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昶安
科学,总是令我着迷,而科学的奥秘,我永远也探索不够。这不,在探索的路上,我又遇见了一道谜题。
“科技之星”特训营,是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某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口里念叨的是什么“泛珠三角模联第二轮背景文件……”;还有来自华师附中本部的天才少年,手里天天捧着高中题;更有全国生物奥赛一等奖得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一奖项”,默默地做实验的,只有我。
在人们的想象中,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定是塞满了各种高大上的仪器:烧瓶、试管、托盘天平等,药物在酒精炉上咕嘟咕嘟地响……我心目中的实验室,也是这样的。然而,面对生化科的必修科目“蛙心灌流”,我傻眼了。除了一个铁架台,一台电脑,就没有什么了。实验过程是不断地重复:用沾有蛙血的手,把蛙心挂在铁架台上,呆望着电脑屏幕上那条不断上下波动的曲线。几天下来,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学实验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不断地重复,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吗?”但直觉告诉我,科学实验绝不可能如此简单,带着不解,我只能继续做实验。
5天的实验,我和几个同学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竟“斗胆”擅自停止了实验,找来了师兄——我们觉得这样简单的实验,绝对没有做10天的必要。
“师兄你看,我们用不同浓度的药品对蛙心张力进行测试,得出的抑制率是……”师兄微笑着听完,但没有看数据,只用一个问题就噎住了我们:“你们知道药物作用在蛙心的机理是怎样的吗?”“当然不知道,用这么简陋的仪器,能测出什么来?”“可即使是最高端的仪器,得出来的依然只是条曲线。”“……”
经过师兄的耐心讲解,我们了解到:由于当代技术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直观地观察到药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微观过程。所以,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间接地了解到生物作用的机理,就如蛙心,其内部的M受体、β受体会影响其张力,那么药物到底是作用在M受体上还是β受体上呢?要得出结论,就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是其中的哪一个受体的作用,还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说,科学实验,需要的更多的是利用现有的材料,运用智慧,去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经过漫长的实验过程,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可以说,科学实验绝对不等同于几次实验、几组数据。
噢,原来如此!科学的一扇门,正缓缓向我敞开。
从此,我安下心来埋头做实验。
(指导老师 王传平)
编后语:
“走出________(烦恼、愚昧、风雨、阴影……) ”,先说补题,要补充的部分一定是表达负能量的词,只有冲出它们的攻陷、包围,才能走向快乐,走向澄明,走向阳光……
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首先要把烦恼、愚昧、风雨、阴影等的现有状态交代清楚,接着要交代是怎么走出烦恼、愚昧等状态的,主体部分这两者缺一不可。叙述一定要有详略,走出的过程显然是记叙的重点,要详写。中间也可以简单交代一下走出的缘由。
这个题目的写作,哪里详写哪里略写无比重要。来稿中许多文章详略不得当,有的对于“走出”的过程交代得过于简单笼统,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或者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现手法写“走出”,缺乏具体可感的情节,这都使得走出过程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个题目特别要强调素材的真实、写作态度的真诚,叙述时尤以第一人称为佳。要想写好这个题目,需要真实地写出“我”摆脱烦恼、愚昧等不良状态的过程,尤其是心路历程。要真诚地与读者交流分享,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些来稿,情节明显是虚构的,缺少真情实感。有的写至爱亲朋去世,一两句名言或者别人的几句抚慰即让作者走出了悲伤,显然有失真实。人的情感尤其是深沉醇厚的情感怎么可能这么随随便便就发生了改变?这种写法,如果不是懒人思维,就是有意无意忽略了生活的粗粝和真实,简化了生活的丰富细节,缩短了情感变化的时间长度,从而丧失了感人的力量。
文章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首先阐明人处于某种负能量状态下是不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甚至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这部分应该简写。然后论述走出的必要性,这部分是议论文的重点,要用大量笔墨来论述,使人信服。还可以写一写走出的方法,这部分应该是次要重点。
“原来如此”这个题目本身就要求一定要写出波澜。
可以写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后来解除了误会;可以写对于某种事物认识不足,后来有了新的发现,认识到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可以写对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一直有些疑惑,后來才有了清晰的认识、真切的感悟。
来稿中有些文章构思过于简单,没有写出误会解除过程的艰难波折、认识过程的复杂曲折,使得文章缺少吸引力、可读性。
(许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