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园广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在促进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众多新媒体冲击了校园广播的发展。本文倡导充分利用并扩大校园广播的优势,加强重视及投入,更好的发挥校园广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广播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廉靓,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9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基础,关乎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上,更应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运用高校有益资源,促进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合力的形成,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各项资源协同作用的过程中,校园广播作为历史悠久、受众最多的校园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应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实现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课题,大家普遍接受并利用新媒体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浪费忽视了一个传统的资源——校园广播。校园广播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宣传教育的作用。校园广播通过日常播音、访谈等节目形式将主流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以无形的方式传递给全校师生,是直接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的重要媒介,它的这种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校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校园广播的形式还包括师生访谈、热点探讨为主题的各类广播节目,使教育的作用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宣传教育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第二,传递交流的作用。校园广播可以很快的将学校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的布置安排直接向师生传达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校园广播还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传递学生的心声,通过广泛采访、调查获取民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增进领导老师与广大学生的距离。
第三,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适合的氛围中传导,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反之,如果处于不适合的氛围中就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校园广播作为日常宣传平台,是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提升广大师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品质。校园广播是调剂学生课余生活十分重要的手段,当学生漫步在校园中、坐在石凳上聊天或是下课的途中,都可以通过校园广播调节一天的心情,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新媒体等因素的冲击和重视度的下降,校园广播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校园广播,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找准定位,端正态度
新时期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广播台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宣传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贯彻我党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的战略要地,其作用不容小觑。校园广播并不单单是为了娱乐放松或播报新闻,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到校园广播的任务,重新审视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校园广播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上与新媒体相比有其独特优势:语言方面字正腔圆的规范性、新闻信息方面真实可信的庄重性、舆论方向上鲜明正确的引导性,新鲜活泼的时代感。只有在清晰认识校园广播的任务和作用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扫除对于传统媒介的偏见,加大投入,内外部结合改革校园广播,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广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加大监管与投资力度
上级部门的支持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广播台的监管特别是播音内容和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在管理中,应当实行领导老师“专人负责制”,派出老师直接与广播台对接,负责日常工作与大型活动的监管。并保证给予广播台工作有力、稳定的指导,避免学生干部在把握时事政策、舆论导向方面出现错误,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广播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工作。除了加大管理外,上级部门还应保障尽快完善广播设施,做好资金落实和财务管理,促进校园广播软、硬件的完善,比如引进校园数字广播系统。数字广播,简称DAB,是一种不同于传统AM、FM的全新广播发送方式,具有音质好、可实现多媒体接收、覆盖面积大、抗干扰性等多方面的优点,能以更快速更清晰更准确的方式传播信息。
三、调整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人才专业水平
校园广播的宣传者和受众人群都是学生,所以加强内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善:
(一)严把“选人”质量关
在高校选拔人才进入学生部门时,一般都会采取面试、笔试、加试等环节,高校广播台在面试时更应通过提问考察面试者的基本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及标准程度。广播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内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内部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保证在日后工作中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要靠“说”表达一切,语言能力十分重要,除了考察基本的发音吐字问题,还应考察驾驭语言的能力,即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所以必须严把“选人”这一关,让更多真正有能力有责任的学生去从事宣传工作。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向前,必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校园广播的这只人才队伍必须要通过培训不断加强自身技能并提高业务能力,做到“积之愈厚,发之愈佳”。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把握各项专业技能,编辑、记者、播音员各司其职,确保每份稿件、每个节目、每次播音都有好的质量。到达这些要求都需要加强内部技能培訓,有播音主持和新闻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邀请相关专业老师或专家对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提高基本业务水平;没有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应该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业务联系或邀请社会电台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三)提高节目质量,增加德育文化类节目
节目质量是校园广播的生命线,校园广播以服务广大学生为宗旨,在节目定位与安排上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程度。适当扩大广播节目的范围,增加如散文欣赏、旅游资讯、大学生心理等方面的节目,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同时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其制约下的规范体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扩大节目范围的同时,应注意正确把握节目的方向性与导向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起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还应该通过节目将传播者和受众者联系在一起,例如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广播节目、邀请学生参与节目录制、开通点歌、来信服务等,调动大学生参与大众传播过程的积极性。
四、促进新旧媒体融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曾经就新旧媒介的关系作出以下论述:“新媒介出现不是自发产生的,新媒介是从旧媒介形态变化中逐步产生。新媒介出现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旧媒介要在新的媒介格局中演进变革。”新旧媒体之间并不是谁替代谁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与相互借鉴的关系。高校大众传播的不同媒体各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校报等印刷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制作、购买、阅读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各种网站、论坛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但网络上同时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在分清信息良莠的基础上,将传统媒体如广播台与众多新媒体融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使校园媒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增进新旧媒体融合的同时,要努力构建它们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如创新校园广播宣传平台,与校园网、校园论坛等实时对接;创建广播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增加与同学们的交流;建立一个全新的校园新闻中心,促进校内媒体沟通,形成共建共享共创新的局面。
我们必须承认,校园广播作为传统载体在新时期不应该也不可能褪色,各高校应重新审视校园广播的功能,重视校园广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高校广播台加强管理与指导,让其与众多新媒体共同为高校服务。我们应集合各方力量重新建设校园广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特性,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思想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博.试论高校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
[2]蒋强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5).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晓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营造研究.重庆交通大学.2009.
[5]汪頔.新媒体时代与“90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6]李蕊君.融媒时代下高校广播发展的现状与路径创新研究.法制与社会.2015(22).
[7]李岩.广播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毛泽东.矛盾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余晓玲.新形势下高校广播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09(10).
[11]曹仁义.实用新闻广播.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2]隋长虹.充分发挥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6).
[13]李元授.新闻传播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