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
[摘 要] 双“三阶动态循环”责任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国家标准课程的深入改革为核,辅以校本化的前置和延展,搭建起的课程体系框架和课程模型。课程体系的第一个“三阶循环”,是指学校在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同时不断发展创新,课程的创新、丰富又成为学校资源与文化新的组成部分,形成课程与资源、文化发展的“三阶循环”;第二个“三阶循环”,是现阶段课程开发、实施的实践模型,即课程的一度、二度、三度开发,分别解决了基础建构、开放拓展、功能完善的问题。“动态”是说在这三次开发工程中,总有新课程和新课型的出现,但也总是有课程渐渐被其他课程、课型所吸收,形成了课程的动态更新和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责任担当;双三阶循环;动态;课程体系;三度开发
课程是每一所学校的产品,文艺二校把自己的课程体系看作是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命之树,全体教师用智慧精心培育、嫁接出的每门课程就是这树上累累的果实,是我们献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正如大树离不开土壤,一所学校的课程发展,更离不了涵养它的学校的文化。文艺二校始建于1964年,1998年前任老校长提出责任立校,2009年学校开始迈出集团化发展第一步。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区域,我们始终坚守“责任立校”的历史传承,用具有责任感的教师培养有责任素养的学生,用教育的责任和担当办学校。责任立校不仅助推了一所学校从普通走向优质的发展,更助推了学校从单体走向集团化的跨越式进程。“责任至上”成为学校的价值核心。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公布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责任担当居于六大素养之中,这更坚定了我们注重责任养成的育人追求。责任教育在学校落地不仅仅是培养“想干事”的责任意识,还应包括“能干事”的责任能力,“真干事”的责任行为。现阶段,我们已经把“责任素养”的含义从一般德育范畴的“责任意识”延展至包括“负责任的能力与水平”等更为丰富的责任教育内容。学校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作为实践抓手,以责任育人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课程基点,架构了对责任素养有独特理解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日渐丰盈,具体表现为:责任情怀与意识——做一个友好和值得信赖的人;责任能力与规格——做一个能干和干得漂亮的人;责任策略与方法——做一个聪明和善于选择的人;责任实践与视野——做一个务实和见多识广的人;责任规划与意志——做一个自信和理想坚定的人。以此五个目标,用心涵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责任态度、责任自信与责任能力。
课程,是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主推器。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來的,其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内涵诠释。而我们更倾向于其动词形式“奔跑”的理解,期望进入一种更为先进的动态课程发展佳境。近十年来,文艺二校人在对课程的探索中亦如一群不知疲倦的奔跑者,回首来路,我们的实践路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价值导向下的课程繁荣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变革与学校课程的大量涌现两个维度;二是效能追求下的结构渐变期,主要是国家课程有效学校课程要素的消化吸收,实现课程内容、方法的深度整合;三是理论自觉下的概念重建期,即双“三阶动态循环”体系初步建立。现阶段,我们对课程价值的定位为:内容不仅求丰富,还求精准地触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本;方法不仅限于已知,同时寻求跨界育人方法的拓展;育人不仅关注选择性与适应性,更是把着眼点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之上。于是,以课程功能为依据划分的课程结构——学科基础课程、实践拓展课程、心智发展课程,基本取代了以开发和管理权限为依据划分的课程结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一、学科基础课程——课程的一度开发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支柱,学科基础课程是课程的基础层面,以此打牢“双基”是课程最实在、最可见的任务,这一层面围绕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里所说的一度开发,不是上游的编写教材,而是通过校本重构,旨在使“课本”转为与校本资源配套、与学生经验合拍、与办学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具体地说,一度开发我们解决了学科基础课程的合体、变式、整合、补齐的问题,我们将同质学科《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公共卫生教育》《心理健康》等作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形成由多个板块组成的一门“四叶草大综合课程”。整合中,既有积极做加法,将学科课程实践化,学校活动课程化,形成生活处处皆课程的教育佳境;又有理性做减法,解决了课时臃肿、内容重复、学生无趣、浪费师资的尴尬问题。以四年级为例,原来这些学科每月共用30课时室内授课,大综合课程改为每月12课时室内授课,8课时室外体验探究课,4课时家庭实践课。教育集团共计128个教学班,共节约教师资源11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了课程结构优化。这一层面的亮点在于学科整合思想的校本实践。
二、实践拓展课程——课程的二度开发
