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与自然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017-09-04 12:19邢晓男
祖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科学技术

邢晓男

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后工业社会,生态问题的处理是人类的当务之急。不同与以往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突破,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加,由之而来的便是人类社会异化严重的问题,天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严重对立,导致相对于人类的外部世界对人类本身进行了“报复”,由此引发出的问题:人与自然怎么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科学技术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时刻在发展的世界富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人类自身的生产力提高又加快了世界发展的步伐。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单一又复杂,面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与科技现象,面对生态文明和科技发展,人们需要反思,反思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统一,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漫漫长河中的人类文明,人们的生活劳动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劳作,从蒸汽时代到电器王朝,时代的进步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未受外界影响的天然自然;人类对其部分影响和改造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相互高度发展和相互关系的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也称原始自然,是相对于人类的外部自然界且未曾受过人类活动影响或人不可能对其发生变革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的总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观,那么最为根本的就是天然自然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观念。那么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以纯天然的自然观念去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不可能,是以人的视角也就是经验式的“第三者”视角去认识自然界,人就从自然中脱离出来,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主要特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实践的观点。天然自然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的无垠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局限性。

如此第二个阶段的自然发展,标识着人的实践活动关联着天然自然并有别于天然自然,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自然,并是社会的人所占有的世界,是打上人类印记的天然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劳动,他所表述的“对象性活动”,是与天然自然相对的,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对天然自然进行了部分的改造,让它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却没有对自然引起根本性质的改变。也许有人在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上不做区分,然而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当对自然有着部分的改造以丰富人类的生产生活为目的的一种劳动却不让自然有本质上的改变,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的产物,所有的环境自然又都是自然环境,并没有太多的非自然的产物出现,在顺应自然的发展情况下又区别于原始自然的情形。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人有意识的去饲养动物,有意识的种植森林和开垦。山羊只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吃,所以才有秃山。人的意识作为主流去改变我们的自然,总而言之一切为了人类而去努力奋斗着。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共同构成自然界的整体。人工自然包括人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手段,人创造的自然产品,又包括人所影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以及人自我改造的人自身。人工自然保留着深刻的自然屬性,又带上鲜明的社会属性。人工自然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生产生活大部分在人工自然内。

二、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也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的形态。从这个方面来看,人类为了实现生态伦理的最高价值,同时也是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到达一个新的状态。这种文明形态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条件所制约和影响的。从工业文明的开始就有一种工业主导的工业发展观,正因为这种旧的发展观,为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择手段,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出现一系列问题。由此说明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理论,使得人们进行单向度的发展,最终产生了一个畸型的社会。所以现当代对于科学是否为中性的争辩中,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认为人们在经济方面的盲目追求导致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并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危机并不应归罪于科学的生产方式。所以,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不应成为“零的增长”或“停止发展”的理由。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发展,发展是人类的本质意义,人类的历史也积极地说明着人的本质就是发展。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去发展。人类在文明前行的路上有好多问题,也就是当前所说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一,在不可在生资源方面的利用上,能源使用速度过快。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的过度使用是当前在所难免的重大问题。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能量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被视为一种战略储备,所以才有大量的开采和消耗。如此一来,人始终在大量地开发资源,大量的废弃物在环境中累积,按照此种趋势发展下去,自然资源的枯竭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会让人类的发展将无法继续。

第二,物种灭绝速度过快。生物的发展是有一个生物圈和一条生物链去维持的,那么当其中某一生物被破坏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系统的被破坏,没几秒钟自然界的某一种生物就会“被”灭绝,强调“被”是因为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导致的,人类不尊重自然不保护自然的结果。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自然环境的状态,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家园,从而失去了生命。

第三,大气污染污染严重问题。大气污染在某一程度的情况下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环境。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下,城市中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所以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已经成为常态,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农民为了方便下一季的农耕劳作往往焚烧秸秆从而产生浓烟,这时一种生态意识缺失的表现。焚烧生活垃圾和废旧塑料生的烟气还有厨房做饭的油烟等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作为工业产物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他们的燃料大多为化石燃料,其产生的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污染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尾气则称为流动源。科技富足了人类的生活,雾霾也蒙蔽了人类的生活。endprint

三、踏实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在紧张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和谐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并付出行动。为了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利益和生存,必须认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处理好其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利益诉求之上考虑到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首先,在不可再生资源的来发利用上,已经考虑到了耗竭,那么当前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其他的替代物,做出尽可能地少妨碍将来的选择。当前人们应加强太阳能与风能的利用率,在西藏和贵州等高原地区这样的有效实施性还是很大的,虽然成本过高,但是可以加快国际的技术交流,本着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造生态文明地球。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经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分类电价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等多种制度,那么在政策和战略支持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其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物种灭绝不能超过物种的进化速度。从达尔文的生物的进化论来看都存在这优胜劣汰,但当前科学技术可以才用克隆的技术来保护物种最后的保留,不至于灭绝到最后只有人类的存在,那么从情感上是孤独的,从发展的角度是不科学的。因为当缺失一半的物种时人类就已经没有办法生存了。所以,科学技术是保障最基础的基石,人工自然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也是对完美生态的锻造。

再次,大气的污染是当前现在最棘手的问题,也是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英国解决雾霾用了五十年,美国也用了三十年解决。所以,解决污染的问题需要人们从根本上再認识污染源,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就要从头出发。

第一,不仅要有效,更要合理地布局工业。这一方面使得单个工厂的污染物扩散与工厂间的污染物处理和在利用变得便捷,更减少了废弃的排放,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废气“再利用”。第二,不仅要有效的利用化石燃料,更要改变和丰富燃料的构成。日常生活中的煤气与液化气、汽油的替代和天然气以及低硫燃料和新能源的使用。再次,不仅要控制汽车的废气排放,更要提倡清洁能源汽车使用。

上文阐述的种种问题和方法,迫切地说明即使在当今各种文明的高速发展下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下的科技共同体中,确定了生态文明的方向,就应向生态文明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怀中.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及其走向[J].江汉论坛,2013,(10).

[2]张文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1).

[5]王治河.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后现代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