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仿
蜜蜂科学家
——葛凤晨(二)
宋心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葛凤晨的勤奋努力及敬业实干精神,得到了行业同仁们的敬慕与赞扬,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和行业领导的认可和重用。延边养蜂试验站站长张书翰看中了他,在其进站工作的第二年力荐他担任了副站长,在这个岗位上葛凤晨干得更起劲了。意想不到的是张站长突发心脏病去世,自1984年起葛凤晨主持起全所的工作。他团结带领试验站的一群年轻人,着重抓科研,全面抓生产,还得抓基建,为了试验站的生存还得搞创收,把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科研方面他走在了全国前例,养蜂生产规模与效益在当时也堪称全国老大,试验站基础设施五年间建设扩大了十几倍,在延吉市近郊的开阔地上拔地而起了新厂房、办公楼、试验室、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三年取得了3项省级以上获奖成果,试验站的科研、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颠覆性巨变。
其辉煌业绩与巨大变化引起了省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198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延边养蜂试验站升格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并决定迁址到吉林市丰满区。这等于重打锣鼓新开戏,而省里投资仅13万元多,要求葛凤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辟新天地。他勇敢地担负起了这副重任。新形势要求他必须得去赚钱,还得要赚取大钱,才能保科研、促发展。葛凤晨建起了一个试验蜂场,重点搞科研兼搞生产;又建一蜜蜂育种场,将研究成功的“松丹一号”向全国广泛推广;同时又新建六个生产蜂场,重点搞生产经营。不几年,他的“振兴”计划得到实施,吉林松花湖畔拨地而起一所全国顶尖级的现代蜜蜂科研机构,其科研条件、基础设施、育种规模等软硬件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在干事创业的同时,葛凤晨也把学问做到了极致。他把蜜蜂研究中获取得科学数据、研究成果、经验教训、实用技术等资料汇集起来,编著成学术专著,现已撰写出版蜂学专著22部,可达350多万文字。同时,他还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收进论文集60多篇,其出版专著之巨、发表文字之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蜜蜂界从无前例,摞叠起来有一米多高,真可谓著作等身了。科研成果上,他更是独领风骚,先后完成和获得研究成果6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三等奖11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其科研成果之多,其获取奖项之高,令国内外同仁无不惊叹称奇。
葛凤晨先生与本所博士应用分子、形态生物学技术研究长白山中华蜜蜂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17年过去了,葛凤晨到了花甲之年,按国家规定年满60岁就可以退休了。然而,葛凤晨却无论如何也退不下来,一是研究所离不开他,干部职工一再挽留;二是上级领导依重他,反复做其工作要其继续留任。特别是其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尚没完成,他也不忍心放手停干。多项因素促成,考虑到科学养蜂业的发展,葛凤晨思索再三决定放弃休息,继续留任挑重担。这一干又是10年,2009年70岁时虽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在专业岗位上依然不停拼搏,直到现在还像年轻人那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实战中,以实际行动力行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古训。
长年的劳累,葛凤晨的体质被过度消耗,神经衰弱、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无情地折磨着他,而他却从来不顾及自己,一米七六的个头瘦得只有60公斤,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蜜蜂研究、养王育种、基地建设、杂务管理等大大小小事务中。
遗传育种培育优良蜂王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发展蜂业的关键要素,葛凤晨将之作为突破口来抓,不断开辟着我国养蜂业遗传育种之先河,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大大提升了我国蜜蜂良种化水平。其育种成果不仅连续获得了省和国家级大奖,也引起了国家农业部的重视,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蜜蜂专业委员会,由葛凤晨担任主任委员,从而使蜜蜂遗传育种进入了国家重点推进发展行列。
蜜蜂的最大作用是为农作物传花授粉,其承担着授粉作物85%的传媒任务。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普及程度很不够,授粉技术也尤其落后,既制约着养蜂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业增产提效。葛凤晨决定攻克这一难关。东北盛产大豆,他首先把研究方向瞄准了蜜蜂为大豆授粉。问题是大豆系低花粉、低花蜜、低花香植物,缺乏对传粉昆虫的引诱力,蜜蜂不喜欢采大豆花,所以为大豆授粉在国内外是一大难题,是制约大豆制种产业化的瓶颈。年逾七旬的葛凤晨决定攻下这一难关。他拖着年迈多病之躯,一次次地向豆田里跑,一蹲就是十天半月。在他辞去所长职务退休后,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在大豆田中间搭了个草棚,将几百群蜜蜂分布在多个授粉点,现场观察,昼夜思索,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胜利。他研究出诱导蜜蜂的“引诱剂”,可使蜜蜂按着人的意愿为大豆等不同农作物传花授粉,使大豆、油菜、向日葵等农作物分别提高产量15%、36%、50%,为西瓜、草莓、樱桃等授粉效果就更为明显,坐果率可分别提高一倍以上。要知道,蜜蜂授粉是一项既不必要扩大耕种面积,又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增产措施,不仅大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还可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且为养蜂人开辟一条有前景的致富门路,是一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为此,该成果分别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农业科技一等奖。
葛凤晨的人品与业绩赢得了同仁、领导的一致好评,连续3届当选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获得中国蜂业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专家;还获得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23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每一项都是重量级的,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所不及。葛凤晨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蜂业大会,国际讲坛交流学术论文;多次出国访问、交流、考察,被亚洲蜂联授于“亚洲蜂业杰出贡献奖”,被韩国农村振兴厅聘任为农业技术科学顾问,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行业获得了效益。
面对成就和荣誉,葛凤晨表现的非常冷静。不时有人问他:凭您这么高的成就完全够条件申报中科院院士,为啥不申报呢?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荣誉与金钱都是身外物,对我没用。说者很轻松,听者则越发对之敬重有加。
葛凤晨先生在长白山区解剖观察野生在空心树中的中蜂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