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刚+刘童岭+徐荣
【摘 要】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航天器发射日益频繁,远洋测量船长时间出海执行测控任务已成为常态。长时间的海上作业为测量船任务保障引入新课题,也为测量船配套人才建设带来新挑战。论文分析了远洋测控面临的环境保护、防盐拒腐、食品保鲜等方面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新挑战下对专门人才的新要求,提出了创新发展测量船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海上作业;专门人才培养;测量船
一、引言
现代高科技推动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向前发展,发射、测控任务日益密集,远洋测量船长时间海上作业成为常态。如何应对因此带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停靠外港通关、设备盐雾侵蚀和振动故障、食品保鲜和医疗等新课题,成为在完成远洋航天测控任务的同时,一项同样重要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专门人才的培养。随着新测量船的建成、新型设备加装,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科技人才,就无法掌握新型设备功能,无法实现其效能,也就不可能为赢得航天试验海上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保驾护航。当前,测量船正面临我国航天发射海上测控试验任务高峰期,对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规律,寻求解决制约测量船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办法,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专门人才,对迎接高密度海上测控试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总的来看,各级领导对新形势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之过去有很大提高。从自然情况看,科技人员的文化素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综合素质看,科技人员的理论素养、高科技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单位积极研究探索,采取在职岗位训练、选送厂所代职训练、选送院校培训等手段,在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保证了测量船以科研试验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随着国际环境、海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新的变化,测量船对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未提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出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粗放、停靠外国港口受阻、蔬菜保鲜时间短、设备受盐雾侵蚀严重、设备晃动下可靠性降低等问题。与完成多样化科研试验任务的要求、与做好新组建单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问题认识不到位
长时间海上作业,远洋测量船带来了新问题,例如生活垃圾、污油大量产生,不能再采取集中存储方式。多次停靠不同国外港口,各种入关、签证办理。蔬菜、水果保鲜,无土栽培。设备除锈保养,防潮湿、盐雾。此类问题不是试验任务中心工作,但是影响到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目前并未引起足夠重视,存在粗放管理、临时应付等现象。
(二)人才引进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科研试验任务的中心地位,人才引进以航天测控、通信、航海等相关专业为主,而海上专门需求的人才以兼职、自身培养为主。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基础知识薄弱,领域法律法规掌握不够,导致人才发展缓慢,培养周期过长。
(三)后期培养乏力
从专门人员培养过程来看,由于给予关注的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快速生成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真正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特别是长期处于出海执行任务的环境,试验任务重、资源匮乏、手段有限,对专门人员的培养普遍缺乏具体措施,平时喊在口头上多,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与要求
海上环境管理、外港通关联检、海上食品保鲜、船舶稳性控制、海上盐雾防护等专业虽然越来越体现出在长时间海上作业条件下的重要性,但从整个远洋测量船科技人员队伍来说仍属小众,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一是专门岗位人员生成周期长,需求多样化,培养生成渠道多元化,要求必须超前谋划,专门培养,注重高起点学历教育与深层次继续教育相结合。一般来讲,需要经过院校4~6年的培养,从毕业分配到能基本胜任工作还需2~3年时间,完全胜任工作大约需3~5年时间,在某一专业或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约需5~8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必须根据专门人才生成发展长周期、后效应等特点,着眼长远发展,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规划,以高学历教育为起点,以岗位训练为主体,以继续教育为补充,分专业、分层次地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通过增加培训总量缓解短缺矛盾,通过提高培训层次扼制素质下滑;同时注重克服急用先学、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真正形成固强补弱、层次递进的良好培训局面。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高,对新法规、新标准要求严格,对新知识、新技术需求量大,必须着眼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发展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运行,及时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标准,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例如,环境管理,一方面,长时间海上作业,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油污水等成倍增加,对处理设备的使用、处理新技术的引进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停靠外港期间,各国对垃圾处理和环境要求各不相同,且会不定时更新,必须清楚各国相关最新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各类垃圾排放,确保停靠顺利。据了解,一个本科生在校所学知识,仅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10%左右,其它所需知识、技能都要从工作实践中来。这表明,院校培训重点解决的是认识客体的科学方法手段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所应具备的知识底蕴和知识结构。因此,只有时刻保持强烈的知识先行和能力创新意识,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作为提高素质的新的增长点,积极顺应科技发展,主动超前蓄智聚能,才能有效地克服知识老化、技术退化、设备落后等问题。
