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兰
国庆节前夕,县电视台人手紧张,新闻部临时把我这个优秀基层通讯员借去做一期专访。
台长对组长、我和摄像员小郝交代道,为使采访有代表性,要随机抽取一名普通市民、郊区菜农和个体工商户做典型。如现场说感言不流畅,像往常一样,可在镜头外举牌作“提示”。另外,为提高其积极性,台里准备拿出少量购物券、农用物资和优惠场租费作奖励。
领旨后,组长分了工:他亲自举话筒提问;我负责录音,必要时举牌提示;小郝调镜头。我们准备了三块牌子,根据采访内容分别写就“物质匮乏,买东西要票,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挑菜进城,土地承包,支农惠农;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买车买房”等关键词。
那天,阳光明媚,金风送爽,街头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我拿牌,小郝扛着摄像机,组长举着话筒四处张望,捕捉受访对象。
这时,从县城最大的超市门口,款款走出来一位精神抖擞、慈眉善目的大妈。她悠闲地推着装满大包小袋的购货车。组长见了,赶紧上前,说想对她进行采访,并表明,如说不好,我们会在旁边作提示。受访完后,当场发给她一百元的购货券。
大妈乐坏了,爽快地当着围观的人说:“还要啥暗示呀!张口就来。开始吧!”
随着镜头的拉近,大妈侃侃道:“好多年前,这儿是一家国营商店,里面东西不仅少,紧俏商品得开后门。现在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高歌猛进。旧店拆了,大超市建起来了。只要有钱,啥都买得到。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啦!”
随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采访了一户菜农。因为见得多,他那致富词一套一套的。我们当场向他兑现了五百斤化肥。那位個体工商户也表现不俗,谈了他下岗后艰难的创业经历。现在,他经营的板栗都卖到国外去了,日子很滋润。访谈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发挥得好。
看了摄像,听完录音,台长神情大悦,说照原话“实播”,不用剪辑。台长意味深长地叹道:我们低估了群众的配合力。可能是电视新闻看多了,他们对其中的套路都了然于心啊!
【原载《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