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捷
(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医药行业中职业危害浅析
张 捷
(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在医药相关行业工作的职工会长期接触到对身体起作用的物质,然而缺很少有人知道长期接触的后果。对于在医药行业或实验室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在接触这些对身体起作用的物质时,包括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有害因素,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这些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医药行业的职业健康专家通过对危险评估和有害因素的管理来制定相关政策。本文通过对医药行业工作者可能产生的某些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而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一定程度上为医药行业职业危害治理和防护做出参考。
医药行业;职业危害;危害因素;必要措施
按照2016年9月1日已修改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思想是期待以最大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降低社会发展总成本,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在医药行业涉及到的相关职业病源主要被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合理,科学,有效,对医药行业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分析尤为重要。
1.1 典型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
根据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定义,化学有害因素除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外,还包括生物因素。
根据化学有害因素在工业生产(或使用)过程存在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气体、固体、液体、“气溶胶”等形式。医药企业中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等三大主要方面,涉及到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苯类(苯、甲苯、二甲苯等)、酯类(乙酸乙酯等)和其他类化合物(氯仿、乙腈、甲醛、环氧乙烷、三乙胺、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
1.1.1 典型毒性液体试剂的职业病危害和防护
苯及其衍生物作为芳香族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原料、粘合剂、鞋履和印刷等制造业,同样地应用于医药行业,如中药浸渍、萃取等。在工业生产中,苯及其衍生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少量可进入皮肤。苯会引起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轻度苯中毒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白血病等症。甲醛由于它的消毒、灭菌、保藏等特性主要应用于木材加工、纺织工业、病理实验和尸体防腐等方面。接触甲醛的时间增加会加重不良反应,通过皮肤吸收会引起皮肤刺激和接触性皮炎,呼入甲醛会引起不同程度上对呼吸道、粘膜和组织刺激,更严重地,吸入更高浓度甲醛会引发哮喘。
由于这些毒物的危害能力,其防护工作十分重要,企业单位应安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对接触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时和离岗时的体检,发现早期症状及时治疗;单位和个人在作业时做好防护装置等。
1.1.2 典型毒性气体试剂的职业病危害和防护
臭氧(O3)是一种无色,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强氧化作用。作为公认的新型、实用消毒剂,臭氧比起紫外线灯照射,酒精、福尔马林、甲醛等药剂熏蒸消毒灭菌作用更加有效,所以目前臭氧消毒成为在医疗及医药行业洁净厂房、食品行业、主要消毒杀菌方式,主要方式是将臭氧消毒器安装在空调净化系统内、成套灭菌设备中,但是臭氧也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臭氧能够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损伤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纤毛,从而削弱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较高浓度的臭氧甚至会引起水肿、出血或死亡。
氯气属于化工制药生产中重要原料,氯气属于剧毒化合物,职工接触后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大量泄漏后会引发接触人员的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等职业病。氯气主要对眼、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经呼吸道吸入后,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表现,严重时可发生猝死。
在作业环境中毒气浓度超标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防护面具或防毒口罩;事故紧急抢救时作业人员必须戴橡胶手套、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或防化服。生产设备必须密闭,并且组织职工轮流检查氯气负压吸收系统安全性,严格记录在案,作业场所要有局部排风或全面通风,以降低气体浓度。
表1 引起职业病危害的典型毒物因素一览表
1.1.3 活性化学试剂或原料药与药物粉末的职业病危害
1.1.3.1 药物粉尘
固体制粒过程中,配料和混合工序中会产生药物粉尘;硬胶囊剂填充过程会产生药物粉尘;丸剂起膜、成型、盖面、制丸产生药物粉尘。药物粉尘不仅具有一般粉尘的特性,还具有药物毒理学性能,如氨基比林药尘、磺胺药尘、巴比妥药尘等,其主要危害是对肺部的影响,并且伴随着危害职工身体的化学有害因素和药理作用。有害粉尘毒性大、浓度高,短时间暴露会引起急性疾病,长时间接触会引起鼻炎,咽炎眼,结膜炎,哮喘等疾病。
防尘工作应该引起重视,药物生产职业危害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净化制药工作环境、改进生产工艺与设备合理布局和采取局部排风措施等;改进工艺时应尽量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避免粉尘与人体直接接触;或者以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药尘逸散较多,建议加强分装机配套吸尘管的抽排效果以改善生产环境。
1.1.3.2 活性化学试剂或原料药
医药车间工作的工人有可能接触到有活性的化学试剂或原料药,如:细胞毒素,抗癌药,类固醇和抗生素等,这增加了由细菌引起传染病的风险,而且感染人体的细菌会衍变成抗药性。通过Sarker等人的研究得以证明,实验对象是制药厂中接触生产抗菌药物的工人,提取工人鼻粘液、涎水和粪便等样品进行了细菌培养,并与未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是实验组工人携带的细菌对多种药物和抗生素抗药性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实验者在车间主要从事制备不同化学药品的工作,其中包括原料磨碎,过筛,浓缩,成粒,混合,填充,包装等[1]。Kremer等人已证明只要工人接触到工作场所中的化学刺激物,无论接触的程度多么低,同样会导致呼吸道疾病。Eugenija Zuskin以英国医学委员会调查问卷和检测肺功能等方式对克罗地亚某制药厂车间中男女职工进行调查,其中这些工人主要生产包括阿奇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和磺胺类等抗菌药物与氯噻酮、阿替洛尔高血压药物,结果证明实验对象比之对照组有更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窦炎、鼻黏膜炎和呼吸困难等疾病的发病率。
