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17-09-04 13:20刘锦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摘 要 提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即高校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降低对新媒体的执迷度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条解决途径:依托活动项目开展的行动引领、依托育人项目开展的情感引领、依托微信平台开展的舆论引领。具体来说,一是开展五类第二课堂(读书学习大课堂、创新创业大课堂、文化艺术大课堂、体育锻炼大课堂、志愿服务大课堂);二是开展以收看《感动中国》为例的育人活动和践行雷锋精神的育人项目群;三是搭建以“有形的表达”宣传“隐形的主张”的微信平台。以此三方面开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073-03

1 前言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琳琅满目的应用程序(以下称APP)家族在新媒体上蓬勃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也随新生APP更迭交替、不断调换,从QQ普及,到微博大众化,再到微博热消退、微信热兴起,人们关注世界和希望被世界关注的角度也从“内敛”变得“外扩”,从单一变得多元。

基于此,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低头族”“手机控”随处可见,年龄趋势也不断蔓延至两极——少儿、老人。随着“低头族”队伍的不断壮大,青年人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而高校青年更是这股中坚力量的先锋队,因此,探索多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诉求

时代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智能化和无线网络大面积开放,促使高校大学生“低头族群”扩大化。虽然新媒体为生活工作提供了快捷联络、文件传递、群发通知、账目管理等诸多便利,但使用的时间过长、尺度过大、场合不对,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人际交往、专业能力,甚至是人类进化。原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也成为人类的“新主人”,大学生则是受“奴役”的主要群体。新媒体的应用已经得到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大有被数字产品“侵蚀”之势,教育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合理使用新媒体,刻不容缓。

高校诉求 “吃饭刷微信、走路看微博、自习上淘宝、购物支付宝;上课不带书、准有充电宝、下课去哪里、宅着上网好”,这一组调侃大学生的现象总结,某种程度也反映了真实的高校学生生活。据教育部新闻办发布,在2015年高校校长的开学致辞里,健康、理想、独立、阅读、知识和时间成为出现率较高的六个词汇,这六个词汇背后传达了高校在新媒体高速发展时期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对教育工作的新期许。

教师诉求 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神器”,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然屡见不鲜,课堂上众多“低头族”的出现成为让高校教师最头痛的事;网络信息本就良莠不齐,加之APP的趣味性的诱导和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教师迫切需求以“求真”治学的态度引导学子甄辨真伪、美丑。

学生自身诉求 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快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之促生了云云种种的APP,大学生在这琳琅满目的APP世界中得到学习、社交、娱乐、购物、分享、导航、管理账务等诸多方面的满足。也正是这样的强大功能体系强烈吸引着大学生,占据着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痴迷于“掌控网络世界”,甚至出现面对面的聚会上也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的现象,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大学生能够认知到成为“低头族”的弊端,但自控能力却无法与新媒体的吸引力抗衡。

如何让大学生不沉溺于“新媒体世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值得深度研究的课题。

3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经本课题组研究实践,获取如下三个有效途径:依托活动项目开展的行动引领、依托育人项目开展的情感引领、依托微信平台开展的舆论引领[1]。

依托活動项目开展的行动引领 以学生兴趣为变量,创新思想引导工作载体,开展益体益智益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五彩缤纷的五类第二课堂,即读书学习大课堂、创新创业大课堂、文化艺术大课堂、体育锻炼大课堂、志愿服务大课堂。五大课堂一者感悟理,二者启迪智,三者陶冶情,四者强壮体,五者引导行。以五大课堂联动组成项目群,力求达到项目群共振育人作用,力争使活动项目影响全体大学生,活动项目参与面覆盖全体大学生。

1)为热爱读书学习的大学生提供“书房”。有研究者认为当前是一个快餐文化时代,青年人浮躁高傲,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读书益智活动,引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大学生平静焦灼的心情、放缓凌乱的脚步,这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让大学生手捧一书,逐字逐句细品书中理、文中道,形成阅读力量,增广学生见地。在开展读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品质,读经典名著会提升一个人的学识,也会提高一个人的涵养;也可开展读后感的征集以及读后讨论活动,以此进一步深化读书体会,引发思考,激起思想的波澜,形成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读书自觉,让志同道合者形成同频头脑风暴,产生创新创意,实事求是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热爱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练场”。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高校闪亮登场。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训练活动、创业实战活动等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为广大热爱发明创造、创业经营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体验、成长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将创新创意、科学态度、所学知识等通过竞赛、展演的形式进行实践、展示,如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医护技能PK赛、艺术涂装大赛、外语配音大赛、电子科技大赛、ERP模拟沙盘大赛等。

教育学生学会合作也是高校育人目标之一,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爱好者团体,组建科技创新中心、创业者联盟、未来企业家协会、创客空间站等团队,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组织中学习创新、体验创业、感受合作共赢。

3)为热爱文化艺术的大学生提供“舞台”。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感知美,但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应大力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艺术竞赛,培养大学生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如开展芭蕾舞专题晚会、交响音乐会、民乐鉴赏会、校园歌手赛、舞蹈大赛、模特礼仪大赛、相声大赛、话剧小品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鉴赏美和感知美的能力。

艺术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因此,高校也应组织大学生艺术爱好者团体,组建舞蹈团、民乐团、葫芦丝团、话剧队、健美操队、拉丁舞队、街舞队、模特礼仪队、醒狮队、流行乐队等团队,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组织中追求美、感受美、学习美。

