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辽宁老工业作为中国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的缩影,在当今老工业文化城市建设中有着独具划时代的意义。城市文化的缺失,肯定会减弱其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纵观我国近三十年间的城市化进程,规模向质量的转型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显著特征。同时,居民区域精神诉求的满足,生存环境的营造等文化建设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工业遗产,弘扬传统工业文化,是辽宁进行工業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辽宁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
辽宁城市工业遗产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性工业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在物质性工业遗产中,主要包括工业城市、城市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旧址、工业建筑物以及工业纪念物等;在非物质性工业遗产中,最为珍贵的是工业精神,它体现在物质性工业遗产之中。
辽宁城市老工业区较多,著名的有沈阳铁西工业区、沈阳大东工业区、鞍山铁西工业区、本溪本钢工业区、抚顺望花工业区、大连甘井子工业区等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样板,后来又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败,其中许多企业破产倒闭或搬迁,形成典型的老工业基地“烟囱工业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老工业区都先后实施了企业转型与经济复兴战略,其中某些工业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地段被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如沈阳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等。
二、辽宁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
工业遗产主要呈带状分布。由于历史和交通等原因,辽宁的大中工业城市主要沿中东铁路线(今哈大铁路线)及其附近分布。在这些大中工业城市中分布有全省绝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分布有在全区乃至全国均占举足轻重的绝大多数大型骨干企业,它们不但沉积了辉煌的业绩,同时也将历史和文化雕刻在时间的丰碑上,成为极具价值的工业遗产。据统计,在省级重要工业遗产中,铁岭有8处、沈阳有13处、抚顺有35处、本溪有 12 处、辽阳有 11 处、鞍山有 24 处营口有 11处、大连有18处,共计132处,占全省总数161处的82%,并由南至北沿着中东铁路线形成一条工业遗产分布带,这不但成为辽宁工业遗产分布的一大特色,而且也为其保护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工业遗产保护在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工业遗产是辽宁工业城市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积淀和更新的表现,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特征的反映,是城市社会行为、观念、行为模式的特点反映,是城市性质和规模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管理者、规划者、设计者水平和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工业城市而言,城市特色文化主要是工业文化,而工业遗产则是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
工业遗产是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工业遗产不是历史的废弃物,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文化城市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独有资源,是孕育文化城市精神的母体和根基,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独特文化身份的稀有珍品。因此,辽宁城市工业遗产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它将影响到未来辽宁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涉及到未来辽宁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最终目标,因而在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认识
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精神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其固有的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得到一种可持续的人文精神与永不磨灭的灵魂支柱,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作为工业大省的辽宁,应该深入研究自己所辖工业城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正确认识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业遗产在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在使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使工业城市的文化特色得到持续和延展。
(二)科学规划
工业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业城市的品格和风貌。因此,辽宁工业城市在规划中应把工业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独特资源和根基所在。如沈阳在近现代史上曾先后建有多个工业区或与工业有关的区域,包括满铁附属地、商埠地、东塔兵工工业区、沈海工业区、惠工工业区、铁西工业区、陵北工业区,以及铁西工人村、三台子工人村和大东工人村等,从而构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这些区域中有的至今风貌犹存,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仍在运行,即使已经搬迁的众多大中型骨干企业也保留了若干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迹或工业建筑,成为沈阳工业城市重要的遗产景观。在规划中,把这些独特的工业遗产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必然有利于塑造沈阳“共和国长子”等城市形象。
(三)开拓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引擎,并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发展机会。特别是对于老工业城市来说,把保护工业遗产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起来,既是老工业与新产业的结合,又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既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也是重工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型。实事证明,二者的有机融合既为工业遗产保护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也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例如,上海市公布的78处现代创意园区中有75处位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区域。因此,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应以各类工业建筑遗产特别是大型工矿企业旧址为载体,依托科技等智力因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推进工业城市转型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四)突出特色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这也是其吸引力和生命力所在。辽宁每座工业城市都是在特定的地域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叠印着几代人的无数脚印,饱含着几代人的音容笑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因此,辽宁每座城市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都应突出地域特色,讲述城市自身的工业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工业遗产内涵。例如,阜新市以海州大型露天矿矿坑遗址为主建设矿山公园,使旅游者在休闲漫步的同时亲近工业文明、缅怀当年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沈阳市建立了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等,集中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生产、工人生活场景,这些都是突出工业城市特色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J].中国城市经济,2009(9):30 - 33.
[2] 佟玉权,韩福文.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J].经济地理,2012,32(12):166 - 172.
[3] 康嘉,杨彩云,胡琴.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2,502(5):105 - 106.
[4]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J].瞭望新闻周刊,2005(22):52 - 53.
[5] 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