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菁泽
[摘 要]东北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钢铁、石油、机械、化工和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为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一度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跃升。然而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资源密集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当前趋势,并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长久积累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东北地区走转型升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东北振兴的问题现状、对策思路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东北地区振兴;“绿色发展”;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207;X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9-0054-05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五盟市,受一定历史时期影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重工业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其中油气开采、黑色金属采冶、煤炭化工等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产业占较大比重。东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跨越“环境高山”实现“绿色发展”,也成为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瓶颈制约。
一、东北地区环境问题与产业现状
(一)环境问题
从一定角度来讲,东北地区的发展既“受益于”又“受制于”环境。东北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60%,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演化。主要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等主要河流超过50%的断面为四类以上水质。滥砍滥伐、湿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情况更是触目惊心。
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环境问题的重要风向标,东北地区的雾霾现象虽不像华北地区那样具有常年性,但对照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据环境保护部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东北地区相继有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营口、大庆、白城、松原、绥化等11个城市的AQI出现爆表,其中哈尔滨、大庆、绥化三个城市的AQI爆表持续时长均超过12小时。
严峻的环境形势不仅制约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从现实角度来看,如何让东北地区的发展重新获得“受益于”环境的发展红利,则需要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产业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产业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得益于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对其以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的投资建设,从而率先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历史贡献。从产业布局来看,钢铁、石油、化工、煤炭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行业占比来看,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占据较大比重。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单一行业产业布局势必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单一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仅仅依靠资源性产品供应和初级产品加工,处于整个经济产业链条的最底端。面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的经济新常态,原有的经济优势也已丧失殆尽。在失去了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的背景下,简单粗暴的采用压榨资源优势的方式,造成资源的枯竭、开采破坏性加剧,最终结果是既丧失了成本优势又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在20世纪末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比重不断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东北经济,东北经济面临严重困难。2016年,全国31省GDP增速排名中,吉林增速为4.3%位列倒数第六,黑龙江为2%位列倒数第三,辽宁省对GDP数据进行“挤水分”增速为负位列倒数第一。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牺牲环境换发展、再用发展成果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走不通,东北地区的发展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东北地区的实例表明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负相关的关系,需要对其更深层次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以此为依据,才能更好的制定政策措施。
二、国内外关于经济和环境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随着地球上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供给,既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Grossman和Kureger(1991)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的积累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Selden(1994)和Song、高宏霞(2012)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Jerrett(2005)等人利用美国51座城市数据验证,PM2.5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库兹涅茨曲线形式。Shafik(1994)研究表明,随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CO2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否定倒U型曲线关系的规律。
YoungJongJoo、ChangSeobKim和SeungHoonYoo(2013)采用时间序列技术,所用数据为1965-2010年间的智利能源消耗年度数据,分别分折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问题,结果表明能量消耗可诱导经济增长,反之不成立。Antweiler和Copeland(2001)、Chow和Lin(2002)研究了产业结构、产权结构、经济规模结构、能源结构等结构性因素变化对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的影响。Cupta和Barman(2009)使用内源性生长模型来分析动态透视的问题,侧重于公共开支方面,研究政府分配的污染治理和生产性支出与税收之间的相互作用。Jalil A,Ferdun M.(2011)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能源消耗、经济发展、金融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张晓(1999)根据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数据,得出了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倒U型的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宋涛等(2007)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对中国1960-2000年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呈现倒U型的长期协整关系,而短期人均GDP单向正向影响人均CO2排放量,但未發现人均CO2排放量对人均GDP有明显的影响关系。张丽(2013)以2001-2011年人均CDP为经济指标,建立起环境库兹尼茨曲线模型,最后得出大多数城市是可以拟合倒U型变化趋势的。马丽梅、张晓(2014)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中国31个省份在本地与异地之间雾霾污染的经济变化与其交互影响、能源消耗影响的问题。发现经济发展与雾霾污染的倒U型关系并不存在或还未出现。杨志明(2014)认为环境和经济增长都与环境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通过估算方程得知,无论是气体环境、还是液体和固体环境,都呈现出N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彭水军、包群(2006)采用六类环境污染指标考察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人均GDP数据是导致污染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而污染排放对人均GDP数据也存在正向反馈作用。张喆等人(2007)通过对全国46个城市人均GDP数据与空气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曲线关系。张蕾(2011)利用脱钩理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脱钩时空分析,研究了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付艳(2014)利用我国2001-2011年的GDP、能源消费量等相关经济数据,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对某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一是对某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进行探讨;二是定量测定某地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将各项环境指标综合为一个代表性指标,再研究其与经济指标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三是用各项环境污染指标直接与经济指标拟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四是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指标构建等方法。目前,针对该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哪一种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且单独对我国东北地区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东北地区代表性数据分析
