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启迪(节选)

2017-09-04 13:56林非
琴童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弦协奏曲小调

林非

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欢乐或忧患之中,劳碌或闲散之时,我都从未离开过音乐。

我既不钻研乐理,也不探究作曲的奥秘,为什么在一生中都对音乐充满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这是因为,从那里迸发出多少诚挚和圣洁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真像《礼记·乐记》里所说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也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那出自内心的欢乐或忧伤,安宁或焦虑,那奋进或彷徨的感情,那神往追求或失落绝望的思绪,简直让人们听了之后难以排遣,无法抗拒。

音乐使我懂得,如果没有渗透和蕴藏着这样的情感,那就无法成为触动人们心弦的艺术作品,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无疑是审美的灵魂。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下过这样著名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作为一个定义来说,它肯定是表达得不够全面的,然而,又不能不承认这位文学大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缺少了打动读者的感情,那至少就不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正是从音乐里倾泻出来的感情的激流,时刻在提醒着我,文学也同样应该具有真情实感,否则就无法植根于人们的心里。我们过去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往往都是忽略了,许多作品出现概念化的毛病,无法感动自己的读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自己撰写的不少论文中,常常强调着文学艺术中的情感问题。

不用说像贝多芬的交响乐那样气势磅礴的情感了,就是《高山流水》中流畅、清纯和深沉的音调,《广陵散》中愤懑、跌宕与慷慨的节拍,也可以使人们的心弦不住地颤抖与震荡。音乐里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感,还往往升华为永远飘扬在人们眼前的境界。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充满了温馨的怀念和对青春的渴望;肖邦的几首《夜曲》,晶莹明澈、静谧幽丽,像清风,像月光,像潺潺的小溪,像森林中长满了青苔的小径,像和知己倾吐着衷心的话语;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有时像忧伤的晚秋,有时又像明媚的春天,还像一位诗人在抒发着苍劲和飒爽的情怀;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像春日来临时消融了冰冻的河流,汩汩地淌进人们迫切需要滋润的心田,这是青春的咏怀,这是对理想人生的礼赞。但凡这样美好的境界,都像是建筑在心灵里的阶梯,好让人们沿着它走向广阔与崇高。

怎么能够像那些璀璨的乐曲那样,一股股潺潺的情感之流,迸涌成为令人难忘和永远神往的艺术境界呢?这确实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我读到过的不少文学作品,往往写得过于烦琐,罗列了众多的细节,却无法从若干感人肺腑的描绘中,蓦然之间升华出令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来,因此,它不能萦绕于读者的心头,引起他们不住地咀嚼与沉思。

至于音乐里那种色彩缤纷的艺术魅力,也简直是达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程度。不用说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主题了,它们或悲壮激越,鼓舞人们与命运搏战;或凄楚哀婉,抚慰人们去憧憬光明,那些迷人的音响,简直可以让人细细琢磨一辈子的。就是塔尔蒂尼的《g小调奏鸣曲》,如此庄严沉寂,却又那样轻俏诙谐,实在使人赞叹不止。帕格尼尼的华美与隽永,萨拉萨蒂的凄怆伤痛与粗犷豪放,拉罗在潇洒和奔放中流露出哀怨的色调,令人有旷达而又悲凉之感。比才在使人眩目的种种色彩中,总是透出那一派揪住了人们心弦的节拍。德彪西却显得轻盈与柔美,像微风吹拂着晶莹的白云,拉威尔既有神秘和朦胧的音响,又有清澈与明亮的旋律,汇成了一支亢奋的悲歌。

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确实也应该像那些出色的乐曲一样,出现许多充满了魅力的艺术风格。这样的话,它肯定也会不胫而走,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去。

猜你喜欢
心弦协奏曲小调
“鸡毛蒜皮”也能撩动心弦!
丝动心弦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心弦上的景致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