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葵弟,何丽丽,张奕标,黄彩珍
(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
社区初产妇孕期心理护理在预防产后抑郁中的效果观察
麦葵弟,何丽丽,张奕标,黄彩珍
(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
目的 探讨社区初产妇孕期心理护理在预防产后抑郁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深圳市社区有完整孕检记录并定期孕检的277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孕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孕期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及产后6 d、36 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及中文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未出现产后抑郁症患者,对照组4例孕妇出现产后轻度抑郁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产后6 d、36 d EDPS及SF-36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预防社区初产妇产后抑郁、改善产后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初产妇;心理护理干预;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临床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多为情绪低落、悲伤哭泣、担心多虑、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等,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产生悲观绝望、自伤自杀的情绪[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身心健康,还对婴儿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表明[2],初产妇发生产后抑郁风险较高,产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其心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探寻产后抑郁有效预防方法,在社区初产妇一般孕期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深圳市社区有完整孕检记录并定期孕检的277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0例,年龄23~28岁,平均(25.17±1.08)岁;文化程度:37例为大学及以上,78例为初中或高中,25例为初中以下;孕期22~35个月,平均(29.02±2.13)个月。对照组137例,年龄21~27岁,平均(25.23±1.06)岁;文化程度:36例为大学及以上,77例为初中或高中,24例为初中以下;孕期25~34个月,平均(29.14±2.16)个月。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孕期等一般资料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0岁,初产妇,孕妇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妊娠并发症,无精神障碍、脑部疾病;排除标准:胎膜早破者,有药物依赖者,有精神疾病史者,胎儿畸形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不同意随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护理,包括一般宣教、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等,嘱孕妇定期进行产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由责任护士与孕妇进行一对一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根据孕妇个人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并进行产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孕产期常见生理、心理现象以及婴儿照顾技巧等(如挤奶方法、喂养技巧、婴儿抱姿、母婴情感交流)。护士与孕妇进行沟通,让其做好即将成为母亲的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运动来减轻压力。同时,护士要时常提醒孕妇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切勿大喜大悲。责任护士在孕妇产前一个月进行分娩常规知识(分娩时身体变化、放松技巧、呼吸方法等)讲解。
1.3 观察指标
产后6 d、36 d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进行调查,共10项内容(心境、乐趣、恐惧、自责、失眠、抑郁、应付能力、悲伤、哭泣、自伤),每项内容赋值0~3分,共30分。评分越高说明其抑郁越明显,症状越严重,当评分≥13分时判定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3]。采用中文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两组进行调查,包括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分为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活动,生理健康分为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职能,各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 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产后抑郁症患者,对照组4例孕妇出现产后轻度抑郁症,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两组均未出现中度、重度产后抑郁症患者。
表1 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产后6 d、36 d EPDS与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后6 d、36 d EP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SF-36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产后6 d、36 d两组EPDS和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产后6 d、36 d两组EPDS和SF-36评分比较(±s,分)
EPDS SF-36组别n产后6 d 产后36 d 产后6 d 产后36 d观察组对照组140 137 t值P值--8.32±0.45 11.19±0.58 46.069 0.000 5.21±0.27 9.39±0.48 89.572 0.000 177.59±11.29 152.36±10.27 19.444 0.000 187.90±12.56 163.91±10.26 17.389 0.000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不仅危害孕妇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5]。相关报道表明[6],产后抑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但与遗传、内分泌、感染等因素有关,还与孕妇分娩方式、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产后抑郁虽可通过药物予以治疗,但目前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价格昂贵、有明显副作用。因此当前对产后抑郁以预防为主,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及护理观念的改变,无害、效果稳定且持久的孕期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后抑郁预防中受到青睐。
相关研究表明[7],在产后抑郁预防中应当提倡“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足以体现出护理工作在整个产后抑郁预防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社区运用有效方法对初产妇孕期心理进行干预,是预防其发生产后抑郁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指出[8],在一般孕期护理基础上,对社区初产妇实施心理干预,可起到良好协同作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心理干预能减少社区初产妇孕期应激源,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其身心得到放松。有关研究还表明[9],孕妇保持良好情绪,可调节大脑皮质,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人体分泌乙酰胆碱、激素、酶等有益健康的物质,并能降低子宫破裂、产后出血风险。
有学者发现,一般孕期指导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可有效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对改善其心理状况有确切作用[10]。较多研究表明[11,12],产前心理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对孕妇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对母婴身心健康有极大帮助。本研究中,观察组未出现产后抑郁症患者,且产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孕期心理护理对于改善初产妇生活质量有确切作用。
综上所述,对社区初产妇孕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方面有确切效果,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价值。但本研究观察时间短,纳入样本量少,结果还需进一步探讨。
[1]孙素改,李春雷,左喜爱,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156-158.
[2]邓月枫,袁秋勤,陈莉,等.疏肝解郁汤联合社区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患者产后抑郁焦虑影响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265-267.
[3]邱艳丽.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按摩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77-79,83.
[4]林慰欣,胡小红,林琼霞,等.心理干预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4):538-541.
[5]骆琴,彭树花,孟雪梅.孕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预防效果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3):532-535.
[6]周红霞.心理支持联合穴位干预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9):139-141.
[7]张红宁.围产期护理干预预防产后抑郁症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5):736-737.
[8]任菲菲,刘沫,王阳,等.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按摩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692-2694.
[9]舒德喜.音乐疗法联合穴位按压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产程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2):2686-2688.
[10]姜义彬,徐桥,胡敏优,等.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5):775-777.
[11]黄秀茹,郑砚秋,王静艳,等.产前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7):1408-1409.
[12]徐素君,陈敏,陈立新,等.持续心理干预对预防高抑郁评分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8):993-995.
R715.3
:B
:1671-1246(2017)17-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