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莉
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校完成了《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微课开发研究》的相关工作,摸索出提高低年级写字教学效率的基本要素。
正确的姿势是写字基石
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在学前教育时就开始握笔写字。一些家长一开始对于孩子能握笔写字感到很欣喜,对于孩子写字姿势的要求不高。慢慢地,随着孩子握笔写字次数的增多,错误或不合规范的写字姿势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就造成了读一年级时很多孩子会写字,但写字姿势不正确。因此,我们专门就写字姿势制作了一节微课。首先,介绍了八种常见的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孩子、家长在观看微课时就能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的错误。接着微课详细介绍了怎样正确握笔,并有具体的示范,清晰明了。
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写字姿势的要求常抓不懈。只要握笔写字就提醒写字姿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告知家长,提醒、督促孩子使用正确姿势写字。
基本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
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就是笔画。横、竖、撇、捺、点、提、折、钩是汉字的基本笔画。每个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组成,因此写好基本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
每个笔画在书写时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过程组成。在书写的过程中,用力有轻有重,速度有慢有快。每个笔画长短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笔画在同一字中多次出现长短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书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控制好尺度。如短横和长横的写法就不同,长度也不同。有一些基本笔画是曲直相结合的,如“竖撇”先竖直然后弯,“竖弯”既有竖直的部分,又有弯的部分,竖和弯相结合才构成了这个笔画。注意曲直之间的比例关系,搭配合理才美观。
基本笔画看似简单,但要想写好是花费一番功夫。在我们制作的微课中,每出现一个新的笔画,都会有详细的书写指导。从起笔开始到收笔结束,既有讲解,又有视频演示,努力将各笔画的基本特征说清楚、写到家,让学生看明白。
教学方法是写字保障
面对注意力不够稳定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写好字的保障。
引入动画人物激发兴趣 爱看动画片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将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物引入课堂教学、引入微课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字溯源激发学习兴趣 溯源即追本溯源,探寻事物的根本、源头。汉字溯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探寻、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小学低年级写字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起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象形字的图画之美,体会会意字的合成之妙,了解形声字的造字之奇。
編顺口溜激发学习兴趣 顺口溜说起来押韵、琅琅上口,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写字教学中采用顺口溜便于学生识记书写要领。如在学悬针竖和垂露竖时,我们就把笔画书写要领编成顺口溜:悬针竖像把剑,它的下面尖又尖;垂露竖有露珠,露珠藏在最底下。用儿童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笔画不同特点。
适时展示、评价是写字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渴望获得成功,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为学生写字创造展示的机会。课堂上,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教室里优秀作业专栏将学生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不定期开展书写比赛,赛后发表扬信及时告知家长学生进步。除了给学生创造展示机会,还引入多元评价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
首先,教师评价。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呵护、关怀和尊重。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教师平时要关注学生的书写状况,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通过横向、纵向多方位比较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给予学生自信。
其次,同伴评价。课堂上实物投影几位同学书写的相同笔画,让全体同学对照书中的范字,评一评,找一找,再帮他改一改。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字的欣赏评判能力,同时提醒每个学生在书写时避免出现相同错误。
最后,家长评价。家长是除了教师以外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教师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书写情况,及时肯定优点,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孩子沟通,督促孩子认真写,写好字。
多元评价让学生可以时常听到来自老师、同学、父母的建议,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他们不再感到写字是一种负担,而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很重要的方面。
个别指导是写好字的有效措施
一年级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似乎都会了,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很弱。虽然教师讲解得很细致,但学生是否记住书写要领,或是虽然记住了,但动手写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学生了解正确的写法后,让他们尝试着写。这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选择优中差的学生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观察力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难以发现笔画的差别。教师需要把基本笔画的不同形式放置于具体的字当中,当面引导学生找一找里面有它的哪几个形式,在寻找中发现笔画的细微差别。对于个别书写能力较弱学生,甚至需要手把手地带着学生书写,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映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