发存量对进口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产生了正向调节效应。研发存量对于FDI溢出和进口溢出整体上存在着负的三维交互调节效应。出现负向调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国内研发水平低于我国承接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临界水平,吸收能力不足或者可能因为国内研发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作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而其调节效果不是很稳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我国R&D存量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吸收OECD国家的FDI技术溢出与进口技术溢出的测算,重点关注了FDI技术溢出、进口技术溢出和我国R&D的关联关系以及在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三者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协同贡献于我国TFP的增长两个主要问题。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与启示如下:
第一,OECD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和出口贸易对中国的全要素增长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进口途径下的技术溢出有效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和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相一致。而FDI途径下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的增长不仅没有积极的贡献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将近40年,我国的FDI实际利用金额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利用FDI最多的国家。然而,实证的结果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虽然,FDI的流入极大地缓解了我国企业投资不足的局面,也为我国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但在不断加大力度引入FDI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对于FDI本身的质量考察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FDI技术的溢出。FDI和进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的贡献也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国自主研发R&D、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相互间存在着部分关联关系,进口技术溢出和国内研发R&D显著影响着FDI的技术溢出。这事实上就暗示,在吸引FDI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国内R&D以及进口贸易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使得FDI、进口以及国内R&D三者能够有机融合,提高技术溢出效应的效率,以达到更有效地促成FDI和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更好地发挥技术溢出效应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显得至关重要。
第三,通过国内R&D存量在FDI和进口技术溢出对TFP的贡献中这一整合框架我們可以发现:首先,在FDI技术溢出和进口技术溢出贡献于我国TFP过程中,国内R&D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传导作用。通过提高我国的研发水平,增强我国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从而间接贡献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战略。其次,中国的自主研发R&D在积极调节进口技术溢出对TFP贡献的同时对FDI技术溢出和TFP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调节作用,另外中国的自主研发、FDI技术溢出、进口技术溢出三者协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国际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好掌控国外的技术溢出,并努力提高自身的R&D水平,使国外技术溢出效应在贡献于我国TFP中充分得到发挥。
综上,尽管FDI和进口是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是一国技术进步的源泉,本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加大本国的研发投入,积极培育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更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国际技术溢出是带动本国的技术进步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指出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战略建议是:将获取FDI和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内自主研发相结合,通过技术溢出间的因果关联关系和国内R&D的中介调节作用,在获取技术溢出基础上再研发创新构成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不同途径下技术溢出相互促进的整合中介和调节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总战略。
[参考文献]
[1]刘青,张超,吕若思,等.“海归”创业经营业绩是否更优: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3(12):7189.
[2]Branstetter L G. Are Knowledge Spillovers International or Intranational in Scope?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79.
[3]Sjoholm 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onesia: The Rol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47(3):559584.
[4]Simeon Djankov, Bernard Hoekma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 14(1): 4964.
[5]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7):5864.
[6]李小平,朱鐘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3143.
[7]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17.
[8]商建初,范方志,周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2):7678.
[9]黄菁,赖明勇,王华.FDI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4855.
[10]黄凌云,范艳霞,许林.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25130.
[11]黄凌云,杨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2007(5):7275.
[12]卢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J].经济师,1998(08):1920.
[13]苏为华,孔伟杰.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贸易和FDI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0(2):5865.
[14]李兰英.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2(7):5357.
[15]孙晓华,王昀,郑辉.R&D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三种溢出途径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5):1835.
[16]郭庆宾,方齐云.国外研究与开发(R&D)之溢出效果:基于我国19852005 年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4):8792.
[17]Coe D T, 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2): 859887.
[18]Potterie B, Lichtenberg F.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3):490497.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 R&D ,discussed the assoc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FDI and import .On the basis of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FDI and spillover of import, using relevant data in absorbing the OECD countries,testing granger cause between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FDI and import and domestic R&D stock,granger cau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exist partly.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of R&D stork in the TFP promoted by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FDI and spillover of import were integratedly analyzed.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elationship partly existed.Finally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FDI; import; technology spillover; integrated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