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鹃�お�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让课堂成为“暖认识”的课堂。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一上的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寓言故事。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如何通过浅显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是我在第二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课上,在请学生简要介绍了课文写的一件什么事之后,师生便对“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次对话进行了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河的水怎么样?
生:一眼就能看到底。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么清的水?
生:我在老家的池塘里看到过这么清的水,都能看到水底的小鱼了。
生:我在玄武湖看到过很清的水,水里还有很多水草呢。
生:我在珍珠泉看到过很清的水,清得都能看到水底人们扔的硬币了。
生:对,我还看到下面的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就像一串串珍珠。(另一位学生兴奋地补充道,大家纷纷点头)
师:同学们,像这样在清水中一眼能看到水底的石头、鱼儿、水草等,我们送它一个成语叫作“清澈见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句话竟然可以用一个成语表达同样的意思)
师:这么清的水,小河最要感谢谁呢?为什么?
生:小河最要感谢小草,因为是小草将泥土紧紧抱住的。
师:王老师做泥土,谁来当小草,紧紧抱住我?
低年级学生最爱表演了,大家纷纷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一名男生紧紧地抱住了我,我故意大声说:“呀!你把我抱得好紧呀,大家瞧,我们俩之间一点儿空隙都没有。”谁来读读这个词“紧紧抱住”。(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感情地读出了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
师:王老师还想采访一下“小草”,你这样紧紧抱住我,不累吗?
生:(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说)累,但是如果我不紧紧地抱住你,你就会掉到水里,让河水变得很脏。
师:就会让河水变得浑浊不清。(师赶紧接过话,帮助学生理解了下文“浑浊”一词的意思)
师:是呀,小草一直这么紧紧地抱住泥土,为的就是不让河水变浑浊,谁来做小河,感谢一下小草?(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情到深处自然浓,学生声情并茂地把短短的两小段话读得有滋有味,充满了童趣!
【反思】
这篇课文不难理解,但是要帮助学生知道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就要引領学生理解关键词语,走进文本,读出情感。课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利用问题层层递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
一、 生活丰富思维
语文,是人在久远的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经验的总结,兼有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而生活,需要语文来传承,开启智慧,两者牢不可分,脱离了生活的语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目标,所以学习语文,就应该在生活中去学,处处体现生活语文的大背景,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千万不可以照本宣读,那样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意义。课上,我特别注重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学习中感受。例如,教《梅花山》一课时,因为梅花山就在我们南京,同学们也都去过,所以,课上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说说梅花是什么样子的?“满山的梅花”“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这些词句。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提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活动激活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读词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可以让学得认真的学生邀请好朋友一起读等。在教转转盘识字时,课后布置学生模仿书上的转盘,自制一张转盘图,然后转给同学们猜,这样便将枯燥无味的识字学习趣味化,既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生字,又在其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问题激发思维
课堂上的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末的一根主线,是连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一个媒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上好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课堂上不应该为了提问而提问,那些答案显而易见﹑无须思考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那些有思考价值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提升。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松树没有回答”,他在想什么?思考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设计,是需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理解的,这让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对升华课文的主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青秀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