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运维创新:内部优化 外部联合

2017-09-03 10:09编辑整理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14期
关键词:放射科科室医院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吴佳男

影像科运维创新:内部优化 外部联合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吴佳男

当下,影像科除在质控管理和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运维创新,更应借助人工智能和社会资本壮大做精。

新形势下,伴随医药分开和分级诊疗等项改革的深入,各家医院正使出“洪荒之力”,力推科室运维创新:对外塑形象,向内“要效益”。

其中,一直是医院经营重中之重的影像科未来将呈现何种发展新态势?哪些医院的新思路可为同行借鉴?科室如何借力社会资本?

6月24日上午,在“中国医院院长年会——走进大西南之天府峰会”的“影像专业的学科线优化与运维创新”主题论坛上,来自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川北医学院等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奥泰医疗等企业的高管分享了当下影像科在“新常态”下的“新动作”。

本次分论坛由川北医学院副院长张小明主持。

郎锦义:公立医院影像科须强化深度学习意识

“当下,公立医院影像科医生要有深度学习意识并尽快行动。”被业界誉为中国放射肿瘤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郎锦义首先进行演讲。他指出,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影像医学的今天,相关学科建设须尽早定位五个维度:“放疗指征须‘准’、生物靶区要‘精’、生物剂量要‘精准’、生物评价务‘准’、生物修饰要‘精’。”

近年来,在推动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ASTRO)与中国的合作方面,郎锦义做出诸多努力,其中重要工程之一即为推动“BEST OF ASTRO”在中国的巡讲。

在讲解了全球“癌情”严峻形势之后,郎锦义重点提及中国放疗抗癌近年来的成就和放疗平台建设的机遇。

他介绍,截至2016年,全国从事放射治疗的从业人员共为50736人,其中医师护理人员(含综合医院肿瘤科医生、护士)、物理师、技术人员人数分别为15839人、3292人、23153人、8452人,相比2011年,总人数增长了63.74%。

2015年10月18日,“ASTRO”大会上,云集了来自全世界超过12000位放射治疗专家和医疗人员,郎锦义和金明、王绿化等中国专家被邀请参加中文国际论坛,这代表了中国放射肿瘤研究能力正在逐渐被世界认可。

尽管如此,郎锦义认为,在中国,大数据支持下的智能放疗存在机遇的同时,面临更多的是挑战。

“随着国际上一些放疗组织成果的引入,中国相关学科的陆续创建,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放疗新格局已然形成,放射加免疫成为未来发展重要趋势之一。”郎锦义介绍,截至2016年,中国放疗领域,完成了从转化医学到精确医学的过渡,甚至开始进入智慧医学范畴。但在美国,智慧医学目前提及较少,已进化到“全程患者的精确管理”概念。

“近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谈到了‘全程管理’这一健康医疗的新概念,我相信,基于此目标,在肿瘤治疗领域,国内更专业、更好的平台一定会出现。”郎锦义最后表示。

郑穗生:JCI助力科室质控与安全

在对郎锦义的“深入学习”观点表达了赞同意见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郑穗生立足内部运维,着重介绍了其所在医院放射科的JCI之路。

“当下医患矛盾的现状,已开始让放射科越来越谨小慎微。”在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后,郑穗生表示,在对“JCI”这一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的质控管理和安全文化营造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放射科进行JCI标准化管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安徽省的第一家。实践过程中,该院打造出了三个体系:安全文化体系、全员参与体系、行政医学体系。

他进一步解释,安全文化体系,注重的是每个可能影响到患者和员工的安全隐患细节;全员参与体系,可将放射科全员安全意识和行动融入医院整体安全体系;将行政医学体系引入管理,以相关指南和规范的管理工具为基准,可令全员保持工作中的严谨研究与管理态度。

而具体做法,则参照了国外企业运行的“5S”概念,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和素养”。“根据5S和JCI创建的要求,我们要做到的除了工作环境整洁和对库房物品加以标注外,工作重点还包括患者隐私保护等。”

此项改革后,该院的放射科前设置了前台,墙上挂有LED屏——患者检验结果出来时,名字只显示一到两个字。“患者有了疑问,可去前台沟通。”

郑穗生讲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医院有每周四对放射科的定期检查,也有科室自己的不定期检查。在监察人员发现某一问题时,会拍照上传至科室的微信群中。“相关责任人做得不好,就要给科里人发红包。”这一举措,让该院放射科医务人员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离岗前,会主动向微信群发送照片,以接受群体监督。

郑穗生介绍,为持续推进和巩固质量与安全改革,科室设立了一个全脱产的“联络员”,监督JCI执行情况,有问题及时反馈,并在质控小组每周的碰头会上共同商议解决。

针对“造影剂过敏”这一重要隐患,该医院的做法是定期进行过敏抢救演练。“质量与安全无小事”。郑穗生介绍,针对注射外泄这一同行“共怕”现象,医院的做法是安了一个摄像头。“就对着患者注射的部位,启动扫描时可一目了然,这个做法极大提升了医生的责任心。”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放射科面积很大,有近6000平方米。为便于联络,医院为医务人员配备了无线对讲机。“一个急诊或临床的电话打来,就能明确知道是谁的责任。”