(一)数据选取说明
在环境评价方面,本文选取时下关注度最高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由于我国没有省级AQI的原始数据,所以暂时用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也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长春、哈尔滨来代表三省大致的空气质量。此外,由于我国AQI统计最早从2013年12月开始,所以本文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城的AQI选取范围为2014年至2016年,数据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官网。
在经济评价方面,本文主要选取国家及地方的GDP、人均GDP、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及占比,选取范围为1978年至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在产业能源评价方面,本文主要选取煤炭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比重、石油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比重,由于东北三省该数据最早从2005年开始较为完整,所以选取范围为2005年至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东北三省地方统计年鉴。
由于三类数据共有的时间段较短,所以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可以分开观察大致的趋势得出一些结论。
(二)数据呈现(见第57页图表1-图表7)
(三)数据分析
1.东北三省空气质量较差,季节周期性明显。通过对东北三省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的AQI数据的计算处理,得出2014年至2016年沈阳市年平均AQI依次为106、108、90,全国排名依次为117、247、226;长春市AQI依次为98、101、81,全国排名依次为101、223、200;哈尔滨AQI依次为102、101、79,全国排名依次为90、198、178。对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技术规定(试行)》的标准,东北三省近三年的空气质量平均来看属于良或轻度污染级别,该级别已经建议减少户外活动。
相比来看,三个省会城市近三年平均空气质量从好到差依次为哈尔滨<长春<沈阳,但从图表1中可以发现,东北三省AQI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并且振幅从大到小依次为哈尔滨、长春、沈阳,说明冬季供暖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
2.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放缓,三产贡献较低。从图表2-5可以发现,东北三省的人均GDP有下降的风险,相反全国人均GDP依旧以良好的速度增长;在一产占比方面,全国下降明显,但东北三省下降不是很明显;在二产占比方面,东北三省存在波动但整体下降,全国基本维持稳定;在三产占比方面,全国增幅明显,但东北三省仍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可见,东北三省亟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完善产业结构,释放经济潜力。
3、东北三省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可持续性不强。从图表6-7可以发现,吉林、黑龙江在煤炭消耗占比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黑龙江在石油消耗占比方面高于全国年内水平。从东北三省整体来看,能源消耗主要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结构较为单一,诸如风能、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四、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东北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标准制度体系
要制定完善的排污标准的环境政策,对企业实行分阶段、分行业管理,对达到标准的企业颁发许可证准许企业生产,对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阶段性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整改,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环保执法、监察、监测等部门或机构采取垂直管理,在排放许可方面采用“多证合一”提高管理效能,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企业实现全覆盖。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污染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并且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污染企业违规成本。
(二)深化能源及资源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企业在排污排碳、用能用水等方面的有偿使用和起始分配制度。从理顺能源资源税费关系着手,深化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将能源开发成本、资源本身成本、生态治理成本等共同计算,形成以能源综合价格共同作用的定价依据和税收基础。完善资源管理体制,细化有偿使用资源与无偿使用资源,特别是在矿产资源方面,要提高采矿补偿标准,完善矿业权管理,统一规划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推行矿产资源勘查准入市场化。
(三)实施有针对性的补助政策
根据企业生产情况进行绿色级别的评定,动态评估企业绿色生产状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奖励,鼓励绿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将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积极推行绿色信贷、保险、证券等经济政策,借助环境成本内部化和市场交易等经济杠杆调整和影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力度。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护力度
加强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区保护,开展沙地盐碱地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把雾霾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地方各级涉水部门共同参与的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贯彻落实河长制管理体系,完善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加快对重点行业采取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确保工业污染排放全方位达标。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推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粮豆轮作、少耕免耕、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
(五)推动生态退化地区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涉农改革,优先完善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三权”分置办法,做好现有盐碱地、沙化地的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和引导通过流转、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整合盐碱地和沙化土地,提高修复治理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各级政府要依法保护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六)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推广绿色生产,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高污染项目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项目,实现对工业碳排放有效控制,提升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生产、产业组合、园区改造等方面实现循环化运作,建立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各类环保节能产品,实行公交优先战略,推广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工具。号召全社会节约利用资源,探索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培育民众节约资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2]于源.东北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衣保中.东北地区城市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4]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财经研究,2000,(10):60-78.
[5]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黃贤,钟为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2014,(14):45-47.
[7]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02):50-54.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