这一层面的开发是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是聚焦学生学习基本能力素养和基本活动经验重新开发或引进的课程。关于实践的意义,培根说过:一盎司的实践,值一磅教训。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实践拓展课程突出的就是课程的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经过几年的动态调整,逐步形成了以责任素养为指向的实践拓展课程体系——包括责之养成课程、责之数字化课程、责之扬长课程、责之“e”课程、责之体验课程五大课程板块。
责之养成课程:侧重责任情怀与意识的素养养成,把“做一个友好和值得信赖的人”作为课程目标。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从一点一滴的好习惯培养开始。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为此,我们的养成课程摒弃了传统说教,代之以寓教于乐的参与、体验、互动,包括习惯养成课程、影视课程、主题仪式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四个模块,全员必修。习惯养成课程中,学校自编的《牵手好习惯》系列手册,遵循规律引导孩子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同时,我们让过去相对零散、无序地看电影、主题仪式和主题活动进行课程化的规范,让养成教育于充满童趣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达成,一场一景皆教育,让教育润物无声、无处不在。
责之数字化课程:侧重责任能力与规格的素养养成,把“做一个能干和干得漂亮的人”作为课程目标。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想到了互联网+学习的学习方式变革、互联网+课程的课程资源再造,以提升师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学校历经三年自主研发的互动教学平台现已升级至6.0版本,平台的使用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一对一互动学习,使课堂翻转成为可能。平台已在三到六年级多个实验班逐渐铺开,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五个学科。我们将这种探索不仅定位在技术的介入,更确立在新的课程形式与内涵的生成上,我们称之为“一对一数字化”课程版块;而“二校微课程”是数字化课程中的另一课程版块。我们与校外科技公司合作,组织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基于问题和需求录制系列微课程,累计近千节,涵盖全学科,并依托学校教育云平台和教育资源专业网站——统一教育网发布,在虚拟空间里为学生创设了另一个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强大的功能平台和丰富鲜活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翻转学习、深度学习随时随处真实发生。
责之扬长课程:侧重责任策略与方法的素养养成,以“做一个会学和善于选择的人”为课程目标,旨在深入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潜能,积极引进校外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类课程以艺、体两个模块为主,分为艺术表演、美术创作、体育技能三大类。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我们提出课程自助餐的理念,共为学生开设30余门动态可选课程,全员选学。这道课程大餐有国粹经典、传统艺术、奥运项目、技能训练、时尚审美、娱乐体验等,让所有孩子足以找到自己的最爱,参与其中,发展自我。以体育技能课程为例,仅球类就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冰球、橄榄球等七项课程。其中近30年的传统优势课程——乒乓球,由20多位专业教练坚持常年课程化的训练,让一批批学员沿着从本校走出的奥运冠军马琳的足迹前行,仅本批在校学员就接近200名。在这项传统优势课程的引领下,羽毛球、足球、篮球、冰球、橄榄球课程先后引入课程共享平台,并建立起校内外项目基地,仅仅球类项目便让集团近千名学生受益。在成就孩子们的快乐与健康的同时,一批批未来之星在这里冉冉升起。在近几年的国家及省内艺术、体育各项展演、竞赛中,各类学员捷报频传、硕果累累。这一层面的课程亮点在于校外资源的积极引入,我们邀请有专长的家长进校园,戏曲大腕进校园,专业教练进校园……与学校常年合作的校外专业师资达80余人,有效补充了有限的校内师资,实现了课程人力资源的开放。
责之“e”课程:同样侧重责任策略与方法的素养养成,以“做一个聪明和善于创新的人”为课程目标。积极引进创客文化理念,把”让创意变为现实”的创客文化引入校园。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在东校区建设了200平米的开放式科技体验场,在总校建立了180平米的“小叮当工坊”——创客教育实践中心。引进实践课程包括“智能机器人”“电子线路”“工程机械”“艺术创意”“3D数字制造”“物联网体验”六个版块,供四至六年级学生选学。创客课程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在“造”的过程中努力找到解决方案,开启了孩子们创新的思维空间,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乐观的素养。创客课程一经推出即成为孩子们尤其是男生选课的首选。
责之体验课程:侧重责任实践与生活、社会素养养成,以“做一个务实和见多识广的人”为课程目标。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表明:知识就存在于行动中、表现在身体上、蕴蓄在体验里。身心体验便是人类对于知识的探求和贮存方式。弱化体验是课程的缺失,丰富体验,是课程建设的趋势。我们的责之体验课程分為学校体验课程、家庭体验课程、社会体验课程三大模块,全员必修,以确定主题——体验探究——交流分享为课程实施模式。学校体验课程结合集团化多校部布局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分年级设定,不同校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体验式课程。如一年部离校的散学会课程,总校部离校的成长式课程,高年部离校的毕业礼课程。校部的个性化课程和而不同、各尽其美。到小学毕业,学生要完成军训、拓展训练、职业体验、节日体验、小义工团等12个大型体验主题。家庭体验课程分为家庭劳动体验和家庭角色体验两部分。社会体验课程则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除学校集体组织如小记者社会采访等体验外,要求家庭和孩子共同完成行走体验课程,其中必走课程如沈阳故宫、沈阳博物馆、沈阳科技馆等十项,还有自选内容五项。让教育的发生不限于校园,让课程没有边界。
