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继续我们的“奇妙乐器之旅”。
大家在平时会不会遇到奇怪的人和事物呢?他们做事方式奇特,思想上标新立异,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會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两件由不同凡响的人发明的奇妙乐器。
玻璃琴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玻璃琴的发明者——富兰克林。他除了是音乐家外,还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玻璃琴顾名思义就是玻璃做的琴,属于擦奏体鸣乐器,流行于德意志、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玻璃琴于1761年问世。那它是如何被发现并做出来的呢?最开始是由爱尔兰人设计出一种“仙乐琴”。它由一套玻璃杯组成,每个杯子盛不同高度的水,以此来决定音的高低。演奏时用湿润的手指摩擦杯的边缘发声,偶尔也用小槌击奏。后来在一次伦敦的集会中, 富兰克林偶然听到朋友演奏玻璃乐杯,玻璃乐杯的音质柔美、清脆, 使富兰克林立即对它发生了兴趣。于是,富兰克林把这种乐器加装机械转动,称为“和音琴”(即今日玻璃琴)。 后来,莫扎特为玻璃琴写过《C大调柔板》及《柔板与回旋曲》等作品。包括贝多芬在内的音乐家,都曾为玻璃琴谱写专属的作品,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更赞叹道:“这是天堂的声音!”
大家看过葛塔诺·多尼采蒂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吗?最著名的“疯狂一幕”里有专门为玻璃琴谱写的乐曲。还有上世纪70年代很火的摇滚乐队“空中铁匠”的歌曲《Janie's Got A Gun》中,玻璃琴弹奏了前奏部分,营造出怪异的氛围。在电影中,玻璃琴也参与了很多配乐的制作。比如1982年的电影《星际旅行II:可汗怒吼》中的史巴克主题音乐中运用了玻璃琴和排箫。大家一定看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普罗米修斯》吧?玻璃琴也参与了其中的原声配乐,你可以上网搜一搜听听,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接下来介绍的这件乐器是我们中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口弦琴。听名字,就知道它应该是用嘴吹的乐器。说它奇怪,就怪在外形上,第一次见还以为是钳子呢。口弦琴在各个民族的叫法也不同:达斡(wò)尔族叫“木库莲”、鄂温克族叫“朋留坎”、鄂伦春语叫“明努卡”。它是流行于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簧片乐器,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这种乐器起源于何时,至今不见有资料记载。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北欧拉普人、日本北海道爱依努人也都有此类乐器。口弦琴多是狩猎民族普遍使用,且较为久远的乐器。
鄂伦春族的口弦琴作为自娱工具,多在闲暇时或狩猎的间隙,吹奏、取乐。单调的生活也使鄂伦春人对口弦琴的演奏,赋予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常常用它来表达演奏者的心态。比如,男猎手打到猎物后弹拨的口弦琴,音色较为活泼有力,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有时他们还用口弦琴模仿鸟或其他动物的叫声,还风趣地配合一些手势、动作和表情,更加生动形象。此时也是最能体现鄂伦春人特有的幽默、诙谐天性的时候。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去听一下玻璃琴和口弦琴的声音呢?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