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缘不好,勇将殒命

2017-09-06 02:18李治国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扰民赏赐隔阂

◎李治国

人缘不好,勇将殒命

◎李治国

同治四年(1865年),蒙古勇将僧格林沁在与捻军的交战中大败,所部七千余人被歼,自己也被捻军斩杀。长久以来,人们将僧格林沁之死归因为轻骑冒进、部队疲劳行军。其实,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

一是官军内部各个派系的隔阂太深。僧格林沁是亲王,统领的是满蒙军队的精锐,以正统官军自居,一直看不起湘军、淮军这些地方团练性质的编外军队。他还借口团练大臣杜某打仗怯懦却经常扰民,弹劾了他。因此,满蒙军队与汉军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

但随着僧格林沁的心腹战将接连战死,自己身边得力战将逐渐稀少。为了补充僧格林沁的军力,清廷调来湘军、淮军的著名将领。不过,因为过去的隔阂,这些将领大多持观望态度,不肯真正出力。僧格林沁也不愿意用他们。如此,僧格林沁的实力大受影响。

二是失掉了民心。带兵之初,僧格林沁军纪严明,严禁军队扰民。可是,僧格林沁的军队多是北方人,长时间离家远征,高度紧张的战斗,使部队损失严重。于是,为了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放松对部队的管理,导致军队四处扰民。在进入湖北后,僧格林沁之部众淫掠残暴,大肆掠夺壮丁、妇女。更可气的是,地方士绅想要求见反映相关情况,还必须向僧格林沁身边人行贿。而当地百姓到辕门哭诉,僧格林沁竟皱着眉头说:“北方的军队离家时间太长,你们应该迁走躲避。”

从此,僧格林沁大失民心。当时甚至有民谣称:“不怕蚂蚱吃,不怕黄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本来部队就是客兵,人生地疏,很多时候要依靠当地百姓提供补给、传递消息、了解地形。失去民心后,僧格林沁的军队丧失了地方的众多支持。其后期败多胜少,这是重要的原因。

三是失去了将领的拥戴。僧格林沁为人质朴,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与普通士兵吃一样粗陋的食物,士兵都休息了,自己再休息。这些自然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官兵而言,用生命做赌注,升官发财是更实际的要求。

当时大多数的清军将领在战斗后经常夸大吹嘘属下的功劳,以使他们获得更高的官职,更丰厚的赏赐。僧格林沁凡事都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大力杜绝这种现象。

在自己的军队中,他禁止额外的保举赏赐。僧格林沁本身比较勇敢,经常轻骑突进,官兵跟随他,冒着比别的军人更大的生命危险。现如今,更辛苦的行军,却获得比别人更少的赏赐,天长日久,属下自然暗生埋怨,战斗力受到影响。

此外,僧格林沁还经常上奏,告其他官员的黑状。他认为这些官员施恩麾下的将领,以致保举的官员太多太滥。地方官吏治废弛,州县捏造灾害,私下仍征收赋税,却导致军饷不足。

蒙城解围时,安徽巡抚乔松年向朝廷列出一张嘉奖名单。乔松年虽然官职比僧格林沁低,但并不是僧格林沁的下属。僧格林沁却管得太宽,对乔松年的名单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发现其中有很多冒功邀功的情况。于是乔松年被清廷降三级留任。这让周边的清军和地方官对僧格林沁日益不满。

终于,人困马乏之时,突然遭遇劲敌,僧格林沁带领轻骑兵率先冲入敌阵,而其他将领还未接战,便纷纷作鸟兽散。附近的各支清军在救援上也有意行动迟缓,如此一来,僧格林沁必死无疑。

编 辑 / 灯 火

猜你喜欢
扰民赏赐隔阂
扰民的皮乐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两眼镜店“交恶”比“嗓门” 4只高音喇叭聒噪扰民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
笔误
西夏赏赐制度述略——以律令为中心
国王的赏赐
北宋赐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