4)为热爱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提供“馆场”。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于2014年初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三走”活动促进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习惯养成、意志磨炼、体质增强、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大学生户外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落实陶行知先生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健康生活理念,高校应积极开展以“三走”为主题的大学生体育节,开展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比赛,引导学子积极拼搏、阳光向上,并通过体育竞技这一拼搏向上的形式,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培养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拼搏的集体观。高校也应组织大学生体育爱好者团体,组建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毽球队等团队,让体育爱好者享受挥汗如雨的快乐。

5)为热爱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平台”。当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广泛为社会所接受,志愿者通常被誉为一座城市文明的活名片。大学内,争当志愿者的学生甚多,新时期的大学雷锋精神践行者比比皆是。雷锋是志愿者的楷模,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具有典型中国范儿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具有传播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文化的时代任务,应大力开拓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热爱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向善有为。

如此,引导大学生心生善念,减少心理问题,避免自杀跳楼等惨剧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引导大学生心存质朴,反腐倡廉,减少甚至杜绝“有才无德的危险品”之大学教育的悲哀个例;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汲取正能量、心向阳光;引导大学生心志恒远,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的雷锋职业观乐对工作,贡献力量;引导大学生心怀祖国,定位高远,视野开阔;引导大学生心坚信仰,知行统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

依托育人项目开展的情感引领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发展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开展沁人心脾的育人项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转移新媒体关注度。“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许多人物,其中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有睿智学者,有普通百姓,有党政高官……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感动中国”教育影片,通过教育片中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让大学生体会到感动人物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无私无畏、执着追求、大爱无言,这是仅凭课堂教学、讲座等教育环节难以获取的体会。这样的育人项目能够催人泪下、引人深思、激人奋进,以社会的标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榜样的力量弘扬正能量,这项活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好的契合点。当广大学子精神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冲击,加之青年人的满腔热血,他们就会自觉形成从善的品格,从而“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活动开展的时间也要有所考究,选择在3月开展較为合适。因为历经了一个寒假,学生返校后有较大的不适,散漫现象多存,需要一个“凝聚人心”的项目;3月阴湿天气较多,学生容易出现焦虑、躁动,需要一个“宁静心灵”的项目;3月春暖花开,是一个播种希望和能量的季节,引导学子播种一份“晴朗的正能量”;3月5日是学习雷锋活动日,将收看“感动中国”活动与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有机融合,让被感动的学子迅速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可以形成活动项目群的共振作用,强化项目群的实践体验功能和育人功能。

依托微信平台开展的舆论引领 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方式层出不穷,根据大学生与外界联络、接收外界信息的需求,高校应追逐新时代新青年之新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思想引领的工作新思路、新媒介,依托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微信公众号向大学生传输积极信息和先进思想,植入学校引导青年的微工作,弘扬主旋律,以“有形的表达”宣传“隐形的主张”,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领工作,引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关注方向[3]。

1)微信平台发文技巧。

①微信平台发布的信息应易读易懂、图文并茂、接地气,可用视频、音频增强感染力,并根据大学生的“口味”,将内容和版面的设计做到青春化。

②微信平台发布的新闻应做到及时。现今已是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事件发生几分钟后往往就会被目击者上传现场图片,因此,微信平台尽可能第一时间发布事件始末,先声夺人、先发制人、“先入为主”,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主动权。

③微信平台发布的信息应客观准确,微信的广泛传播性有其鲜明的优点,但也存在巨大的缺陷(被称为“伪科学的重灾区”)。校方微信公众平台应积极传递主流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让微信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学校官微也要引导大学生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在网上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形成强劲青春正能量,并将大学生的先进性和担当精神延伸到网上。

④微信平台要遵循“平等、分享”的原则,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内涵,又是互联网时代的魅力所在。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手持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校方微信公众平台多数的关注者是大学生,这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性格的阅读群体,只有相互尊重、坦诚相见,才能赢得理解信任,被大学生点赞。

⑤微信平台要注意恰当的发布频率。信息发布不宜过于集中在某一时段,要保持适当的节奏,否则会让大学生感觉在刷屏,而且会冲淡他们对重要信息的专注力。

2)评论队伍不可或缺,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大学生初涉世事,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做,直言不讳,但也具有易被蛊惑、易冲动的青春性格,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发声的平台,并进行舆论引导。若要做好网络舆论工作,需要形成校方积极回應、意见领袖声援的新引导格局,充分发挥微信平台澄清事实、驳斥谣言、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入具有权威性的主流意见,构建清朗网络,主动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提升全员网络文明素养。高校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理直气壮地倡导正确思想、驳斥错误言论,与大学生一起努力不让网络成为消减国家发展信心、消解国家民族凝聚力、阻碍社会平安稳定发展、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负面能量舆论场。

4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影响,高校应该掌握主动权,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充分利用行动引领、情感引领、舆论引领等途径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降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痴迷度。“沉迷”新媒体终究是不好的,使用有度才能发挥新媒体应有的智能助手功能。高校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智能的新媒体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将新媒体屏幕作为课堂的延展,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4]。

参考文献

[1]吕克,王宝权.微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出版广角,2016(1):81-82.

[2]刘锦鑫.论当代大学倡导学习雷锋及其精神的时代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4):231.

[3]雷湛,沈嘉达.“微时代”高校传导正能量文化的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52-53,56.

[4]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0-62.

猜你喜欢
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