为保证安全,该医院还配置了国内多家医院尚未配备的“防磁灭火器”。“不了解科室安全精髓的人,难以融入新的质控体系当中。”

今年2月22日,该院成为“安徽省首家JCI认证医院”。

“当团队拥有了凝聚力,很多棘手的问题也会变成小问题。”郑穗生最后表示,几年来的实践,让包括放射科在内的医院整体实现了制度的规范和管理的精细化,营造了医疗质量与安全共担的目标。

刘学公:云平台建设和学科配合

相对于郎锦义的“宏观分析”和郑穗生的“向内求”实践分享,安徽省立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学公的思考角度落在“云平台”建设与学科间配合上面。

他首先普及的是“核医学科”的概念。

“总体上来说,核医学专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放射免疫分析为代表的超微量的体外分析,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属于检验医学范畴;第二部分是以SPECT和PETCT分子影像为代表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实际鉴,大型公立医院‘运维’的提升可以很快,但可能并非基层医院的榜样。”

刘学公认为当下影像科室在分级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帮扶”基层,同时基层影像质量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须借力医联体相关机制的成熟。上也可划分到医学影像范畴;第三块则是利用反射性核素发射出的核射线进行疾病治疗,更精准。

“也就是说,影像医学是核医学的一部分。”为进一步阐述概念,刘学公从医院近年来“学科内线”和“学科外线”两个方面建设展开分析。

“学科内线”,刘学公切入的是基于大数据,当前体制有所限囿的云平台建设。

2016年元月,山西医科大学分子影像和精准诊疗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了一个“云平台”,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

“这是中国第一个核医学云平台”。刘学公认为,在信息爆炸、精准医学信息量日趋庞大的今天,类似的平台可在“网络阅片”“网络会诊”“质量管理”“继续教育”和“多重性研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据我们所知,当前各家医院内部的PETCT系统运行都很流畅,学科间阅片的交流也足够充分。但是,有了这个平台,能让更多医院连接到云端,辅助解决基层医院的诊疗。”

刘学公坦承,通过这一平台,医院构建质量管理框架将更为容易,因为平台也可在医疗质量、影像质量和诊疗规范等三个方面,以及“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医患鼓励”“实时检测”和“以患者为中心”等八个维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刘学公当下关注的另一重点是其所在医院的核医学科与其他医院,甚至与医联体相关科室间的密切配合问题。他认为,目前可以选择的与相关学科及医联体沟通并配合的领域是:难治性甲亢、甲状腺癌、转移性普通MDT、晚期实体肿瘤MDT等。

不过,他最后强调指出,“有了借

李真林:影像设备使用规范更新在即

“这两幅影像有何不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李真林在演讲中以多组图片的对比,反映了当下部分医院影像设备使用的现状。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两幅分别“拍摄”于某地方医院和“华西医院”的图片差异的巨大。“就因为这个女性患者的辫子突然脱落下来,影像结果的显示和随后的判断有了明显的不同。”

李真林以此为例,说明的是当下医疗机构中影像设备的使用规范缺失以及医务人员的认知不足。“包括‘京津冀’在内,全国各地医疗机构陆续被要求‘影像结果互认’,但这真的需要时间。”

华西医院放射科近年来一直在做行业规范,先后制定出“CT检查规范”“图像后处理规范”“设备稳定性规范”等,虽然只是“内部的”,但在该院和附属医联体医院中实行后,效果明显。

“在地方做了影像检查,到了上一级医院还要重做。这种问题的根源,与设备本身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人的作用。”李真林表示,这同样是缺乏完整的影像设备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缺失的结果。

“当然,先要做好设备稳定的检测。有些地方,设备用了10年仍没办法淘汰,稳定性已无法保障。”

李真林目前担心的甚至还包括患者常见的辐射防护等问题。“很多患者要求加铅衣,但殊不知,很多新设备功能已有改变,射线反射过铅衣,经过衍射,反而形成对患者暴露部位的多次伤害。”

“临床工作中,对应的很多规范出台很有必要。”张小明也认为,行业需要“公认”的规范迅速推行,以避免医患双方不必要的麻烦进一步显现。

邹学明:期待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影像科深度合作

“小型医院的数据暂时不具备决定性意义,推动公立医院影像设备质控标准和信息平台建设是我们未来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次分论坛唯一的企业代表、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学明开宗明义。

自2002年海外归来,邹学明带领旗下团队,经过5年努力,于2007年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1.5T磁共振”产品,打破了欧美在华市场30年的垄断。

面对2017“新态势”,无论从企业运营战略,还是当下中国“大数据+”趋势分析,邹学明都认为,影像设备商用租赁业务和公立医院影像科深度合作是明智之举。

“在影像智能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奥泰在进一步研发高场磁共振影像技术。”为此,该企业目前同步联合了四川各地高等院校,共同开发产品,以期占有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其他社会资本已先行进入的情况下,奥泰接下来坚持的是结合国家政策,实行错位发展战略。”邹学明表示,在此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战略在“奥泰”长期有效,“产、学、研”始终是根本之一。

不过,他也告诫,越来越多社会资本进入医学影像领域之时,相关动作必须“符合国家要求”,“透明化地服务于医联体和医生”。“否则,就是白白烧钱而不自知。”

猜你喜欢
放射科科室医院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放射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