三、心智发展课程——课程的三度开发
如果说,一度和二度课程开发是以“丰富”为特征的,那么,课程的三度开发则意在把责任能力与规格的养成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国思想家艾尔伯·哈柏德提出:责任趋向于有能力担当的人。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是担不起发展自我和将来服务社会的相应责任的。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心理能量和思维能量即心智素养,而现有教学方式和课程还达不到这样的理想高度。为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进程中,我们积极向脑认知科学等教育以外领域借力,开始了责之心智发展课程即课程的三度的开发。课程主要在两个传统主科语文、数学的实践拓展上展开,开发了全脑母语课程、益智数学课程两大模块。
其中“全脑母语课程”是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研究课题”,经过了八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深化、自主研发的课程。我们引入脑力训练、学科建模、学力发展、课堂建模来解析课程,解析学习,以充分体现“人性”和“脑力”的双重内涵为特征。它由最初的以眼脑机能训练为主的单纯的校本技能课,发展到今天将脑科学与大语文学习有机结合的3.0升级版,进入课表全员必修。它打破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界限。从大语文的角度重新建构整个母语课程,将课程以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分为“单元导学课”“常态生本课”“拓展阅读课”“语文活动课”四种课型,并以全脑开发原理为理论支撑,将科学的眼脑技能训练及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可视化等学习力概念引入课程中,形成了依托母语操练环境,借助全脑思维方法指导,以学力提升训练为明显特征的崭新课程建构。媒体采访后用”一目十行培养最强大脑”加以报道,被课程专家称为“教科书式的课程建模范本”,并获得了辽宁省首届课改成果一等奖的殊荣。
在开发学生心智的路途上,我们没有满足于自创,在学生选学的益智数学课程中就包含着我们引进并坚持了十年的低年数棋课程,中、高年数学游戏课程,更有直接引进国际上的开发心智的成熟课程——超脑麦斯数学课程。它是一套符合STEAM理念、融合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全程动手做数学、着重数学创客教学的小学数学创造力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以“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为理念,让已有的数学观念在游戏创设的情境中得以“重新涌现和复活”,有效开发他们的右脑功能,促进其全脑思维协调发展。这一层面的课程亮点在于跨界方法的引入和高階思维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校责任教育课程系统的全貌,要说明的是一度、二度、三度开发是同时推进的,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复合的网状结构,形成双“三阶动态循环”的态势是它的特质。我们将其表述为:学科教学是抓手,充分实践是平台,发展心智是主轴,深度整合是形态。这里课程体系的第一个“三阶循环”,是指长期积淀的学校文化、扎实丰富的资源积累、不断创新的课程实施。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学校在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课程的创新、丰富又成为学校资源与文化新的组成部分,形成课程与资源、文化发展的“三阶循环”。课程体系的第二个“三阶循环”,是现阶段课程开发、实施的实践模型,即课程的一度、二度、三度开发,分别解决了基础建构、开放拓展、功能完善的问题。在这三次开发工程中,总有新课程和新课型的出现,但也总是有课程渐渐被其他课程、课型所吸收,形成了课程的动态更新和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纵观责任课程架构与实施,课程指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聚焦到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了跨学科之界的多领域融合、跨教材之界的资源链接、跨教室之界的课堂内外及社会生活活动的拓展、跨认知之界的深度整合学习等新课程建构的属性。课程体系的架构入编《学校课程新样态》一书,并在全国课程千校联盟的公众平台上发布,在全国“学校文化内生和课程再造”现场会中作经验介绍。其中,自主开发的《科学阅读》课程获辽宁省首届课改成果一等奖,四门同质学科整合为“四叶草综合课程”,在沈阳市课程建设评选中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辽宁省首批课改示范校、辽宁省首批课改研究基地校。
多年来,我们依据课程的基本属性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整体建构了双“三阶循环”动态责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了文艺二校教育的灵动之魂、核心资产,构建了文艺二校集团的教研竞争力和品牌说服力,护航文艺二校教育集团乘风破浪,稳步前行。把稳核心素养、贯穿责任教育,让课程与文化双向互动发展,追求师生身心一体与时谐行。相信文艺二校集团“师与生共同发展,家长与社会满意,规模与质量双赢”的美好远景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