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融入语文教学

2017-09-04 19:22林玲
祖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音乐

林玲

摘要:文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文教学本身具有韵律美,把音乐融入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是朗读,可以为枯燥的课堂教学平添一缕清风,让学生在“乐学”中提升对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 语文学习 文学与艺术

语文是一门具有灵性的学科,也讲究“悟”。《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让音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润滑剂,能起到营造意境,唤醒感知,理解课文的作用。

一、未雨绸缪:完成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对于音乐的最终目的,有一种说法:“通过音乐及其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语文教学开始时,恰当的借用音乐导入,配乐朗读,不失为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理解的好方法。《赤壁赋》中就有“扣弦而歌之”的行为,这是配合打击来吟诵诗篇的一种方式,可以助酒,也可助兴。但是,配乐朗诵在教师和学生之中经常作为比赛节目,很难做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化。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鉴赏水平的配乐朗读往往被教师们忽略,束之高阁。在课前,播放与语文思想感情一致的动听、动情的歌曲营造情景,再结合配乐朗读,常常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效果。

二、锦上添花:音乐在语文教学中价值

一是身临其境,绕梁无穷。有时,好的配乐朗读能烘托整体的教育效果,新课标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让学生在课堂发挥积极主动性,避免被动填鸭式的教学之外,还要打开学生的审美思维,启动学生的审美主动性,达到身临其境,绕梁无穷之效。比如,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名词的时候,就可以采用配乐的方法,一首《三国演义》主题曲,在杨洪基略带沧桑粗犷的声带中带领学生重回大江而来,滚滚东去的壮阔场面,在旋律和文词之间感受苏轼对时间流失,功名得失的感慨。让音乐久久徘徊在学生的脑海里,浸染学生审美感知。二是提升能力,学以致用。在语文学习时,鉴赏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增强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把音乐注入语文的教学之中,往往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想北平》时,对于没有经历过背井离乡、年纪尚轻的学生来说,难已领悟老舍对北平的深深眷恋之情,一段满文军的《望乡》,让旋律轻轻响起,配合着朗读:“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合适的音乐配合着教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在音乐中学生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三是开拓思路、提升效率。学生在音乐的牵引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比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跟着音乐而抑扬顿挫的起伏,这对于丢掉学生腔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生在朗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可以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感受作者在文句中所表达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文学与乐曲的双重碰撞,学生怎能不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四是陶冶性情,重塑品质。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够激发人性最本真的东西。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是审美教育的一种,也是重塑学生品质的一种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中可以用古筝《雪山春晓》或者《高山流水》,在宋濂精致的文字中听他诉说求学的艰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求学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涯。在散文诗《海燕》的朗诵中,可以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把海燕的执着勇敢表现出来,不仅能提升朗读技巧,还能振奋人心。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作吟唱,所以文章开头讲到文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让音乐走进语文,渗透于语文教学,课堂定会有另一番天地,学生也因此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升华。对于“人之初”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品质刚开始形成的,在学生时代,用音乐抒发情感是一种常见也有用的方式,在教学中吧音乐融入进去,在学生树立品质的关键时期起到“潤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精雕细琢:防止本末倒置

在提倡自主教育、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大背景下,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是一条可行的渠道。只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师范作用有待提高。要让学生能领略到配乐朗读的魅力,教师的师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失败的师范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美感,反而会减弱他们对配乐朗读的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朗读要勤练内功,起好配乐朗读的头。二是不可盲目运用音乐。语文能承载的,仅仅是在教学中的有意识的熏陶和适当的引导,目的是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内涵。有时,为了激发课堂的新鲜感,教师虽然会选择一些课文配乐朗读,但是,在配乐的选择上却没有精心选择,在选择配乐上没有下足够多的时间,不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时间情况来配乐,只会适得其反。另外,要坚持以语言文学教学为主,处理好主次关系,不能把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三是不能只听不练。在仅有的条件下,教师虽然起到了师范作用,但是学生自己只听不练,这样希望通过音乐欣赏或者是配乐朗读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课文的领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不光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足够的机会,在课下,也可组织学生自己联系,分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纠正,这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语文是一汪活水,也有人说“语文如山,沉稳豁达,诗意万千;音乐似水,灵动细腻,真情一片”,其实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山水融于一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情感、美育教育,培养出更多更适应这个社会的个性健康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晶晶.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3.

[2]赵延峰.五线谱上的诗意—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