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主任医师 杨岫岩
全身酸疼,要警惕风湿性多肌痛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主任医师 杨岫岩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感到自己全身酸痛、肢体僵硬,但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痛,甚至有时会因不适而特别容易感到疲倦,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其实,你有可能患上了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其实是一种诊断明确、主要以四肢及躯干近端肌肉疼痛为特点的风湿性疾病,临床常见于老年人,多伴有血沉增快。这一疾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病率非常高、认知度也很高,但在国内,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它不大认识,就连有些临床医生也认识不足。但其实,风湿性多肌痛在中国的老年人群中患者数却不少。
风湿性多肌痛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平均发病年龄为70岁左右,年龄愈大,患病率则愈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上升趋势,除考虑与人口老龄化有关外,还与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有关。另外,该病女性占多数,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2~2.5倍。
风湿性多肌痛起病可为急性或隐匿性,临床表现为颈肌、“肩胛带”及“骨盆带”的肌肉疼痛和晨僵,就是颈肩部和上臂肌肉以及髋部、大腿部肌肉僵硬疼痛,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不能梳头、穿衣,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部分患者疼痛较剧以致于不能翻身和深呼吸;肌肉疼痛多呈对称性分布,也可单侧或局限于某一肌群。此外,约半数以上患者会有一些全身症状,如感到疲乏、发热、逐渐消瘦,这些可能作为首发症状。有些患者也可出现手腕及手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至出现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知,风湿性多肌痛最突出的异常诊断指标是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血清补体、血清肌酶活性均正常,肌电图检查无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征象。
由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风湿性多肌痛的症状常被临床解释为骨质疏松症或“老年风湿痛”、颈椎腰椎退行性变等,这也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误治,在痛苦中煎熬。
其实,风湿性多肌痛只要诊断明确、及时用药,预后一般都比较良好,大多数患者可完全缓解。
对于这个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往往有特效。一般病例首选泼尼松10~15毫克/日,口服。通常,次日或数日内症状可明显减轻,如1~2周仍无疗效反应,应注意是否与巨细胞动脉炎并存,或考虑其他诊断。
通常大多数患者在两年内可停用激素,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症,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会觉得这一疾病和颈椎腰椎病、类风关一样是“老年病”,反正“治也治不好、死也死不了”,索性就不去管它,任其发展。殊不知,这样其实非常危险。
一方面,单纯的风湿性多肌痛如果不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肌肉疼痛的症状会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加重,并因此而限制患者的四肢关节肌肉活动。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关节肌肉活动障碍,甚至可发展为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风湿性多肌痛常和另一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相伴随,即“巨细胞动脉炎”。而这一疾病可以导致患者发生脑梗塞或失明。所以,风湿性多肌痛的治疗可以相对保守,巨细胞动脉炎则需要比较积极的治疗。
对于风湿性多肌痛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意保暖:阴冷天气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向人体重要器官收缩,关节等部位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因此,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阴冷的地方尽量少去。同时注意保持居室的温暖。
◎保持营养均衡:要注意荤素搭配,适当吃一些含丰富蛋白质类的食物(如鱼、蛋、奶、瘦肉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但不要大量吃甜的水果,防止血糖升高。
◎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十分重要,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不要熬夜,保证每天有效睡眠7小时以上,中午可以午睡1小时。
◎注意预防感染:在天气变化以及春秋季等感染高发的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室内多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以避免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这些可能是免疫性疾病的诱发因素。