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治理中沟通成本可以再高些

2017-09-04 08:45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决策者主观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管理者与普通师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育人,学生更好地成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不少高校,双方利益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制度、做法的出台引发师生网上吐槽也屡见不鲜。

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制度出台前的互相沟通不够,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是“没有沟通”。管理者主观认为有了行政权力和领导经验就可以“办好事”“快办事”,忽略师生的集体智慧,主观为了师生好,越位思考,想当然决策,制定的举措最终“水土不服”。

二是“只沟不通”。决策者征求师生意见,只带耳朵不带笔。群众意见说了一大堆,最终压根听不进,或者只是象征性改几个字,沟通成了走过场。

三是“强沟弱通”。沟通方式常局限于座谈会等严肃形式,面对院长、处长甚至校领导,有些师生有顾虑,可能不一定能讲出真话、实话。

四是“少沟少通”。只找几位师生征求意见就算数,而没有更好地思考,这些少量师生是否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见?他们能够充分地反映出多方师生的利益诉求吗?

五是只有“对内沟通”。忽略了教师背后的家庭群、学生背后的庞大家长群以及关注学校的其它社会群体等的利益诉求。而事实上一些纠纷出现后,这些群体可能会成为矛盾中的重要推动群体。

等等诸如之类。决策者如果只把沟通作为制度出台前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就极有可能出现上述沟通失效的现象。某些高校,刚出台的某项管理制度,就要进行修订,或者经常性地废除刚刚出台的制度,或者几项制度互相冲突,给师生带来一定困惑。沟通效果差,一定会影响高校管理制度举措的有效性、适应性以及普及性,甚至为产生冲突矛盾埋下伏笔。因此,笔者认为,大学治理中,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上,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沟通成本高些,在当前并非坏事。(倪洪江)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7-04-24

猜你喜欢
决策者主观管理制度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充耳不闻与从谏如流:建议采择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