1.1.4 其他因素造成的职业病危害
医护人员通过皮肤损伤途径可以职业接触到大量的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染源头,在工作环境中最普遍地传染给医护人员的这些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同时造成损伤的方式是通过被污染的利器如针头、医用小刀、解剖刀和破碎的玻璃器皿。感染HIV病毒后的患者会面临歧视、严重残疾甚至死亡,感染HCV病毒后的患者会面临着衍生出更严重的长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等,同HCV病毒相比,HBV的发病率更高一些,但是患有HBV的病人会对发病有预知性并且通过免疫方法HBV可以有效的被控制。建议的保护措施包括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 2)及时收集使用后的尖锐废物,不要翻新使用; 3)使用安全、有效和环保的方式处理被污染的废物; 4)统一培训医护人员安全条例,对医护人员采取免疫计划。
2.1 噪声
在工作环境中噪音引起的听力丧失是全球最普通的职业病之一,工作中超过85分贝的噪音是引起听力丧失最主要的原因[2],某些化学试剂也可能是耳毒性物质如甲苯、二甲苯、苯乙烯、n-己烷、四氯乙烯和二硫化碳等。试剂会使得耳蜗外毛细胞更加易受到伤害和受到噪音的影响,并且一些以大鼠为模型的研究表明有机试剂如苯乙烯和甲苯会损害耳蜗和耳蜗后的部位。噪音可能会引起多种健康问题,例如消化不良、行为异常、睡眠障碍、血皮质醇水平变化、心血管疾病[3]和职业性意外事故的高发生率。
医药企业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输送泵、电机、风机和压缩机的运作。(1)在生产车间里,空气压缩机产生的噪声较高,拟将空气压缩机房单独设置在车间外,房门随手关闭,避免噪声外泄。粉碎机、振动筛等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噪声和振动,会引起职业性噪声耳聋,所以设备选型时,优先选用低噪声和低振动的设备。(2)对从事噪声作业的职工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体检,作业时佩戴防噪声头盔、耳套或普通塑料耳塞、泡沫塑料耳塞、硅橡胶成型耳塞。
2.2 紫外辐射
紫外线消毒是我国目前应用在医药行业最有效的消毒方法之一。现知紫外线消毒的原理是直接照射到待灭菌物体表面并保持足够的杀菌时间就能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的分子结构,造成细胞死亡。同样的道理,过度紫外线照射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主要是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对眼睛的损害可以导致光性角膜炎、光性结膜炎、视网膜灼伤、癌症和白内障;对皮肤的伤害会造成红疹,加速皮肤老化;由于射线对DNA的作用,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发生突变造成免疫系统瘫痪。
应用于化学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的紫外辐射可涉及紫外透射仪和灯箱等,比如电泳实验会使用紫外灯观察荧光条带;医疗卫生和进行无菌操作时也可用到。所以长期接触到紫外辐射工作的职工防护设施必不可少。制药车间设计时可将紫外灯箱设备独立并上锁。个人防护同样重要,当使用紫外灯时,为了保护脸、眼睛和脖子不暴露在外,工作人员要戴全面罩和防护眼睛如果是防护上半身的话,工作人员需要佩戴手套保护手掌和套袖保护胳膊和手腕。
(1)企业或公司必须组织职工进行入职前,在岗时定期体检并且在正规的医院体检,涉及的体检项目尽量全面,并且将体检结果记录在案,健全职工健康卫生档案系统;配置有效的防护措施:橡胶手套,防毒口罩,玻璃纤维制品的工作服,必备的急救药物。
(2)车间职工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注意个人安全卫生工作,饭前洗手,下班洗澡,防止各毒物和粉尘通过皮肤和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1] SARKER M R, ISLAM K N, HURI H Z, et al.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pharmaceutical work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14, 56: 260-270.
[2] Mohammadi S, Labbafinejad Y,Attarchi M. Combined effects of ototoxic solvents and noise on hearing in automobile plant workers in Iran[J].Arhiv Za Higijenu Rada I Toksikolpogiju, 2010, 61(3): 267-274.
[3] Souza TC de,Périssé A R,Moura M. Noise exposure and hypertension: investigation of a silent relationship[J].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1): 328.
(本文文献格式:张 捷.医药行业中职业危害浅析[J].山东化工,2017,46(06):155-156,158.)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ZhangJi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6042, Shandong Province,China)
Practitioners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ve a long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potent ingredient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uch exposure.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otent pharmaceutical risk factors (such as chemical hazards and physical hazards) in a manufacturing or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can cause unintended unhealthy effects in workers handling these factors. Pharmaceutical workers are at risk from adverse healthy effects. Occupational healthy professional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ve responded to this hazard recognition by employing strategies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armful factors, otherwise known by the term `potential hazar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necessary strategy components for prevent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otential risk of health harm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harmaceutical industry;occupational hazards;harmful factors;necessary measures
2017-02-08
张 捷(1991—),女,天津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是酶工程。
R132
B
1008-021X(2017)06-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