三是专门岗位人才专业性强,岗位特殊,要求必须注重养成务实作风,强化职业道德和奉献意识,把成才进步的愿望与岗位建功立业结合起来,使整个队伍既充满活力又相对稳定。与测量船其他科技人员相比,专门岗位人员与远洋测控中心任务相距较远,容易产生懈怠思想和厌烦情绪。例如设备的防盐雾、锈蚀工作,虽然也是围绕测控设备,但是却与测控无关。因此,要重视加强对科技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激励他们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政策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长、发展环境,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endprint
四是专门岗位人才发展路子相对较窄,岗位独立,要求必须走活内外交流、层次轮换的路子,在更高层次工作岗位上培养锻炼和保留拔尖人才,提高整个队伍的层次水平。目前,由于专业分工细,岗位任期长,因而跨岗位、跨系统、跨单位交流困难,个人发展进步受限,整个队伍呈现“超稳定结构”的趋势,年龄老化、“想进进不来、想出出不去”等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层次人员。因此,要针对这些客观制约因素,积极从政策制度上拓展科技人员交流轮换渠道,大力培养和破格使用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及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为了满足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一系列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远洋测量船必须正视新变化,重视长时间、多海域海上作业条件下专门岗位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科技岗位一并考虑,真正把特殊岗位人员建成与掌握海洋管理、海上作业先进技术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必须突破现有的模式和格局,寻求新的办法和出路。
(一)要注重引进与帮带相结合
人才引进是测量船解决面临的长时间海上作业带来新挑战的快速途径。但是,测量船以完成海上测控任务为主,所有专门人才引进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需要走引进和帮带培养相结合的路子。理清对各类专门人才需求,设立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职人员以引进人才为主。注重以岗位实践为培养主渠道,以岗位为培养平台,促进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一是集中训与个人学相结合。按照“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原则,人员分配到位后,主要依托引进人才培训,着眼培养最急需、最短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突出抓好以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强化学习培训,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采取指定科目与个人上报的方法,指导抓好兼职人员年度学习计划的制订。通过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交流学习体会和讲课汇报等方法,对个人自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需注意的问题和下一步努力方向,增强他们自我加压、主动提高的紧迫感。二是在岗练与任务压相结合。每年组织各类比武竞赛,都指定科技人员参加人数的比例,引导他们学在平时、干在平时、比在平时,在精通本职业务、干好本职工作上下功夫。同时,还注重以科研试验任务为牵引,把年轻科技人员推到一线,让他们在执行任务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二)要注重培训与认证相结合
特殊崗位人员大部分要和国际海洋管理法规接轨,在后续培养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门人才的能力水平,要注重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取证认证相结合。岗位培训通过实践摸索逐步走开 “分专业集中培训与在岗实践摔打相结合”的岗前任职培训模式和“岗前培训—岗位锻炼—岗位成才”的“三步法”使用模式。继续教育实施优而送学,重点培养。继续教育要坚持严把推荐关口,对年度考评达不到优秀的、现实表现一般的,一律不推荐考学。通过继续教育主要是在兼职岗位人员中,培养一批专职人才,减小人才引进压力。取证认证也是督促专门人才提高能力、与国际接轨的方法。依据《1978年海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1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等法规要求,对《国际航线英语合格证》、《基本安全合格证》、《保安意识合格证》等证书进行考证。提高特殊岗位专门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与国际公约对话能力。
(三)要注重建设与制度相结合
一是紧贴各类特殊岗位能力建设需求,对岗位人员的数量规模、比例结构、岗位设置等进行系统筹划,制定详细、具体、易操作的规划图,实现由应急式、补缺式培养向高起点、全方位、成体系培养转变,由关注个体成长发展向关注人才群体转变。目前我们正在逐步组建部门专家组,拟制相关实施意见,计划通过专家组带动科研团队最终建成总体规模数量合适、比例结构协调的人才队伍。二是专门人才队伍培养向常态化拓展,要突出“四常”:常学习,把专业知识的学习纳入人才学习计划,聘请各类专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常训练,广泛开展岗位锻炼,结合靠港联检、任务准备等时机,提高决策和应变能力;常应用,依托现有设备开展应用式训练,提高岗位操作技能;常检验,充分运用比武考核和竞赛活动,对科技人员素质进行考核评估,以考促训。三是坚持依法抓建。定期分析科技人员专业、能力、职称、年龄、数量等分布情况,针对岗位需求组织调剂,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确保人才在最合适的时间到最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效益。依据制定的人才标准体系,结合各类考核开展岗位能力考评和资格认证,做到考评不过关的不上岗,切实把评定结果作为人员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做到“学好学差不一样”。
五、总结
环境保护、外港通关、设备盐雾侵蚀和振动故障、食品保鲜和医疗等是随着长时间海上作业测量船面临的新挑战。在以远洋测控为主体的科技人员队伍中,培养专门人才的是立足自身、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方法。文章提出的三结合培养方法,是在分析现状和问题,总结新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思路,为远洋测量船圆满完成高密度海上测控任务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范铠毓.浅谈造船企业新员工技能培训[J]船海工程,2011(8):
[2]张加亮.全人教育理念下“三维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高级船员知识更新培训教程(法规部分)[Z].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