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斌
作为第一届教育部组团式援藏教师团的一名成员,我在2016年8月来到拉萨,与其他11名教师一起,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援藏工作。
我工作的拉萨市实验小学是整个自治区最好的小学,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可以说都是最好的。我担任二年级的音乐教师,每周18节课,并担任学校艺体组组长。这一年来,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改进工作,担任学校星级赛课的评委,观摩学习了大量语文、数学、英语、藏文、音乐等学科的展示课。
通过这一年实实在在地教学与观摩,我深深体会到西藏地区小学音乐教学在理念、教学方法上和内地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内地的音乐教育理念、方法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找出适合当地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西藏地区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仍需完善
教学之余,我们也会前往其他学校听课学习。我发现,西藏地区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且在仅有的少数音乐教师中,真正具备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教师很少。专业师资匮乏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除了师资配备的问题需要改善之外,硬件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条件较为艰苦的学校,连专用的音乐教室都没有,更不要说钢琴、电教设备,以及其他教参、教辅资料等辅助教学的工具了。我所在的拉萨市实验小学,条件很好,教学设施较为齐全。但是,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借助书本与录音机教学,并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经常处于闲置状态。
2.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少数民族人民普遍能歌善舞,特别是西藏地区,有着丰富的音乐、舞蹈、器乐、戏曲资源,藏族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每逢节日,师生们都会穿上传统服装在校园里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学校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可以说,学生们人人都有一副好嗓门,会唱会跳。
可惜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能歌善舞并没有体现在音乐课堂上。学校没有音乐课的校本教材,学生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音乐教材,里面的许多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并且没有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教学内容,民族音乐资源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那些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藏族歌曲,大多靠口口相传,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里习得,在课外尽情地释放与
展示。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练习,造成“一言堂”的局面。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音乐课的学习以听唱和模仿学唱为主,以大声为美,教师和学生都不在意旋律的准确度、歌词的清晰度。
二、摸索适合西藏学情的教学方法
1.拓展教学内容
鉴于学校现行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不完全相关、许多优秀藏族音乐没有引入课堂的现状,我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不少当地特色的藏族音乐的内容,如一些积极向上的藏族歌曲、饶有特色的藏族舞蹈;同时,有选择地学习课本内容。上课时,基本是教材原有的汉语歌曲与当地藏族歌曲穿插学习。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都会留给学生放松休息,让他们唱自己想唱的歌,跳自己想跳的舞。从教学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
欲望。
所谓“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一字一句地教学生学习普通话儿歌《打花巴掌》,带着他们边做拍手练习边说唱。几节课下来,教室里传出了地道的北京儿歌。同时,我也告诉学生,请他们做我的“小老师”,教我藏语和藏族歌,学生们别提多来劲儿了。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原来我只会前半段,跟着学生,我学会了整首歌,也明白了“嘎瓦拉、几瓦拉”是“幸福、快乐”的意思。带着藏族小朋友唱他们熟悉的歌曲,体验他们的快乐,我也觉得“几瓦拉”。
2.丰富教学方式
学校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不太习惯使用,因此多媒体使用率一直不高。我决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方式,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
初到拉萨,我利用PPT和视频影像向学生介绍我在北京工作的学校—校园景色、课程设置以及社团活动。许多学生是第一次见到拉萨以外的学校,迥然不同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惊叹。后面的教学中,我会不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乐器,或者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如《冰雪奇缘》《天空之城》等中的音乐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勾起他们学好汉语、了解更多外面世界的愿望。
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我更新了教室原有的多媒体设备,有时利用畅言系统里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书库中下载教材及相应的音频视频,利用教材库中现有的资料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一边看着生动活泼的画面,一边反复听歌曲,综合运用视觉和听觉,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我也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放大、标注等功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难点一一标注出来,再进行讲解,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增加“双基”的训练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本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没有知识、技能的支撑,审美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审美”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音乐课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双基”教育。
如前文所述,这里的学生天生能歌善舞,乐感、节奏感很强。但是他们对音乐的习得,大多是凭借模仿和感觉,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和学习,“双基”功底不扎实。实际教学中,我先从简单的节拍节奏教起,让学生学会用拍手、拍腿、踏脚等为歌曲伴奏。学生的乐感很强,很快便能熟练操作。
随后,我开始进行乐谱的教学。学习乐谱后,练习时我会播放节奏、旋律简单的歌曲,教师唱歌谱,学生用手指认,慢慢过渡到学生演唱。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指导学生学会做记录,让学生了解音樂基本表现要素中的力度、速度、音区、音色等,以及它们在描绘音乐形象中的
作用。
最后,进行综合练习。指导学生学会简单分析歌曲,如分组进行竞赛,找出相同的旋律,相同的节奏等。这种通过游戏的方式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巩固扎实学生的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西藏的孩子朴实善良、聪明活泼,尤其是在艺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教育援藏过程中,既要把前沿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要注意传承和保护他们独特的藏族文化,将民族音乐艺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使音乐真正发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
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