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达
摘 要:作为对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种回应,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1)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置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委员会试图通过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强化监管等方式来增强商业银行规避、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在一系列债权债务的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的连锁反应中,商业银行能够有效避免自身成为被压倒的继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债权债务关系破裂以至于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重要一环。本文从风险识别、風险量化、风险控制三方面来综述前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
张宇婧(2013)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六类,银行资产中贷款违约会导致信用风险,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而因利率、汇率的波动发生价值变化会带来市场风险,银行日常运营中在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缺失的情况下,银行员工自身操作会带来操作风险,银行日常运营中流动性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杨有振(2005)认为,风险分类是根据风险特征对风险所做的进一步细化,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并且这种分类会随着实践、环境、认知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近年来世界及我国金融风险发生显著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年推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加之我国金融生态较之于西方具有特殊性,这三方面决定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分类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
杨有振(2005)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分类基础之上,从现实性、全面性、直接诱因角度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三类,并进一步详细阐述新分类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及新分类下风险管理的优越性。
骆田茵(1998)认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国家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是站在监管机构的角度,而银行工作者则应从银行内部岗位去认识风险,从该角度,银行风险分为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监控风险三类,经营风险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及办理结算业务时所发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需求风险、利率风险和经营手段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管理系统没有保障银行安全运营的风险,包括机构模式风险、制度系统风险、人事管理风险和安全防范风险,监控风险是指对全行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情况下银行遭遇损失的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她进一步对银行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商业银行风险量化
周凯等从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进行测算,并引入客户行为模型和新业务量模型来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的进一步精确化。
盛斌等认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各界对厚尾事件风险的忽视,他认为,市场上人们会对信息反应过分或迟钝,加上羊群效应,市场的波动性可能就会相当大,这种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远非正态分布所能模拟,这种概率密度函数上的厚尾分布特征所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极端现象就是厚尾事件,根据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的观点,压力测试就是衡量金融机构潜在的但可能发生异常损失的模型,2009年美联储和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分别对19家银行控股公司和22家领先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而我国在此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出台一系列规定要求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自测。他们认为压力测试应该纳入到银行的治理体系之中,并在流程化、定期测试、制定定性与定量标准等方面逐渐制度化,还需要选择最适合银行自身的压力测试方法并且在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风险资本时也需要使用压力测试。
李志辉等对利率风险的含义、原因、形式及渠道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两方面的市场价值的变动及其差异带来的不利的资本变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而我国利率非市场化环境下不论是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还是理论研究都处于低水平,因而通过假定利率市场化环境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他们详细计算了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假定完全市场化下日拆借风险值Var,并考虑了现实数据的具体特征和经济含义来对模型不断优化处理,其中对于数据不能直接适用日拆借风险值Var计算程序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迂回调整来予以解决。
陈小宪认为银行经营发展中面临的约束越来越强,因而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日益必要,他认为,银行风险按是否预期到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根据数据统计的损失分布概率及其厚尾现象,预期损失=风险敞口*损失概率*损失比例,根据目标信用评级和数学统计进行计算并计提损失准备,会计上作为成本处理,非预期损失则根据损失分布、《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的8%与10%的资本充足率及银行自身风险偏好计提经济资本。
张晓丹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对对数处理后的面板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2010年在不同的压力程度下银行流动性的变动幅度。
申香华对政府补贴、企业盈利性、银行风险识别及其贷款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杜欣欣对多因素系统中关注因素间的数据联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温红梅等(2010)从企业经营环节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存在及其危害,通过确定风险识别目标产生了对风险控制的需要,并派生出风险识别步骤与风险形成机理的研究。
刘晓勇(2006)首先论证商业银行风险的根源及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的中介化与杠杆化特征使市场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既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其风险的根源所在,中介化使其承担着贷款的信用违约与存款的流动性风险,杠杆化进一步放大该风险。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债权债务关系网的核心,其风险控制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他接着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第一,根据机制(mechanism)在古希腊语中的字源意义,将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理解为若干结构或变量以一定的运动方式作用于风险的联动机体,他认为,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变量至少包括:①银行组织形式;②银行公司治理;③银行风险管理;④银行内部控制;⑤银行合规功能。第二,他根据机械的运转特点,将上述五变量按其功能划分为动力部分、传导部分、工作部分三部分,其中,银行组织形式与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动力部分,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银行风险管理为传导部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内部控制与银行合规功能为工作部分。第三,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视为由银行外部监管与信息披露安排等外生变量内生的内生变量。
四、结语
杨有振、周凯等、张晓丹等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量化与控制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控制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经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加以研究。但是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与控制都尚未成熟。随着我国人民币加入SDR、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风险将不断加剧,学术与实务界将对商业银行风险予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
[2]杨有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重新分类探析[J].财贸经济,2005,9.
[3]杨有振,李剑,赵瑞.商业银行风险的重新分类及其管理[J].经济问题,2005,5.
[4]骆田茵.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及其防范[J].华南金融研究,1998,13(4).
[5]周凯,袁媛.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用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3.
[6]盛斌,石静雅.厚尾事件度量和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7]李志辉,刘胜会.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研究——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6,3.
[8]陈小宪.银行风险管理应重视四个基本原理[J].中国金融,2011,4.
[9]张晓丹,林炳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银行管理,2012,3.
[10]杜欣欣,杨有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风险和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8.
[11]溫红梅,李式姣.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12]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