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发祥地东王村
11月16日-19日,由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带队,浙江画院一行30余人赴嵊州采风写生,在感受越剧之乡文化之美的同时,领略自然与环境之优美。
嵊州,古称剡县、嵊县,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历史上因北方士人南迁于此,故而文化繁盛,并留下了大量人文、历史遗迹。由于这种文化气息的影响,清末在嵊州甘霖镇的东王村,最终诞生了现代越剧的前身—小歌班。越剧,作为当今中国戏剧第二大剧种,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本次赴嵊州采风,以越剧自身的历史为线索,以当下培育越剧后继,编排行程,行走于剡溪两岸。全体采风人员先后前往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施家岙“越剧小镇”、长乐镇小昆村、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崇仁古镇及王羲之故居金庭观、华堂村参观写生。不仅在山水中写下自然之美,也在校园中记录传统的生生不息。
东王村作为越剧发祥地,于清末在村中香火堂第一次进行了滴笃班的演出。今日的越剧,由嵊州的滴笃班出发,经历了孤岛时期的巨大变革,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国民剧种,而当年的香火堂依旧,村中的新戏台上,拉响二胡的也依旧是田间劳作的农人。
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的良臣公祠里,为我们演出的良家戏班全是来自于本村的农民,他们农闲之时的自娱自乐,也证明了越剧的生命力与群众基础。村口,“越剧小镇”的建设刚刚开始,几年之后,我们应该可以见到一个崭新的舞台。
长乐镇小昆村位于西白山深处—虽然山高路远,然而这里对于文化和知识的追求却从未中断:村中的宗祠翻建于1930年,在精细的雕刻旁边,是现代材料钢制支柱;村口雾气朦胧的溪谷边,有浙江省最早的山村小水电。传统和现代,坚守和改变,共同展现出美好。画家在村中写生,不仅记录下山村的景色,也记录下乡民的淳朴。
崇仁古镇在嵊州之西,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镇中建筑连片成群,规制完整。宗祠、戏台、民居、牌坊、池塘……一应俱全,画家感受着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气息,为之后的创作收集资料。
任何一种艺术的延续,不仅依赖于拥趸,也依靠表演者的传承。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便处在后者的位置上。折中主义的中式校园里,画家们记录下学生们的一笑一颦,尽管他们稚嫩,但这代表一种延续和希望,代表越剧在乡土的生命力之外,还有更高的理想。
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院长助理陈虹,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茹峰,人物画工作室主任袁进华,花鸟画工作室主任赵跃鹏,理论和评论工作室主任陈青洋,办公室副主任卫英,专职画师余昌梅、姚晓冬、吴珍之、余宏达,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阳及研究员、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刊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