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集体的领导下,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为根本指导, 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各自执政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设想, 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扬弃,是对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借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哲学 中国化 理论渊源
作者简介:张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生态哲学。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407
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集体的领导下,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为根本指导, 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并提出了符合各自执政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设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最终构建了中国特色生态建设理论。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他的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恶化的批判。马克思生前并没有使用过“生态”一词,也没有专门对生态问题进行论述,但大多数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首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有历史根源的。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凭空出现,马克思生态思想同样,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自然观思想,这其中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马克思提出自然首先是一种先于人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观点,是基于对黑格尔派唯心主义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同时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而“绝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人之外的实在”①。人是自然产物,自然界养育了人,缔造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依靠和利用自然在改造自然中发展自己,而不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约。因此,人不能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把自身与自然界分隔开,而应该重视自然。假如大自然被人类毫无节制地索取,自然界势必会惩罚人类的这种恶行。
其次,《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关于生态哲学思想的飞跃。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进行资本积累,要采取一切卑劣手段尽可能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在其私有制、原始资本积累和生产方式上造成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发生了背离和异化。资本家贪婪本性的背后,是对自然无度的破坏,并漠视自然界的承载力,以获取最多的物质保障来达到资本积累的最大化。因此,人与自然的异化必将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现有制度才有可能化解生态危机。
最后,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科学批判,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缓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高级、更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②人类是自然的重要部分,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只有相互尊重、把握适度,它们是可以和谐共处、相互统一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出发点,最终走向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哲学观的中国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治理长江、黄河、淮河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决定,在他的生态思想引领下新中国的各项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节约生产、勤俭建国是毛泽东谈的最多的生态经济思想。通过综合利用资源、节约生产、节约消费等行动开展生态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治理污染、植树造林、发动群众开展卫生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是将马克思环生态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非常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的生态化关注度较高,他把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结合起来的思想,就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出生态农业经济的思想;注重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他认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上,都会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为此,他倡导全民植树和控制人口数量,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現状以及国外生态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新形式,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转变经济与环境保护发展的问题。在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对人口、环境工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高度重视,提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要全面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要重视科技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要使大家都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是生态危机做出的应对。生态危机就是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类的盲目对大自然的无度的猎取,从而导致部分或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面对危机我们只有科学合理的转变消费、节约能源和产业结构等观念,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造成的障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突出生态问题重要性,要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融入到生态建设里。
综上所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之结晶,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之光辉篇章因此,继承弘扬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创建美丽中国之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三、砥砺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哲学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及其国内外生态危机产生的历史教训的新认识,他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度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等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扬弃。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原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转向了追求对物质的极大占有,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人类妄图改造和征服自然,自然变成了被人类无度索取的大仓库,挥霍无度带来了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自然和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过度的工业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技术改变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却带来了地球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从新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走向。习近平总书记站针对人类所处的生态历史时期,以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述,指出了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它具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无限向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有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过度放牧、过度伐木、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让植被锐减、洪水泛滥、河渠淤塞、气候失调、土地沙化……生态惨遭破坏,它所支持的生活和生产也难以为继,并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恩格斯的描述正式对人類文明发展的历史现象概况,发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人类早期美好生活的景象都是因为人类人为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这个比喻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生动写照。过去我们只注重经济发展,为追求片面的 GDP 增长,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劣,这是靠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得“金山银山”,现在看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转变如发展经济就必然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保护生态就一定会限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老观念,植入“绿水青山”才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方式,才能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的。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生态危机日益凸显,高温、雾霾等极端天气是近几年频发现象,这就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警告,这样的情况要不及时扭转,后果非常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可回避,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可以说治理难度相当大。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首先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从现实看,只有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制度保障。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③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从而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哲学观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解决生态环境上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高度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消费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准绳。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哲学观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用超群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好,使“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注释:
①[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