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王嵬,北京人,“90后”。
几年前,网络上曾经疯传他拍摄的铁路沿线的美丽风光,几年后,当他的故事再次被网络转起的时候,却是因为一套完全不同于之前风格的图书——《我的京张铁路》,而这套书的打磨,用了12年之久。
最初得知他用了12年的时间来完成了一件事情时,就已经钦佩不已,随着阅读的一步步深入,钦佩之外又生出了无限的惊叹——王嵬,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课题组所做的事情。
王嵬的家住在西直门火车站附近,自小喜欢火车,到火车站去看火车、画火车是常态。从2002年开始,拍摄代替了绘画,离家最近的那条京张铁路自然就成了他最常拍的——坐着小票车一站一站地拍,拍那些老站房、桥梁、隧道……王嵬对于火车的痴迷,其实可以从一本初中毕业同学录中的留言可以看出,在那本同学录里,几乎所有的留言都是和火车有关——“祝你早日当上东风4 1659的司机”、“祝你以后能成为像詹天佑那样比较牛的人”、“祝你能当上一名火车司机,开上全世界最最先进的火车”……
王嵬对火车的痴迷,不仅体现在拍摄上,平时他也会搜集大量和京张铁路相关的资料、故事。2005年他在网络上发了一个帖子——“京张铁路知识”,虽然介绍的内容比较浅显,但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是从那时起,王嵬开始专注于京张铁路的拍摄和研究:铁路沿线的风光、老站台、老机车房、退役的蒸汽机车、年近百岁的蒸汽机车司机……
随着探访的深入,最初手中的一本《京张路工撮影》所提供的资料已远远不能解答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而且那些资料只是反映了京张铁路刚开通时的影像,之后的100多年却形成了一个影像空档,王嵬只能通过一些国外旧货网站、收藏品网站查找购买老照片,来充实印证已有的资料。为了使自己掌握的资料做到最详细、最准确,王嵬用了一种当时他并不知道的方法——田野考察的方法来进行考证:从书中、资料中发现细节,然后一站一站地走,到实地去寻找遗存,通过实景拍摄、采访相关人物的方式,来多方位证实书中所说。而且,每一地、每一人的采访,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往返、重复是家常便饭,但也因此,他认识了更多的人,得到了更丰富的资料。一些不复存在的景观,王嵬则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结合受访人的口述、历史资料中的描述,进行了手绘复原。
最终,汇集了60多张手绘图、100多段视频、200多位受访者录音、3000多张照片、40多万字的《我的京张铁路》(一套三册)终于出版了。书中大量运用了百年前的老照片与当下照片的对比方式,来展现京张铁路的历史演变。这套书的出版,王嵬是用尽了“十八般武艺”,采访、整理录音、拍对比图、手绘复原图、录制视频、剪辑,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仅是书中知识性内容的勘校就耗费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譬如,1929年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儿、当时火车是不是从这个地方走、当时是不是这样驾驶机车……每一次校对发现的问题,就会引发一次新的采访和丈量。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也给这套书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方式,每个章节后的二维码,让文图不能涵盖的生动,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漫天大雪的清晨,只闻鸟鸣的深山小站台上,习惯了孤单的一位铁路工作人员正在清扫积雪;风声呼啸中,“口外”的居民操着浓重的方言正在介绍远处那个历尽沧桑却仍在杂草中孤立的“烂炮楼”……
确实,和之前的铁道风光片相比,这套书中的很多资料照、记录照不那么“好看”了,但每张照片上都充满了历史,都更有意思、更有意义了,尤其是那些他收集来的老照片,时不时就会带来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詹天佑在100多年前请摄影师拍摄的《京张路工撮影》,其中照片的清晰度竟然比如今3600 万像素的单反相机拍出来的还高。再比如,不经意间,帮我国著名电影教育先驱、中国第一代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孙明经完成了一个遗愿——在《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一书中,王嵬发现了一张1937年6月30日拍摄的青龙桥车站老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正好弥补了京张铁路百年历史中的年代空缺,于是王嵬辗转找到了孙明经之子孙健三,希望购买这张照片的使用权。因此,揭开了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孙明经拍摄这张照片时,曾答应青龙桥的站长送一张照片给车站,但7天后,抗日战争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漫长动荡年代的序幕。庆幸的是,历经各种磨难,这张底片侥幸被保留了下来,但孙明经直到1992年去世也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在得知王嵬购买照片使用权的目的和详情后,孙健三特意洗了一张大照片,随同王嵬到了青龙桥车站,将照片赠送给车站,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现在,那张照片就挂在青龙桥车站的老站房里。
在整个拍摄采访过程中,最让王嵬欣慰的事情,应该是清河车站老站房的保护工作。在看老照片的同时,王嵬经常想一个问题:照片中的场景不知还有多少可以被保留?在拍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一些遗存被拆除,那种痛心自不必提。王嵬认为,从小学课本开始就一直提倡要宣扬詹天佑精神,但如何宣扬,难道只能让后世从印刷品上了解?传承是必须要有文物载体的。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听闻清河车站老站房因为要修建京张高铁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时,王嵬赶紧向文物保护部门提交了图文申请。终于,今年6月,他收到了相关部门发来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清河老站房终于保住了,将运用技术平移到离现在不远的位置。
百年前,吞云吐雾的蒸汽机车刚来到中国不久,各国列强都盯着“筑路权”这块肥肉,以期加速自己瓜分中国的速度。彼时,留洋归来的詹天佑接受了朝廷的重任,并且克服了朝廷緊缩资金、工期以及路况复杂等重重困难,历时6年,修建了总长364 里许(含京张正线356 里及丰柳支线7.25里)的京张铁路,从当时的外国侵略者手中夺过了修路权,开启了中国人自己修建干线铁路的历史,为当时的中国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百年后,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在有这么多代步工具的当下,年轻的摄影师王嵬,却是一步一步,沿着京张铁路线,从丰台走到张家口,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整理、保护着他所钟爱的、归属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铁路文化历史。最终,在这些丰富、翔实、可靠的图文信息中,一条百年铁路的前世今生,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