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お�
课前交流是教师借班教学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学生和教学环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有效的课前交流,不但能够调整好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还可以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有机结合,巧妙连通,和课内教学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开始学习和探索之旅。如何才能让课前交流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笔者想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三下《七巧》一课为例,浅谈拙见。
一、 以学情定课前交流的设计
《七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浅显易懂,其中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所以,许多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或者老师讲一个民间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但是,要落实“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一教学目标时,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抓主要情节来讲故事,以至故事讲得支离破碎;还有些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最长耗时8分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综合分析原因有三:首先,《牛郎织女》的故事虽说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八九岁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大人口中听到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其次,这个故事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虽然布置了课前预习,但有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最后,对于这个故事,有些同学可能看过或听过,但还是不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打破常规,在课前交流的时候,由老師来讲这个故事。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我就以一个“巧”字来贯穿,从织女巧夺天工的织锦技术入手,娓娓道来,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故事之中。这种设计既为理解诗题中的“巧”字做了铺垫,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们“乞巧”的强烈愿望,这也和本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教给了他们讲故事的方法。接下来,再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谓事半功倍。
二、 以妙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生动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在课前交流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我姓张,你们可以叫我——
生:张老师。
师:真懂礼貌!初次见面,张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听!
师:谢谢你们!请坐直身子,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听老师是怎么讲故事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还要请你讲故事呢!(伴随着轻音乐,师开始绘声绘色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故事讲完了,咱们开始上课吧!
看似简单的交流,却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创设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课堂上来。除此之外,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故意隐去故事中牛郎和织女两位主人公的姓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顺势将“抓住主要情节,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这一方法和要求,渗透于委婉的指导语言之中,无形中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 以课件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牛郎织女相约的美丽传说,唤起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他们相见又是在七夕之夜,我根据课文特点,精心制作课件:群星璀璨的夜空中,一弯新月悬挂在西天,一道又深又长的银河横亘在夜幕中,银河东岸的织女星和西岸的牵牛星格外耀眼,牵牛星两侧的两颗小星忽明忽暗。课件中再插入轻音乐,让学生看着屏幕,在音乐声中聆听故事。
此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引领学生做好倾听的准备,又渗透了如七夕为上弦月,牵牛星在银河之东,织女星在银河之西等与之相关的科普知识,既把学生带回到儿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快乐中去,又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寻找乐趣,产生想听下去的强烈愿望。这种由多媒体带来的直观效果,使课前交流更加鲜活,诱发了学生课堂阅读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